微友提問

凌老師,我現在任教六年級,使用的是譯林版英語,感覺學生比較薄弱。我的教學一般按照先聽說後讀寫來進行。課堂中的練習舉例,聽力練習中,要求選出正確的答句。課堂任務有聽力、閱讀、選擇適當的詞彙填入句子中、作文等。但是,始終不能提高中等或者中上學生的學習水平?感覺自己在教學中都是按照常規進行了,練習也沒少做一張啊。不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裏?謝謝!

您好!

像您遇到的這種情況,通常需要對您的課堂進行連續的、全面的觀察,纔可以進行更符合真實情況的分析,從而得出更有針對性的結論。

所以首先建議您能邀請您的教研組的小夥伴,對您的課堂進行診斷性觀察。其次,您對學生的調查(比如使用調查表),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爲您提供一些信息。

而凌哥在遠隔萬水千山的地方,僅憑您的自主描述,真的是有點像老中醫懸絲診脈啊!

不過,萬水千山總是情,聽我瞎掰行不行?

六年級的中上學生學校“停滯不前”,常常是因爲他們的學習能力得不到進一步提升。

學習能力提升的關鍵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這四個字太精簡了,變成了大道理。所以,凌哥針對您的情況和所針對的問題細化一下:

1. 學生口頭輸出機會不多

讀到了你的幾種練習形式,感覺書面練習佔比過大。

口頭輸出意味着直接使用英語思維,書面練習往往是分析性思維,具體的操作方法上,甚至可能採用翻譯法。

2. 學生接觸的語料不夠豐富或思維性

儘管你提供了較多的練習,但是,需要思考這些習題是針對有限的詞彙和語法的,還是力求語言豐富性的。

語言缺乏豐富性,會導致學生的靈活性降低,一旦遇到豐富靈活的語料,學生就可能來不及反應。

同時,語言不夠豐富的話,學生都不需要回憶“久遠”的內容,很多詞彙就會遺忘。再認時就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就這樣,中上學生的時間也被消磨了。

語言缺乏豐富性的另一個缺點是不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理解能力。導致單元考試成績看着還可以,但是遇到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綜合性考試的時候,就可能因爲以往過多而表現不佳。

如果您提供的習題,是一些變相的機械操練的題目,那麼中上學生會越來越煩,——他們處於喫不飽的境地,但是作爲學生他們又沒有能力來改變這種情況。

什麼樣的語言材料纔是豐富的,在閱讀的時候就能促進學生思維的?具體實例可以看凌哥昨天寫的文章《PEP五上U6 In a nature park的讀寫部分教學指導》中的一篇示例短文。

3. 教師重視語言訓練,但是學習能力訓練不足。

說得直白一點,教師堅信熟能生巧,陷入了題海戰術。熟能生巧,沒錯。但是,別忘了“思能生慧”。

“思能生慧”,同樣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

思維訓練是否能達到不同的層次,取決於不同的語言教學操作方式。凌哥以思維的層次性爲例,分析您的練習。

(1)聽力練習中,要求選出正確的答句

這個練習除了語音聽辨,涉及到的思維能力是“理解”。但是,很多小學聽力練習,連理解都不需要,只需要抓取詞彙就能做出題目,也就是知道有某個詞並且知道這個詞的含義。這樣的話,所涉及的思維能力就是“知道(know,knowledge)”。

(2)閱讀

凌哥不知道您的閱讀題是什麼樣的?如果是讀短文後判斷對錯或者四選一,涉及到的思維能力是“理解”。少量題目還會考查分析能力。

(3)選擇適當的詞彙填入句子中

這個題型,如果放在中學測試中,就是完形填空。完形填空所涉及的思維能力基本上有兩個。一是語義理解,而是語法分析。

(4)作文

同樣,你並沒有告知你們的作文題的實例,所以凌哥無法很好地作答。

凌哥見到有的小學英語畢業卷的寫作,其實是翻譯。還有一些是模仿性寫作。第三類是給話題的自由寫作。

翻譯題不需要學生自主生成信息,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回憶詞彙”和“生成語言結構”,所以其思維能力主要涉及到“知道”和“運用”。

模仿性寫作和翻譯題不太一樣的是,部分語言內容由學生自主生成,但是學生不需要自主思考語言結構。涉及到的思維能力是“應用詞彙”

給話題的自由寫作,與其說是“訓練語言能力”,不如說是“測試語言能力”。

好啦,有時候凌哥給老師們評一節課,可能說上一小時。但是,對於“模模糊糊”的您的問題,凌哥的回答捉襟見肘啊。

建議您結合布魯姆的“學習目標分類”理論,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如果各位微友在提問類似的問題的時候,能夠提供更爲詳細的信息,甚至能提供自己手機攝錄的課堂錄像的話,就更好了。

問:凌哥,爲什麼你沒有在公衆號回答我的提問?

答:凌哥太忙,每天基本上只能免費、詳細回答一條。提問較多的時候,還要看微友的運氣了。凌哥有時還有好內容要和大家分享,就不能回答問題了。

問:如何才能提高被回答的概率?

答:建議您使用“在行一點”。在那兒,還可選擇“私密提問”。

問:爲什麼“在行一點”裏面無法提問了?

答:“在行一點”規定答主每天只能接收3個提問。機會有限,要搶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