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明的傳播者

蔣運羣(左)與媳婦但漢梅在一起

11月15日,記者順着公路走過雲門街道慶福村便民服務中心辦公樓,一幢兩層的樓房便呈現在眼前。這是一座典型的農家小院,庭院裏乾淨整潔、林木環繞,正前方有口一畝地大小的堰塘,邊上還種了不少蔬菜。住在這裏的就是今年已82 歲高齡的蔣運羣老人和她的大兒子一家。蔣婆婆一生與人爲善,不但在村上接生了無數小孩,還當了 20 多年的村婦女主任,如今四世同堂、其樂融融,在鄉親中傳爲佳話。今年9月,蔣運羣被區文明辦評爲“合川區十星級文明戶”。

甘於喫苦  樂於奉獻

蔣運羣是土生土長的慶福村人,年輕時,她當過保健員、助產士,工作經歷十分豐富。從上個世紀 60 年代開始,蔣運羣開始擔任村婦女主任,這一干,就是20多年。那個年代村上的交通十分落後, 出門辦事全靠一雙腳板走,調解糾紛、處理矛盾、宣傳政策、通知開會……每天她都要風風火火地在田梗間來回無數次,幾十年來,沒有一位村民對她不熟悉。1998 年,大兒媳婦但漢梅也當上了村婦女主任。但工作不久,但漢梅感覺做農村基層工作收入低、很辛苦不說,還常常被羣衆誤解,有了打退堂鼓的打算,蔣運 羣得知後不僅多次耐心地開導她,還向她傳授自己多年積累下來做好羣衆工作的寶貴經驗,最終但漢梅放棄了外出務工的想法,一直將這份工作兢兢業業地做到現在。 

平時,蔣運羣十分注重清潔衛生,不但把自己家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還帶動其它村民一起愛護環境。村裏有一名叫陳作富的農戶養了幾頭牛,從牛圈裏直接排出的糞水經常從糞池裏溢出流到公路上,左鄰右舍對此無不怨聲載道。蔣運羣就自告奮勇地上門對他說服教育,還與他一起動手清理牛糞,通過她的幫助,陳作富家的牛糞終於得到了妥善處理,他家後來還被村委會評爲了“乾淨院落”。

家風良好  母慈子孝

蔣運羣有一個四世同堂、36口人的大家庭,兄妹之間、婆媳之間、母子之間、妯娌之間、姑嫂之間、叔侄之間、婆孫之間等 等各種關係糾結一起,儘管成員衆多、關係複雜,在她的言傳身教和寬厚慈愛的影響下,這個大家庭幾十年來從沒發生過一起糾紛,一直保持着兄弟姐妹互幫互助、 家庭成員互敬互愛的和諧氛圍。 

當下,很多家庭都存在這樣一種情況:父母儘量不與兒子媳婦共同生活,以免引起各種不和。但蔣運羣這個大家庭卻格外和睦,幾十年來她和老伴一直與大兒子一家同喫同住,幾乎天天喫飯都是一 家四代圍桌而坐。後來,老伴因病過世,子女們經常過來看望她,無論女婿、媳婦還是孫輩,個個對她都十分孝順。每逢春節,在外的所有家人全部都要回來,從正月初一到初十,院子裏天天都是3至5桌人開飯,那種一家人親熱祥和的場景,每每讓鄰里鄉親們羨慕不已。 

和蔣運羣一直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的但漢梅說:“婆婆很會處世,既團結人又勤快,平時還愛做好事,我打心眼兒裏喜歡和尊敬她。”當別人問蔣運羣爲什麼能讓這麼一大家人保持和諧時,她總是笑着說:“家庭和不和,關鍵看當家人,老的要會當,小的就會做”。蔣運羣用自己的樂觀豁達爲後人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樂善好施  扶危濟困

在擔任村婦女主任的26年裏,蔣運羣同時也做着爲嬰兒接生的工作。多年來,由她接生的小孩有幾百名,沒有一例因爲接生失誤導致新生兒感染,她也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羣衆口中“技術好又認真負責”的“接生婆”。 

那時慶福村地處偏僻,距離場鎮有10里路,村裏通往場鎮的道路就只有一條蜿蜒的小路,再加上當時衛生院條件也不好,村裏的孕婦大多都會選擇在家裏接生。一年四季,無論嚴寒酷暑還是三更半夜,只要有村民家生小孩,蔣運羣都會以最快的速度趕到。“要感謝老天給我的這個機會,我覺得每接生一個娃娃,自己就做了一件善事,我也和孩子的家人一樣高興。”蔣運羣這樣告訴記者。 

平時誰家有困難,她也一定會施以援 手,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別人。村裏有一個叫張貴書的精神病人,獨自一人生活。見其可憐,蔣運羣便主動當起了他的義務監護人,每當餓了時,張貴書都能在她家喫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去年初,張貴書生病持續了近半個月,蔣運羣就一直照顧着他的生活起居,直到他痊癒。 

如今,閒不住的蔣運羣每天還要堅持種地、打掃院壩,她說:“我這個院子在公路邊,我就一定要把清潔做乾淨,這樣自 己看着高興,人家過路看到也舒心。”蔣運羣的一生活得充實又快樂,她也爲一代代 人傳遞着滿滿的正能量。

今日合川 編輯 王超

來源:合川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