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10月初到11月中旬,Brent和WTI原油价格双双下跌。预计11月油价均价65美元/桶,在低基数作用下,同比仍小幅上涨5%,但涨幅较10月大幅回落。

  国际油价大跌对通胀的主要影响渠道为:

  一、对CPI口径的通胀的影响:除了间接影响以外,主要是直接影响CPI能源价格,即两种燃料价格,“交通工具用燃料”、“水电燃料”。

  ①交通燃料对油价变动相对敏感,时滞约1个月。交通燃料主要是汽油、柴油,统称成品油,一般实行“政府指导价”。2013年以来调价频率从20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由此,成品油与原油价格的相关性提高,时滞也缩短至1个月以内。在这条传导机制下,油价下跌将导致CPI同比涨幅回落约0.2%,但从时滞角度看,回落大概率将发生在12月。

  ②水电燃料对油价变动相对“钝化”。水电燃料主要是水电费及燃气费。其中,燃气费与车用燃气相似,实行“政府指导价”,即基准浮动的弹性价格;而水电费一般实行“政府定价”,缺乏弹性,价格倒挂。所以,从历史数据看,水电燃料变动远小于交通燃料,对油价变动相对“钝化”。在这条传导机制下,油价下跌将导致12月CPI同比涨幅回落约0.08%。

  二、对PPI口径的通胀的影响:PPI指标统计的石油及相关行业主要有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化纤等,这些行业对原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使得PPI与国际油价的同比相关性达到0.8。如果11月油价同比回落至5%,PPI同比可能向下突破3%。

  三、对通胀预期的影响:油价变动不仅影响实际通胀水平,还影响通胀预期。美债两次破3%,其中4-5月主要是通胀预期上升,对应年内国际油价第一次“起步”;9月之后主要是短端实际利率抬升的结果,对应美联储9月加息。因此,10月之后油价下跌,推动通胀预期大幅回落,将与短端实际利率抬升形成“对冲”,降低美债持续上行风险。

  此外,我们还考虑了近期美国天然气暴涨的影响。由于从美国进口LNG比例较低(6.4%)、且天然气对成品油的消费替代较低(8.5%),美国天然气暴涨对国内通胀的正向影响有限,难以抵消国际油价暴跌的负向影响。

  风险提示:国际油价变动超预期

  【正文】

  10月初到11月中旬,Brent和WTI原油价格双双下跌,导致油价下跌的利空因素有:第一,美国对伊朗制裁力度不及预期,暂时允许8个国家继续从伊朗进口石油;第二,三大产油区(美国、OPEC、俄罗斯)同步增产;第三,石油消费需求有放缓迹象。综合起来,市场对于原油供应短缺的担忧被“证伪”,油价开始回落。

  预计11月油价均价65美元/桶。Brent从10月初每桶85美元降至10月末75美元,再下降至11月中旬65美元,WTI比Brent低约7美元同步下跌。如果Brent在11月下旬维持在65美元波动,则11月均价为65美元/桶。由于去年的低基数,11月同比仍将上涨约5%,但同比涨幅较10月40%大幅回落。从长期视角看,根据EIA(美国能源署)最新预测结果,预计2019年Brent现货价格平均72美元/桶,WTI平均65美元/桶。

  国际油价大跌对通胀的影响渠道为:

  【对CPI口径的通胀的影响】

  其一,原油价格影响CPI能源价格(直接传导)。比如,美国和欧盟CPI构成中,能源分项占比分别为7.7%和9.7%。我国虽未直接公布能源分项占比,但能源价格主要体现为燃料价格,即,①“交通和通信:交通工具用燃料”,②“居住:水电燃料”,二者在CPI中占比分别约2%、6%。

  ①交通工具用燃料对油价变动相对敏感,时滞约1个月。交通燃料主要是汽油、柴油,统称成品油。国内成品油定价规则始于2009年,一般实行“政府指导价”,除非国际油价出现异常波动(超出上下限价格),国内成品油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准,由国家发改委根据合适的加工利润率制定各省最高零售价。2013年3月再次修订《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将调价频率从每2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由此,成品油与原油价格的相关性提高,时滞也缩短至1个月以内。

  在此传导机制下,油价下跌导致12月CPI同比涨幅回落约0.2%。通过简单的回归分析,Brent同比(滞后1个月)变动1%,将引起交通燃料同比变动0.3%,进而引起CPI同比变动0.006%。因此,在低基数作用下,10月Brent同比上涨40%,影响11月CPI同比上涨约0.24%;11月Brent同比上涨5%,影响12月CPI同比上涨约0.03%。可以看到,油价下跌将导致CPI同比涨幅回落约0.2%,但从时滞角度看,回落大概率将发生在12月。

  ②水电燃料对油价变动相对“钝化”。水电燃料主要是水电费以及瓶装液化石油气、管道天然气、煤气等燃气费。其中,燃气费与车用燃气相似,实行“政府指导价”,即基准浮动的弹性价格;而水电费一般实行“政府定价”,须严格按照政府定价标准执行,缺乏弹性,价格倒挂。所以,从历史数据看,水电燃料变动远小于交通燃料,对油价变动相对“钝化”。

  在此传导机制下,油价下跌导致12月CPI同比涨幅回落0.08%。通过简单的回归分析,Brent同比(滞后1个月)变动1%,将引起水电燃料同比变动0.04%(反应程度约为交通燃料的1/10),进而引起CPI同比变动0.0024%。因此,10月Brent同比上涨40%,影响11月CPI同比上涨约0.096%;11月Brent同比上涨5%,影响12月CPI同比上涨约0.012%。可以看到,油价下跌将导致12月CPI同比涨幅回落约0.08%。

  其二,原油价格影响CPI非能源价格(间接传导)。比如,油价还可以通过石脑油价格影响纺织品成本、影响农资价格影响农产品成本、通过汽油价格影响运输业成本、通过电力价格影响服务业成本等。不过由于链条较长、传导较慢等原因,原油对CPI的间接传导影响程度较小,也难以准确测算。

  【对PPI口径的通胀的影响】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PPI指标覆盖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个工业门类、共计41个工业行业大类。以各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作为权重,结合波动情况,计算各行业对PPI增速的贡献度,可以得到9个重点行业: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②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③黑色金属矿采选业;④有色金属矿采选业;⑤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⑦化学纤维制造业;⑧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其中,石油及相关行业主要包括4个: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化纤,对PPI影响较大。从PPI与Brent、WTI现货价的同比相关性来看,PPI与Brent同比相关性0.83,与WTI同比相关性稍低些为0.77。由于国际原油以美元计价,如果考虑汇率变动影响,PPI与折算成以人民币计价的两种国际油价的同比相关性也在0.8左右。

  基于“油价+汇率”预测11月PPI同比:假设11月Brent均价为65美元/桶;同时假设11月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6.95,可以得到汇率折算后的油价。通过简单的回归分析,Brent同比变动1%,将引起PPI同比平均变动0.1%,那么11月PPI同比可能向下突破3%。

  基于“油价+汇率”预测2019年PPI同比:短期油价下跌更多是情绪层面驱动的,从长期看,以EIA最新预测值为基准,分三种情况进行简单预测:

  假设1(悲观):2019年Brent/WTI油价中枢每桶80/75美元,汇率中枢7.5;

  假设2(中性):2019年Brent/WTI油价中枢每桶70/65美元,汇率中枢7.0;

  假设3(乐观):2019年Brent/WTI油价中枢每桶60/55美元,汇率中枢6.5。

  可以看到,2019年PPI总体呈下降趋势。中性假设下,PPI均值在0%附近,四季度在低基数作用下有所回升,全年通胀压力不大,反而存在一定通缩风险。

  总结来说,CPI对国际油价变化的敏感度较低,反应更为滞后。原油价格主要通过交通燃料(成品油)价格向CPI传导,时滞大约为1个月。与CPI相比,PPI对国际油价变化的敏感度较高,同步性较好。

  【对通胀预期的影响】

  油价变动不仅影响实际通胀水平,还影响通胀预期。由于中国通胀预期数据难以获取,我们以美国为例,分析油价如何影响通胀预期,进而影响美债收益率。

  美债收益率的驱动力可以拆分成三部分:①短期实际利率——即经过通胀调整的短期利率(1Y国债收益率-CPI同比)。②通胀预期——即市场对于长期通胀的定价(10Y国债收益率-10Y TIPS收益率)。③期限溢价——即剔除前两个因素以后的剩余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别对应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基本面以及市场因素。

  回顾2018年,美债两次“破3”,第一次是4-5月收益率短暂上冲至3%以上;第二次是9月之后收益率持续上行至3.2%附近。通过上述“三分法”,可以看到,4-5月美债破3过程中,通胀预期贡献相对较大,对应着油价年内的第一次“起步”;而9月之后美债破3更多是短端实际利率抬升的结果,对应着美联储9月份加息。

  因此,油价下跌推动的通胀预期回落,将与短端实际利率抬升形成“对冲”,降低美债持续上行风险。从近期数据看,在油价大跌推动下,通胀预期已大幅回落至年内低点;按照历史经验,油价对美债利率的传导存在3-6个月时滞,因此明年一季度或为美债下行拐点。

  【美国天然气暴涨对通胀的影响】

  与国际原油相反,美国天然气出现暴涨。国际油价大跌成为市场热点的同时,美国天然气期货却异常走高。11月1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12月天然气合约上涨73.6美分,涨幅18%,刷新2010年10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与月初3.2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相比,短短半个月时间美国天然气期货已经累计上涨近50%,刷新2014年7月以来新高。

  寒冷天气与低库存推高美国天然气价格。与石油不同的是,天然气价格“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每年四季度进入供暖季,天然气价格上涨,只是今年涨价情况更猛烈些,主要因为:1)低库存。根据EIA数据,10月底美国天然气库存3.2万亿立方英尺,此水平是2005年以来最低位。供给端,美国天然气不断增产,1-10月产量同比增长12%;需求端,冬季采暖需求与夏季制冷需求均大幅上升,1-10月需求同比也增长11%,此外美国LNG(液化天然气)出口同比大增50%。因此,需求上升与出口增长消耗了产量增长,导致库存在年内始终维持低位;2)冷空气。之前NOAA预测今年冬季将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美国或将迎来一个暖冬,但从11月5日起,突如其来的寒流导致美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采暖需求大幅增长。低库存加上高需求,天然气价格随之猛烈上涨。

  未来3个月,低库存对美国气价形成支撑;2019年,天然气产量强劲增长将对气价构成下行压力。根据EIA数据,2018年天然气产量水平和增长都创造新记录,预计2019年天然气产量将继续增加至平均89.6亿立方英尺/日。因此,尽管短期库存水平较低导致气价大涨,但产量持续增长与需求均值回归,将对气价构成长期下行压力。

  不过,美国天然气暴涨对国内通胀的正向影响有限。石油、煤炭、天然气是世界三大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可以作为石油替代能源,二者在下游应用的重叠领域主要是交通运输行业,即压缩天然气(CNG)汽车主要替代汽油车,液态天然气(LNG)汽车主要替代柴油车。不过,美国天然气暴涨对国内通胀的正向影响有限,难以抵消国际油价暴跌的负向影响。主要因为:

  首先,中国从美国进口LNG仅占LNG进口总量的6%。我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约40%,主要进口国为土库曼斯坦(占气态天然气进口总量65%)、澳大利亚(占LNG进口总量40%)、卡塔尔(占LNG进口总量20%)等。美国LNG仅占LNG进口总量6%,这是因为中美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天然气进口的长协,且今年起对美国LNG加征关税25%,中美之间几乎没有天然气贸易往来。因此,美国天然气价格对国内价格传导影响有限。

  其次,天然气对成品油的汽车消费替代不足10%。2017年我国天然气汽车保有量608万辆,占汽车保有总量的比例仅2.8%。我们简单测算车用的天然气对汽油柴油的消费替代:压缩天然气(CNG)对汽油的替代比例为1立方米:1升;液态天然气(LNG)对柴油的替代比例为1立方米:0.8升。2017年我国天然气汽车的天然气消费量350亿立方米,CNG与LNG各占一半,则天然气对汽油柴油的替代消费量为175*(1+0.8)=315亿升,这一数字占2017年汽油柴油消费量的比例为8.5%。因此,即便国内天然气价格上涨,由于消费替代比例较低,对交通燃料价格的整体影响也有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