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屯鎮城南張村位於喻屯鎮駐地東南5公里,轄白莊、城南張兩個自然村。耕地150公頃,1673人。境內寺院,古墓羣等名勝古蹟較多。

張氏始祖於明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至亢父城南建村,故名城南張村。據歷史記載:亢父原爲地名,太昊封任姓於此,以爲國名。夏商稱“有任國”,周爲任國、郝國,後爲魯所滅。戰國屬齊邑。秦置亢父縣。東漢光武建隆二年(84年),封劉隆爲亢父侯。北齊廢亢父歸屬任城,後任城更名爲濟寧。

秦漢亢父城遺址爲正方形,東西、南北均約長1200米。城牆系夯土層,四面共有城門六座。南西兩面各二門,正南門居中,小門偏左。大西門偏南,小西門微北。北、東兩面各正門一座。周圍城牆痕跡約高出地表0.3—0.5米,西南城角今仍高出地平面5米有餘。城外護城河及各城門遺址,都較城內外地表呈顯凹狀,但懸殊不大。其文化層高地表以下1.5米至2米,地面可見零星板瓦、盆片、罐口沿及殘碎陶磁品物。同時,傍故城遺址略偏西北方向約1.5公里處,還有一處類似小城的遺址,佔地200畝,地表比周圍呈凸狀,傳說爲“附馬府”。依當時地貌看,亢父山巒蜿蜒,諸流縱橫,曾被稱爲“亢父之險”。在秦漢後七、八百年間,曾是一座著名的軍事要塞。《戰國策》載蘇秦語:“秦之攻齊也,倍韓魏之地,過魏阻晉之道,經亢父之險,車不得雙行,騎不得比行。”據考證,亢父城曾是水陸交衝,通衢四伸,直達四周郡國。周滅奄封魯後,曾向西南開發過一條大道。即自魯至負瑕(今兗州)任城。經任城、過亢父、歷堂,直達洛陽,後又從亢父開大道,直達徐州。亢父城遺址1992年被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村南0.5公里處有王粲墓。王粲(177-217),字促宣,山陽郡高平縣(今任城區)人,系東漢“建安七子”之首。父祖都是士族名流。17歲時逃往荊州依託劉表,後爲曹操所重用,官居“侍中”。著作以詩賦見長,著有《王侍中》《七哀詩》《登樓賦》等,遊子與思鄉感情較重,情調低沉。有些作品深刻反映了軍閥混戰和社會苦難。建安二十一年(217年)從徵吳道卒,葬於亢父城南家族墓地。王粲墓現存有三塊石板,1981年被列爲市重點保護文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