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君說

每日時評

光明日報:如何引導粉絲經濟

近期,顏值崇拜、拜金、攀比、暴力等粉絲追星過程中存在的諸多與價值觀相關的亂象不斷浮出水面,引發社會輿論爭議——粉絲們創造出了成百上千個專用術語,形成了一套獨有的語言體系,其中不乏“坐地排卵”“白嫖”之類的低俗詞語;這個羣體戾氣叢生,掐架不斷,一旦有人與自己意見相左,他們就會訴諸人肉搜索、人身攻擊、詆譭造謠,甚至打架鬥毆等暴力行爲;粉絲的消費行爲越發狂熱,他們喊着“愛他就爲他花錢、不花錢不是真粉絲”的口號,心甘情願地奉獻自己的生活費,理直氣壯地掏空父母家人的錢包;大行其道的粉絲集資應援也成爲問題頻發的灰色地帶,由於集資行爲不規範,往往給詐騙等不法行爲可乘之機。

粉絲追星屬於偶像崇拜行爲。偶像崇拜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人們尤其是價值觀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羣體往往容易將偶像視爲其精神寄託和學習榜樣,加以追隨模仿。偶像崇拜行爲直接或間接地反映着青少年的心理世界,並對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個性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堪稱體現青年人價值觀健康與否的晴雨表。因此,在充分尊重多元價值觀的基礎上,引導青少年理性選擇偶像,合理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對社會主流價值理念的構建具有積極意義。

從英雄模範到道德楷模,再到精英人士,隨着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青少年羣體的文化娛樂方式和情感結構發生顯著變化,他們心中“偶像”的概念也隨之發生改變。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娛樂業迅猛發展,明星和他們所代表的那種時尚光鮮的生活方式進入人們視野,受到青少年追捧。一開始,明星與粉絲之間屬於垂直式關係,追星族通過影視節目、演唱會、娛樂雜誌等渠道瞭解明星,買幾盤卡帶CD、幾張海報貼紙,每天聽一聽、看一看就滿足了。再狂熱一點的追星族,也就是去機場接機、到片場探班。

進入新世紀後,在泛娛樂化浪潮的助推下,粉絲經濟快速崛起,粉絲羣體的消費能力越來越強,話語權越來越大。爲了迎合大衆八卦心理,狗仔、媒體、網絡、經紀公司幾方合力,大量曝光明星隱私、炒作其緋聞,將其日常生活透明化。對於粉絲而言,明星不再像天上的星星那般遙不可及,只能仰視敬重,而更像是關係平等、聯結緊密的朋友、戀人、合作伙伴。他們的追星行爲也越來越強調明星與個體成長的參與性、伴生性。除了以前那些常規活動,粉絲在網絡上組織無數個應援站,刷流量、控評論、造話題、炒熱度,深度參與到明星形象運營的商業活動之中。在新的粉絲文化結構下,明星和粉絲結成了一榮俱榮的利益情感共同體——前者需要流量數據來證明自己的商業價值,從而獲得更多參加演藝活動的機會;而後者爲了讓自己心儀的明星持續走紅,創作更多被他們喜愛的作品,而使盡渾身解數爲其沖銷量、刷票房、造聲勢,提高市場指標。從某種程度上說,粉絲羣體已成爲左右偶像前途命運的重要力量。從單純的仰慕者、追隨者,到明星的製造者與推動者,青少年粉絲在追星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和認同感,參與到明星工作生活中的慾望進一步膨脹。他們的狂熱極易被資本利用,其中一部分盲目而缺乏理性的人就這樣在市場的縱容慫恿之下走向瘋狂,使應援行爲僭越了道德底線,變成擾亂影視行業秩序、干預社會健康發展的“暴行”。

如若往更深層次思考,當前粉絲文化的形成與我國社會結構的內在變化不無關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的腳步加快,以血緣關係爲基礎的傳統家庭結構逐步瓦解,人際關係疏離,青少年的社會化、個體化趨勢越發明顯。再加上新媒體時代數字化生存所造就的“羣體性孤獨”,使這一代人渴望獲得參與感、伴生感、認同感和歸屬感。而這些訴求正好可以在與明星的高頻互動、參與粉絲組織的活動中得以實現。只有充分理解這種深層社會結構性變化,才能更深刻地認識到當前青少年粉絲羣體價值取向得以塑形的根源所在。

引導偶像崇拜行爲是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一個有效途徑。而從偶像概念和崇拜行爲的變化去把握青年價值觀的變化,才能讓“引導偶像崇拜行爲”這個方法真正起到作用。首先,社會進步,觀念更新,“偶像”概念的變遷是一種必然,但英雄人物、道德模範等傳統榜樣被娛樂明星所掩蓋,卻不是必然。我們要引導廣大青少年將選擇偶像的視野從娛樂明星的狹小範圍之中轉移出來,就必須塑造弘揚更多具有人格魅力,以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爲核心的精神楷模。其次,家庭、學校乃至社會應努力爲青少年營造充滿包容、尊重、溫情的成長環境,搭建主流文化與粉絲文化之間溝通的有效渠道,引導粉絲以更加理性積極的心態認識“偶像崇拜”這件事——不能只圖一時的情感宣泄或尋求逃避現實的港灣,而應以精神的成長和個體的完善爲目的,從表層感性地崇拜向深層理性地敬仰轉變。再次,相關部門需要更深刻地理解當前粉絲羣體的情感結構、文化經驗和自我認知的結構性變化,避免管理手段、方法上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抵制資本對粉絲文化的投機、利用、操縱。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規範網絡文化秩序,提高用網治網水平,進而系統性地實現我國文化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光明日報:從“租生活”中尋找生命的層次感

“租生活”來了?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56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0.9%的受訪青年體驗過以租代買的消費方式,57.4%的受訪青年認爲物品更新換代快,租用可以隨時體驗最新潮流。

“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套用這種邏輯,物品是租的,但生活不是。換言之,在方興未艾的“租生活”中,所租物品或許是二手的,但生活是原版的,原創的,銘刻着鮮明的個人烙印。“租生活”不等於廉價的生活,也不等於貶值的生活,而是代表着一種具有獨特獲得感的新生活。

萬物皆可租。如報道所稱,從服飾箱包到數碼產品,從家用電器到兒童玩具,幾乎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可以通過租賃的方式來使用。出租與求租,各得其所,兩者的對接,既興旺了租賃市場,也滿足了各自所需,刷新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想象。一個很樸素的道理是,不是擁有某種物品才叫生活美好,通過租賃某種物品同樣可體會到生活的美好。

“世情推物理,人生貴適意。”一說到租,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節儉,囊中羞澀,於是用較低的價格使用到較新的商品。但“租生活”又不完全與節儉有關,還與嚐鮮心理有關,與追求灑脫生活有關。人生貴適意,看中的買不起或不想買,那就租吧;租久了,厭倦了,那就換租另一種品牌,紮紮實實再體驗一番。何其瀟灑?從這樣的“租生活”中,不難看到租客的生活態度是自我的,也是率性的。

“租生活”越來越常見,折射出當今物品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能滿足租客個性化的訴求。在物資短缺的貧瘠時代,即便有租客敢嚐鮮,也難以遂願,想租而不得。而如今則不然,只要想租,幾乎沒有租不到的,與出租有關的App形形色色,總有一款滿足你。一定程度上說,正因爲改革開放塑造了物質的高度發達,當物品供給充裕了,公衆視野開闊了,“租生活”才能成爲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

“租生活”奔騰而至,漸入佳境,但並非完美無缺,也有需要改觀之處。比如,廠家、商家以及出租方,應該儘可能向租客提供更多元的物品。有學者認爲,隨着經濟的發展,供給側的變化讓以租代買這種形式成爲可能,爲人們的消費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可能性,再加上消費者偏好的變化,讓更多生活化的物品進入到了租賃的視野中。當下,怎麼租、租什麼,這些難題已經解決,但有時,要租到更新奇的產品並不容易。有需求就有市場,多爲租客考慮,盡力滿足租客實際所需,這是供給方的責任。

在“租生活”中,還有一環需要解決,即如何讓租變得更簡單、更安心?比如有調查顯示,受訪青年最擔心的是租借中個人信息被泄露,還有人認爲租還過程操作煩瑣,租用品損壞賠償難界定和服務糾紛難解決等。如此種種,既需要強化信用建設,加強對租賃平臺的監督規約,也需要對租客開設信用名單,提升租客的守信意識。目前,已有企業致力於信用建設,比如租客信用分達到一定分數可免交押金,這值得一試。

同時,面對這一新興的租賃樣態,監管部門也應該有意識主動介入,力避監管滯後。通過有針對性的制度設計,有力有效地依規跟進,化解“租生活”中出現的制度性糾紛。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選擇“租生活”,本就是因人而異的事,但是,多一種選擇,不正體現了社會的多元?抵抗生活的無趣,避免生活的刻板化,在忙碌與疲憊中,尋找心靈上的層次感,不正體現了人性的張力、生命的創造力?不辜負時代也不辜負自己,儘量讓人生更豐富多彩,過出儀式感,過得有滋有味,這就是尊重生命、熱愛生活的一種註腳吧。

中青報:大學生耿直闢謠被責備 誰製造了代際的撕裂

人們不必責怪一些中老年人頻頻“中招”,更不宜責怪一些年輕人方式方法“耿直”,應關注的是謠言的製造者。

據東南網報道,廈門某大學化學系大三學生,發現家族羣裏姑父轉發了一條缺乏科學依據的假信息,於是“耿直”闢謠,事後卻被長輩責備。後來,他發現類似打着“科普”旗號實則是僞科學信息的羣聊,只當作沒有看見。

人類步入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以幾何級數增長。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不再當“旁觀者”,也跟着玩起了朋友圈,誰能說這不是時代的進步?

按理,因爲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相對豐富,中老年人雖然記憶力等呈現漸行式下降,但思維的嚴謹與縝密程度應該比年輕人更高一些。但是,有心理學家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爲8個階段,認爲成熟期(50歲以上)是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中老年人體力和健康的每況愈下,造成自我調整與絕望感的心理衝突。在形形色色的謠言傳播鏈條中,中老年人是“中招”的最大羣體,“爸媽朋友圈”儼然成爲謠言氾濫的重災區,這是否與心理學家的分析有點關聯呢?

廈門的這名大學生針對長輩轉發的信息“耿直”闢謠,事後卻被母親責備“怎麼沒大沒小”,至少說明晚輩與長輩之間的思維“鴻溝”依然存在,判斷事物正確與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迥然不同。

燕麥致癌、食鹽有毒……在很多網絡自媒體上,食品安全謠言層出不窮。一些舊謠言甚至在專家闢謠後,過一段時間改頭換面捲土重來,閱讀量動輒10萬以上,引發人們的焦慮。

涉及食品安全和公衆利益的虛假信息,雖不至於導致人心惶惶,但也弄得許多人心裏不太踏實。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網站使出渾身解數,用“標題黨”推波助瀾,其責任不容推卸。其實,人們不必責怪一些中老年人頻頻“中招”,更不宜責怪一些年輕人方式方法“耿直”,應關注的是謠言的製造者。

在流量爲王的新聞消費大環境下,諸多的網絡平臺應該強化自律意識,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以贏得長久發展。

就管理層面而言,就是要讓那些謠言的製造者得不到利益。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配套措施,用法律手段保障網絡平臺健康、有序、穩定的運行。另一方面,要形成協同監管合力,堅決打擊擾亂互聯網運行秩序和信息傳播秩序的現象。對那些利用互聯網造謠、誹謗,或者發表、傳播其他有害信息,構成違法犯罪的,依法嚴肅追究責任。

小尾

編輯丨作文君

來源丨網絡

我們尊重原創,因無法查明原出處,如有侵權請後臺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 推 薦 閱 讀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掃碼關注,每天都有知識乾貨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