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6期 目錄

  資訊

  05 月度人物

  06 話題新聞

  08 新玩意兒

  10 語錄|關鍵詞

  特輯 黑膠生活

  開篇

  14 數字時代的黑膠回潮

  玩家

  18 白雪巖∣發燒是一種“病”

  28 梁源∣讓黑膠的聲音出現在互聯網上

  38 電板鴨∣收藏黑膠是一種佔有慾

  唱針之下

  44 黑膠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56 聽黑膠時我們在聽什麼?

  ■ 全球最貴的黑膠唱片

  ■ 全球黑膠淘寶聖地

  ■ 設計最美的黑膠唱機

  專欄

  62 陳述 文藝電影的春天在哪裏?

  64 海說 美國創意產業越來越“虛”了

  66 樂道 正在破壁三次元的虛擬偶像們

  業界

  68 學術 中美可授予專利權客體之比較

  73 活動 設計驅動美好生活

  74 觀察 服務設計屹立於產業轉型大潮中

  76 觀察 互聯網時代如何加強新聞作品的版權保護?

  78 設計 未來智能公交車站的設計與體驗

  連載

  80 寶島隨筆 “華山今論劍,創意起擂臺”

  ——參訪臺灣文創兩座高山(下)

  84 電影美學 左手是娛樂,右手是藝術

  ——揭祕電視連續劇《笑傲江湖》的美術創作

  創意生活

  90 新知 超強風洞/人造電子皮膚

  92 開卷有益 電影是一門“三創”的藝術

  94 電影·音樂

  96 編輯部的故事豁出去了

  卷首語 時代在變遷

  這個月初,有一件事讓很多樂迷感到惋惜,那就是擁有100多年曆史的吉他品牌吉布森(Gibson)申請破產保護。吉布森向特拉華州一家法院提交的破產文件顯示,該公司至少負債1億美元,最多可能達到5億美元。其實,另一個著名的吉他品牌芬達(Fender)的日子也不好過。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吉布森和芬達在很多人眼中是英雄般的存在,因爲那是搖滾樂的盛世,人們熱愛吉他英雄。在那樣的環境下,電吉他也受到了追捧。當時幾乎每一個美國的孩子都有一個吉他英雄夢,電吉他也成爲很多青少年夢想得到的禮物。

  可進入新世紀以來,搖滾樂已經輝煌不再。各種新的音樂形式層出不窮——嘻哈、電子、節奏布魯斯……這些音樂不再需要電吉他,甚至不再需要任何樂器,只要一臺電腦足矣。無論是職業音樂人還是普通樂迷,對電吉他的需求都在下降,電吉他銷量的下滑最終也變得無可避免。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最近十幾年來那些著名的案例——做膠捲的柯達被數碼相機的洪流沖垮;手機巨頭諾基亞被做消費電子的蘋果打敗;轉眼間,卡西歐、尼康又停止了卡片相機的生產線,而打敗他們的卻是智能手機……那麼,幹掉電吉他的是什麼呢?也許無法找到一個具體的對手,但肯定和近幾十年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帶來的電子樂製作便利性有極大關係。以前提到“門口的野蠻人”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想到的更多是商業戰爭,是跨領域廝殺帶來的意外結果。可事實上,技術的發展讓“門口的野蠻人”逐漸增多,更讓很多看似無關的領域“躺槍”。而這些相關或不相關的競爭,又一起推動了時代的變遷。

  商業的競爭可以找到對策,可時代的洪流是無法抵擋的。無論柯達、諾基亞,還是今天的吉布森,他們都不是敗給了競爭對手,而是滾滾向前的時代潮流。在這樣的潮流中,勝出者也可能要砍掉自己曾經輝煌的產品,比如蘋果就不再生產曾經的明星產品iPod——智能手機時代,沒人再需要一個專門的數碼播放器。

  音樂形式在變遷,聽音樂的形式也在變遷。從最初的黑膠唱片到後來的數字光碟(CD),再到隨身數字播放設備和現如今的網絡流媒體音樂,聽音樂變得越來越方便。不過,在洪流中總有逆流而上的事物,比如在流媒體的大潮中,黑膠唱片卻出現了連年銷量上漲,以至於有人驚呼這是“黑膠復興”。

  黑膠是不是真的會復興不好說,但應該不會消失。原聲樂器能不能重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輝煌不好說,但也應該不會消失。對於很多東西來說,永遠都能夠創造需求,但不見得能再支撐起一個龐大的產業了,畢竟時代在變遷。(管文明)

  往期關鍵詞

  莨綢/陳岸瑛/共享單車/老崔/民宿/

  魔獸/陳向峯/需求採集員/柯潔/蔬食經濟/

  GOOD DESIGN/文創產業園區/《百鳥朝鳳》

  3D剪紙/著作權/非遺/設計轉型/試睡/

  微創意/死飛/唐家三少/咖啡/呂敬人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即可網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