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照《臨米芾詩帖卷》紙本行書44.6×404.1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松竹留因夏。溪山去為秋。久賡白雪詠。更度採菱謳。縷玉鱸堆案。團金橘滿洲。水宮無限景。載與謝公遊。半歲依脩竹。三時看好花。懶傾惠泉酒。點盡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羣峯伴不譁。朝來還蠹簡。便起故巢嗟。仕倦成流落。遊頻慣轉蓬。熱來隨意住。涼至逐緣東。入境親疎集。他鄉彼此同。暖衣兼食飽。但覺愧粱鴻。旅食緣交駐。浮家為興來。句留荊水話。襟向卞峯開。過剡如尋戴。遊梁定賦枚。漁歌堪畫處。又有魯公陪。密友從春拆。紅薇過夏榮。團枝殊自得。顧我若含情。漫有蘭隨色。寧無石對聲。卻憐皎皎月。依舊滿船行。款署:米芾詩帖。臣張照敬臨。鈐印:瀛海僊班、臣照臣照

  

  【延伸閱讀】

  張 照(1691-1745)

  初名默,字得天、長卿,號涇南、梧窗、天瓶居士。清松江府婁縣人,家住秀野橋西。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進士,改庶吉士。官至刑部尚書、撫定苗疆大臣等職。家富藏書,有藏書樓“天瓶齋”。熟諳音律和戲曲,曾創作《勸善金科》、《月令承應》、《九九大慶》等宮廷大戲,均以宣揚因果報應、封建迷信爲主。乾隆九年(1744),清高宗命他與梁詩正等人主編《石渠寶籍目錄》,共44卷。著錄當時宮廷中所藏書畫,依儲藏之所,各分書冊、畫冊、書畫合冊著錄;再依書卷、畫卷、書畫合卷著錄;最後按照書軸、畫軸、書畫合軸著錄,共計9類,每類又分上等、次等。著錄紙絹、尺寸、款識、印記和題詠、跋尾等。後由董邦達等人續修《石渠寶籍重編》、《石渠寶籍三編》,專錄乾隆內府所藏書畫作品。其孫張興載,亦富藏書,有藏書印多枚。

  乾隆九年十二月,因父喪回籍,至徐州宿遷縣,卒於旅次。諡“文敏”。

  書法早年學董其昌,得母舅王鴻緒親授;後又學米芾,並受趙孟頫較大影響。但不一意守師法,而是努力創新,特別是率真之作,更顯得變化多端,精彩動人。楷書字體秀媚婉麗,平正圓潤,是清代“館閣體”代表。草書筆畫轉折多變,結字聚散適宜,氣勢貫通,渾樸雄健。曾書寫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被鐫刻於岳陽樓上。人稱“名樓、妙文、好字”,合爲“三絕”。

  書法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喜愛,乾隆評他的書法說:“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羲之後一個,舍照誰能若,即今觀其跡,宛似成於作,精神貫注深,非人所能學。”(乾隆《御製詩四集》卷五十九《五詞臣五首·故刑部尚書張照》)劉恆在《中國書法史·清代卷》中說:“在康熙末到乾隆初的帖學書風轉變過程中,具有明顯作用的當屬張照的創作實踐和乾隆弘曆對趙孟頫書法的推重。”清·邵松年在《古緣萃錄·張天瓶臨蘇長公養生論卷》中題曰:“本朝畫山水以麓堂司農爲第一,書法則首推張文敏。生平遇兩公書畫,度力所能致者,必購致之。歷年既久所聚漸多,因撿舊所得者與伯英分藏之,將來傳示後人又是一重翰墨因緣也。”

  對於張照書法不足的批評,多集中在“乏韻”和“俗筆”兩方面。

  兼能畫蘭,間寫墨梅,疏花細蕊,極其秀雅。著有《天瓶齋書畫題跋》、《得天居士集》,刻有《天瓶齋帖》。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往期經典

  (直接點擊標題可進入瀏覽)

  

  書畫高清資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傾仰情深——趙孟頫手札高清大圖全集

  起居佳勝——蘇軾手札大全

  雖遠爲慰——王羲之傳本手札墨跡十三帖

  極感遠意——黃庭堅手札大全

  名家訪談

  【對話名家】補硯齋訪談錄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上)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下)

  

  經典專題

  《石渠寶笈》特展布重量級展品搶先看!

  “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展覽作品欣賞

  不愛江山愛丹青——宋徽宗 趙佶 書法專輯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國展學術論壇實況報道

  

  推薦展覽

  事茗——東一書畫雅集

  陳忠康精品書法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最全記錄)

  "守正——全國百家楷書邀請展”

  "望嶽——南嶽紀遊書畫展

  傅志偉篆刻展

  山房寫字——廖偉夫書法作品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