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體驗一下江南的山水臥遊之旅嗎?看看畫上的景物舖陳!那兒有山有水,有屋舍有小橋;像是聆聽交響樂一般,有時景物是那麼地恬靜,可以佇足欣賞,有時又像畫幅中段的懸崖一般,跌宕起伏,充滿驚險。

  自從宋朝的政治中心,由北方的開封遷移至杭州後,繪畫上的主要風格似乎也有所轉變。李唐這位宮廷畫師大概是第一位嘗試突破巨碑式山水的畫家,從所畫的《江山小景》中可以想見,南方水澤平地所衝擊出的風格轉變。這樣的構圖模式,經歷世代交替之後,一直到馬夏畫派,作品的風格才臻於巔峯,夏圭的《溪山清遠》當是這類作品的成熟代表。

  除了作品的構圖外,有一點值得我們特別注意,《溪山清遠》以紙本作為繪畫的材料,如此便更容易突顯筆墨的層次。仔細看看,每一塊石面除了再現了自然的景像,其中也蘊藏了抽象的筆法造形,您是否也查覺到,筆鋒以各種角度接觸紙面時所產生出的不同墨跡?

  夏圭(活動於西元1180─1230年前後)字禹玉,浙江錢塘人。寧宗朝(1195-1224)畫院待詔,賜金帶。善畫山水、人物、與馬遠齊名,時稱馬夏。《格古要論》稱「其意尚蒼古而簡淡」,並謂其善用禿筆,畫樓閣亭臺不用尺界,只信手為之,筆意精密,奇怪突兀,氣韻頗高,當為一代名手。子森,字仲蔚,亦善畫。

  本幅高頭大卷,紙凡十接,除第一段為二十五公分外,後九段均約九十六公分,揣測此圖無作者署款或與首段殘缺有關。拖尾有明初陳川跋長詩,言有吳生者持〈夏圭溪山清遠圖〉來請詩,當為此卷定名,時洪武戊午十一年(1378);

  陳川跋(點擊看大圖)

  平顯跋

  另平顯(十四世紀)亦和陳川韻於後。而除上二跋外,幅內之收藏印甚少,本幅卷尾有「黔寧」、「公餘」兩半印,上印之「黔寧王子子孫孫永寶之」為沐璘(十五世紀)鈐,璘為沐英(1345-1392)曾孫,而英為明太祖養子,嘗仰重平顯之博學多聞,徵召其為教讀卒,另「公餘」白文半印不知為誰,然從篆法判斷當係明人作風。「欽賜臣權」則為清世祖賜宋權(1598-1652)所有,權傳其子宋犖(1634-1713),後歸清宮。

  丘壑澄江,時而危峯突起,時而悠然遠眺,山川縈帶,坡陀僧宇。筆墨緊密鬆秀,景物佈列得宜。舊謂「長幅難於深遠,褊幅難於深高。」夏圭此長卷景物繁複,畫家運用仰、平、俯視等各種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峯巒、層疊的巖壁因不同的視點在各個獨立的段落裡,產生特有的空間結構。「上下互見,前後相照,高低遠近,深淺大小,隱顯紆直,夷險靜躁,各得其宜。」張寧盛讚夏珪純熟穩健的作風甚得其精要。

  稍晚於馬遠的夏圭,是活動於寧宗朝的重要畫家,說者謂自李唐以下,無出其右。馬、夏皆師李唐,相近而不全似,馬擅以戰掣筆意,夏則直勁簡率,並從李唐的筆法基礎上,發展出墨瀋淋漓的韻味。若此幅夏圭先以枯筆渴墨鉤皴石壁輪廓,再用和著大量水份的筆墨迅疾擦染,在質地堅硬的熟紙上令其水墨交融,淋漓暢快。古人嘗言:「得筆法易,得墨法難;得墨法易,得水法難。」夏氏此圖,兼而有之。另幅間濃淡墨色強烈的對比,與大量的留白,更可造成近遠景間有著廣闊的空間感。董其昌嘗形容夏氏由繁入簡的大斧劈皴法如「塑工所謂減塑者」,若滅若沒的濃淡佈墨則溶入了二米的墨法。(許郭璜)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往期經典

  (直接點擊標題可進入瀏覽)

  

  書畫高清資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傾仰情深——趙孟頫手札高清大圖全集

  起居佳勝——蘇軾手札大全

  雖遠爲慰——王羲之傳本手札墨跡十三帖

  極感遠意——黃庭堅手札大全

  名家訪談

  【對話名家】補硯齋訪談錄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上)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下)

  

  經典專題

  《石渠寶笈》特展布重量級展品搶先看!

  “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展覽作品欣賞

  不愛江山愛丹青——宋徽宗 趙佶 書法專輯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國展學術論壇實況報道

  

  推薦展覽

  事茗——東一書畫雅集

  陳忠康精品書法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最全記錄)

  "守正——全國百家楷書邀請展”

  "望嶽——南嶽紀遊書畫展

  傅志偉篆刻展

  山房寫字——廖偉夫書法作品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