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的來說,劉黑闥崛起之時,當時的局勢已經沒有足夠斡旋的空間了,沒有足夠強勢點外援支持,劉黑闥獨自面對李唐自然難以相抗,加之竇建德舊部也並非真心支持於他,和李世民所率主力部隊交手,李世民又採取閉守不戰,襲擾糧道的打法,劉黑闥所部漸漸落入困境當中,洺水一戰,雖然沒有誅殺劉黑闥,但是劉黑闥所拉起的勢力基本上被瓦解,後續藉助突厥之力雖有復起之勢,但已經不足以威脅到李唐了。唐朝統一戰爭中,劉黑闥是李唐完成統一過程中一個意外的對手,他本是竇建德的部將,在竇建德被殺後被衆人推舉而出,領兵反叛李唐,起初所向無敵,連敗唐軍,半年時間就恢復了竇建德時期的地盤範圍,河北、山東之地再起戰火,不過最終在洺水之戰中,李世民率部擊潰了劉黑闥的主力軍,隨後劉黑闥被李建成徹底擊敗,唐朝統一戰爭後期最強對手,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唐朝統一戰爭中,劉黑闥是李唐完成統一過程中一個意外的對手,他本是竇建德的部將,在竇建德被殺後被衆人推舉而出,領兵反叛李唐,起初所向無敵,連敗唐軍,半年時間就恢復了竇建德時期的地盤範圍,河北、山東之地再起戰火,不過最終在洺水之戰中,李世民率部擊潰了劉黑闥的主力軍,隨後劉黑闥被李建成徹底擊敗,唐朝統一戰爭後期最強對手,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那麼劉黑闥是如何從巔峯走向敗亡的呢?首先要說的就是,當時的時局已經沒有足夠的空間和契機,讓劉黑闥能夠和李唐較量了,李唐擁有劉黑闥無法抗衡的實力。

劉黑闥起兵是在唐武德四年(621年)七月,也就是竇建德被殺之後不久,從劉黑闥起兵反唐這件事來說就可以看出問題所在,此時已經不是隋末動亂之際了,已經不是羣雄割據反隋的階段了。

當時李唐已經平定了的薛舉、李軌和劉武周,又滅了中原的王世充,已經實現了北方的基本一統,而且在劉黑闥起兵後不久,南方戰局也迎來利好消息。

《舊唐書.高祖本紀》(武德四年)冬十月乙巳,趙郡王孝恭平荊州,獲蕭銑。

南方實力最強的蕭銑被滅,杜伏威則臣服於李唐,林士弘也是在蕭銑敗亡後,吸納蕭銑的敗軍,實力纔有所恢復,關中以北的梁師都也不足以對李唐構成致命威脅,可以說,劉黑闥起兵之時,雖然李唐尚未完成全國統一,但是劉黑闥已經沒有什麼能夠拉攏的外援了。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劉黑闥連敗唐軍,恢復了竇建德時期的地盤又有何用,他的威望最多也只能在原竇建德勢力範圍內起到影響,當其走向巔峯時,也是他面對擴張瓶頸期的階段,隨之李唐開始主力反撲,劉黑闥自然是敗亡不遠。

再者,劉黑闥反叛之勢發展迅速,主要原因不是他個人影響力強,而是因爲竇建德被殺所導致的效應。

有人納悶爲何李淵要殺竇建德,李唐對於其他反隋實力領袖主要的態度還是以寬仁以待爲主,即便是和竇建德同時被押送到長安的王世充,也是被流放,沒有被處死,當然王世充莫名的被仇人獨孤修德所殺,可能存在陰謀論,但是李淵對於竇建德是很果決的,直接斬首,歷史上也沒有過多記載,李淵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要說竇建德之前對李唐還算是有些交情的,俘獲的唐將基本上都送會唐境了,竇建德崛起於河北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爲仁義的名號,但這也害了他。

畢竟李淵要考慮竇建德的影響力,王世充早已失去民心,殺與不殺都意義不大,但是竇建德不同,他要是不死,一旦找到機會逃脫,那麼河北山東之地會即刻追隨於他,那麼李唐又要花費力氣去征討。

總之在竇建德敗亡後,他的舊部只是暫時四散了,李唐也沒有快速整合竇建德舊部的能力,不能放任一個定時炸彈存在,所以李淵誅殺竇建德,有足夠的理由。

《舊唐書.劉黑闥傳》會高祖徵建德故將,範願、董康買、曹湛、高雅賢等將赴長安。

在李淵誅殺竇建德後,召集了竇建德的故將到長安,所以引起了衆人的驚慌,我個人認爲當時李淵應該沒有必要對這些人下手了,最多是將其調入長安,削弱他們在河北一帶的影響力就可以了,但這引起了範願等人的猜忌,害怕自己西行就真的變成“西行”了,衆人密謀聯合反叛。

有意思的是,據說範願等人起事前找人算命,說必須推舉出一個姓劉的人才能成功,說白了不就是找一個替罪羊嘛?萬一起事失敗了,可以把責任推給那個人,也就是給自己找一條後路,範願等人還是挺精明的。

一開始他們找的也不是劉黑闥,而是劉雅,顯然劉黑闥不是他們最初設想的人,而劉雅不同意,結果被殺,顯然劉雅應該是一個比較容易控制的人,但他也不殺,知道範願等人的鬼主意,堅持不參加起事。此後範願等人才找到劉黑闥,也就是說,他是一個臨時的備用人選。

《舊唐書.劉黑闥傳》武德四年七月,設壇於漳南,祭建德,告以舉兵之意,自稱大將軍。淮安王神通、將軍秦武通、王行敏前後討之,皆爲所敗。於是移書趙、魏,其建德將士,往往殺官吏以應。

黎州總管李世勣不能拒,棄城走保洺州。黑闥追擊破之,步卒五千人,皆歿於陣,世勣與武通僅以身免……遣使北連突厥,頡利可汗遣俟斤宋耶那,率胡騎從之。黑闥軍大振,進陷相州。半歲,悉復建德故地。

《舊唐書.徐圓朗傳》會劉黑闥作亂,潛結於圓朗,因執彥師舉兵應黑闥,自稱魯王。

劉黑闥反叛初期,唐軍應對不足屢屢戰敗是其急速擴張的原因,同時主要原因還有各地竇建德舊部的支持,這就是李淵誅殺竇建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畢竟竇建德在其舊部心中還有地位,所以劉黑闥反叛之際,是能夠得到衆人支持的,這是他能夠成爲第二個竇建德的原因。

同時要注意的是,劉黑闥並不是所有竇建德舊部共同推舉出來的領袖,只是範願等人推舉出來的,原竇建德部屬,類似齊行善,麴棱這樣不支持劉黑闥的人也大有人在,要說扶立新的首領,竇建德的後代是比劉黑闥更好的選擇。

所以說衆多竇建德舊部,只是在劉黑闥初期對李唐取得軍事勝利之機,趁機反叛李唐,主要是竇建德被殺這件事的後續效應,而不是衆人真心追隨劉黑闥,劉黑闥也不是追隨竇建德起事的人,他原是李密部下,之後又被王世充所用,最後才投效竇建德,在竇建德集團的影響力也不大,不足以取代竇建德的位置。

他在稱漢東王的時候,雖說複用了竇建德時期的官員,但是同時也任命範願爲左僕射,董康買爲兵部尚書,高雅賢爲右將軍,這些人都是推舉劉黑闥起事的人,他也明白自己在原竇建德勢力集團中的地位,爲了鞏固自己的位置,只能建立屬於自己的實力集團。

但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也就是戰局不利之時,劉黑闥未必可以獲得竇建德舊部的真心全力支持,這也是他敗亡的一個原因。

就劉黑闥和李世民的交手而言,李世民的戰略決策避開了其兵鋒,利用堅守錯劉軍兵鋒,襲擾糧道,亂其軍心,最後實現一舉擊潰。

《舊唐書.劉黑闥傳》於是太宗又自請統兵討之,師次衛州,黑闥數以兵挑戰,輒爲官軍所挫。

《資治通鑑.唐紀六》幽州總管李藝將所部兵數萬會秦王世民討劉黑闥,黑闥聞之,留兵萬人,使範願守洺州,自將兵拒藝。

李唐於武德四年(621年)發動大軍劉黑闥,一路是李世民率主力軍出關中,率部抵達衛州,今河南浚縣西南,同時李藝率部從幽州南下,實現兩路夾擊劉黑闥的目的。

戰爭初期,李世民堅守不戰,劉黑闥也不能強行攻城,那樣的話損失太大,同時劉黑闥原本是打算自己率部先北上擊敗李藝,避免兩線作戰的困境,之後專心對戰李世民的,不過範願無大才。

被唐軍虛張聲勢進攻嚇壞的範願向劉黑闥求援,劉黑闥只能回防洺州,派去偏師抵禦李藝南下,結果被李藝打敗,李藝一路南下和李世民會師於洺州。

兩軍於洺水一代列陣,此次決戰,相對來說,劉黑闥處於劣勢地位,即便之前他屢敗唐軍,但是此次面對的主力唐軍征討,他不能退,尤其是後方部分州郡已經被李藝所收復,他若此戰不能戰勝唐軍而退,那結果都是容易出現分崩離析之態,還是那句話,衆多竇建德舊部不一定真心支持他。

所以李世民是不急於戰的,而是選擇拖,戰局僵持一天,局勢也就對李唐更爲有利。

《舊唐書.忠義.羅士信傳》尋從太宗擊劉黑闥於河北,有洺水人以城來降,遣士信入城據守。賊悉衆攻之甚急,遇雨雪,大軍不得救,經數日,城陷,爲賊所擒。

《舊唐書.太宗本紀》五年正月,進軍肥鄉,分兵絕其糧道,相持兩月。

在兩軍對峙時期,李世民用一座洺水城重挫了劉黑闥軍的銳氣,雖然最終城池被攻陷,但是多日持久的猛攻,劉黑闥所部將士過於勞累,已是疲態,所以唐軍在數日後就再度攻下洺水城。

同時李世民分兵襲擾劉黑闥的糧道,加上60余天閉守不戰,這些都讓劉黑闥所部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中,劉黑闥在竇建德之下時,號稱神勇將軍,靠的就是善於偵查敵情,找出對手的漏洞之處,之後突然襲擊,所以經常打勝仗,不過和李世民僵持60天打開不局面,可見當時唐軍防守也是很嚴密的,劉黑闥找不到機會。

最終沒有退路,缺少後勤補給的劉黑闥,只能選擇強行進攻。

《舊唐書.太宗本紀》黑闥窘急求戰,率步騎二萬,南渡洺水,晨壓官軍。太宗親率精騎,擊其馬軍,破之,乘勝蹂其步卒,賊大潰,斬首萬餘級。

《新唐書.劉黑闥傳》豫壅洺水上流,敕吏曰:「須賊度,亟決之。」黑闥果率騎二萬絕水陣,與王師大戰,衆潰,水暴至,賊衆不得還,斬首萬餘級,溺死數千,黑闥與範願等以殘騎奔突厥。

可能當時劉黑闥也找到了唐軍陣營防禦上一定的漏洞,隨意率部主動進攻,劉黑闥所部只是被暴漲的洺水所斷了退路,之前兩軍有過激戰,歷史記載是從中午戰至黃昏,可以說是李世民率精銳騎兵先行擊退了劉黑闥的騎兵所部,之後襲擊其步軍,造成了劉黑闥所部的後撤。

在這種局面下,後撤的劉黑闥所部遭遇洺水暴漲,無法渡河,也無力和追擊而來的唐軍交戰,所以倉促之間,難以應戰,劉黑闥見局勢不妙,扔下部隊自己跑了,其部被唐軍擊潰,跳到河裏淹死的也不在少數。

總的來說,劉黑闥崛起之時,當時的局勢已經沒有足夠斡旋的空間了,沒有足夠強勢點外援支持,劉黑闥獨自面對李唐自然難以相抗,加之竇建德舊部也並非真心支持於他,和李世民所率主力部隊交手,李世民又採取閉守不戰,襲擾糧道的打法,劉黑闥所部漸漸落入困境當中,洺水一戰,雖然沒有誅殺劉黑闥,但是劉黑闥所拉起的勢力基本上被瓦解,後續藉助突厥之力雖有復起之勢,但已經不足以威脅到李唐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高祖本紀》《舊唐書.太宗本紀》《新唐書.劉黑闥傳》《舊唐書.劉黑闥傳》《舊唐書.徐圓朗傳》《舊唐書.忠義.羅士信傳》《資治通鑑.唐紀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