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创新动力

创新的出现有很大的被动性,并不是说每一次创新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对创新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之一,是危机。危机对惰性与麻木的冲击,危机对骄傲自大、自我感觉甚佳的震撼,危机对创造潜能的激发与调动等,无不起到推动作用。

创新思维,特别是军事创新思维,往往呈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美国人的军事创新是什么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们从德国人那里学到了机械化作战,从英国人那里学到了海战,从日本人那里学到了岛屿作战,从越南人那里学到了特种作战。美国人模仿能力很强,全是学别人的。他们自认为,对世界唯一的贡献就是数字化部队信息化作战。

真正逼使美国人进行大规模改革的,是越战的空前失败。詹姆斯·邓尼根和雷蒙德·马赛多尼亚在《美军大改革:从越南战争到海湾战争》一书中说:

越战经历和C3I系统(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使美军同过去的军事传统彻底决裂。此后高速发展的信息处理技术,加快了美军的战法改革,信息化作战最终使美军在世界军事中独树一帜。

创新往往源于挫折,大挫折往往造就大变革。创新借助于危机推动,创新思维,特别是军事创新思维,常带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性质。

朝鲜战争后期,美国人的创新曾让中国吃了大亏。

麦克阿瑟认为,在朝鲜半岛如果不使用原子弹就得后撤,当时美军的计划是准备从半岛撤往日本部署。麦克阿瑟被撤职后,李奇微出任美第8军司令,这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他稳住了美军的战线,迅捷向北推进,最后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上,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毛泽东当时要求“把美国人赶到大海里去”,志愿军获得胜利,突破“三八线”占领了汉城。麦克阿瑟即将被解职,李奇微就是在美军最灰暗的时候上任的。

1951年1月的一个晚上,李奇微在看战斗简报时,发现了三个相同的数据:1950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大规模伏击战斗,历时8天;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猛烈攻击美军部队,历时8天;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攻克汉城,止于“三七线”,历时8天。

李奇微抓到了志愿军作战的规律,把它称为“礼拜攻势”。

李奇微又进一步研究、调查,发现志愿军装备落后,后勤保障能力差,随身携带的粮弹,只能维持一个礼拜的进攻。李奇微正是掌握了这个特点,最后才使我们陷入了很大的被动。

李奇微采取“磁性战术”对付我们的“礼拜攻势”。我方攻势发起后,他们就节节后退,每天晚上志愿军到了攻击停止线,他们就与志愿军保持3000米至4000米的距离。当他们后退到第六天、第七天时开始反击。这时志愿军的粮食不够了,后面的供应又不能及时送上来,美军就用优势炮火,实施猛烈突击。志愿军战役目的未能达到,在第五次战役中受到重大损失。这就是对方在战法上的创新。

当我们的弱点被对方抓住之后,战局就发生了变化。第五次战役损失较大,之后就是谈判了。朝鲜战争最辉煌的就是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后面两次战役没有打好,完全是对方的创新给我们造成了伤害。

美军作战理论中的“进攻战术”就是在到达顶点之前攻占目标,“防御战术”就是把进攻一方引向顶点。美军认为礼拜攻势就是防御的顶点,我们到达顶点,他们就开始反攻。所以,不要以为创新是我们的专利,对方也在创新,而且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很大伤害。

美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全面获胜,但他们自认为朝鲜战争让他们跌了个大跟头,甚至跌入谷底。越南战争更糟,跌入谷底的谷底。而在海湾战争却重新登上了高峰。下一场战争是谷底还是高峰?美国人自己也不知道。为了力图避免“马鞍形”走势,所以积极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对战争的经验总结非常谨慎。1991年海湾战争胜利,1997年我在美国国防大学学习的时候,发现美国国防大学陆军军事学院、海军军事学院竟然没有海湾战争的战例。

中国的三大战役:淮海、辽沈、平津,我们到现在还在讲。我想,如果海湾战争是我们打的,我们的教材会大力宣扬这场战争,但美国人根本不讲海湾战争。

为什么不教这个战例呢?时任参联会主席的鲍威尔讲:“海湾战争是理想的战争,碰到了理想的敌人,建立了理想的联盟,拥有理想的设施、理想的地形,获得了理想的战场。以后这种理想条件很难再现,所以,美国人反复警告,海湾战争没有针对意义。”

我们大讲海湾战争,说这是信息化战争的转折点,把它抬得很高,而美国人却把它放在一边。这就是对方的警醒,这种警醒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海湾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国防部致国会的报告中对这场战争的描述,与我们的描述完全不同。报告称:

美国地面和海上部队训练和装备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这一点令人遗憾。战场通信能力严重不足,使那些距离稍微拉开、彼此喊话刚刚听不见的部队之间无法进行通信联系。提供的战术情报经常是“马后炮”,而且不能令人满意或者毫无价值。由于缺乏夜视器材,海军陆战队每天天黑后,不得不停止作战行动。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缺乏运输工具,不得不在世界范围内到处租借卡车。事实上有些系统性能不佳,在作战中妨碍了部队的调动。情报支援的不足,也越来越严重地制约武器效能的发挥。目前使用的压制敌方防空武器的飞机均已陈旧。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时,有些型号的飞机甚至正在退出现役。

以我们惯常的思路来看,他们的总结对成绩挖掘不深,对优点概括不精,对意义升华不高。但他们对问题却挖掘很深,概括很精,升华很高。如果他们真正把优点概括得很高的话,那我们就可以躺着睡大觉了。

美国人如此重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正如李际均同志所讲:“我们这个对手很难对付,因为他还在保持清醒,还在创新,每一次作战之后,都重视总结经验,特别是查找问题;他把条令都搞成活页的,以便随时修订。”这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创新不是口号,不是招牌,也不是获取利益的手段,它是一支军队强军固本最根本的要素。如果不能从这些最根本的要素搞起,不获得这样的思想方法,创新就仅仅是纸上谈兵了。

摘自《心胜3》作者:金一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