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後生”是創新動力

創新的出現有很大的被動性,並不是說每一次創新都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對創新產生積極影響的因素之一,是危機。危機對惰性與麻木的衝擊,危機對驕傲自大、自我感覺甚佳的震撼,危機對創造潛能的激發與調動等,無不起到推動作用。

創新思維,特別是軍事創新思維,往往呈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美國人的軍事創新是什麼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們從德國人那裏學到了機械化作戰,從英國人那裏學到了海戰,從日本人那裏學到了島嶼作戰,從越南人那裏學到了特種作戰。美國人模仿能力很強,全是學別人的。他們自認爲,對世界唯一的貢獻就是數字化部隊信息化作戰。

真正逼使美國人進行大規模改革的,是越戰的空前失敗。詹姆斯·鄧尼根和雷蒙德·馬賽多尼亞在《美軍大改革:從越南戰爭到海灣戰爭》一書中說:

越戰經歷和C3I系統(指揮、控制、通信與情報)使美軍同過去的軍事傳統徹底決裂。此後高速發展的信息處理技術,加快了美軍的戰法改革,信息化作戰最終使美軍在世界軍事中獨樹一幟。

創新往往源於挫折,大挫折往往造就大變革。創新藉助於危機推動,創新思維,特別是軍事創新思維,常帶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性質。

朝鮮戰爭後期,美國人的創新曾讓中國喫了大虧。

麥克阿瑟認爲,在朝鮮半島如果不使用原子彈就得後撤,當時美軍的計劃是準備從半島撤往日本部署。麥克阿瑟被撤職後,李奇微出任美第8軍司令,這時情況就不一樣了。他穩住了美軍的戰線,迅捷向北推進,最後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上,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毛澤東當時要求“把美國人趕到大海里去”,志願軍獲得勝利,突破“三八線”佔領了漢城。麥克阿瑟即將被解職,李奇微就是在美軍最灰暗的時候上任的。

1951年1月的一個晚上,李奇微在看戰鬥簡報時,發現了三個相同的數據:1950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大規模伏擊戰鬥,歷時8天;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猛烈攻擊美軍部隊,歷時8天;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攻克漢城,止於“三七線”,歷時8天。

李奇微抓到了志願軍作戰的規律,把它稱爲“禮拜攻勢”。

李奇微又進一步研究、調查,發現志願軍裝備落後,後勤保障能力差,隨身攜帶的糧彈,只能維持一個禮拜的進攻。李奇微正是掌握了這個特點,最後才使我們陷入了很大的被動。

李奇微採取“磁性戰術”對付我們的“禮拜攻勢”。我方攻勢發起後,他們就節節後退,每天晚上志願軍到了攻擊停止線,他們就與志願軍保持3000米至4000米的距離。當他們後退到第六天、第七天時開始反擊。這時志願軍的糧食不夠了,後面的供應又不能及時送上來,美軍就用優勢炮火,實施猛烈突擊。志願軍戰役目的未能達到,在第五次戰役中受到重大損失。這就是對方在戰法上的創新。

當我們的弱點被對方抓住之後,戰局就發生了變化。第五次戰役損失較大,之後就是談判了。朝鮮戰爭最輝煌的就是第二次戰役的勝利,後面兩次戰役沒有打好,完全是對方的創新給我們造成了傷害。

美軍作戰理論中的“進攻戰術”就是在到達頂點之前攻佔目標,“防禦戰術”就是把進攻一方引向頂點。美軍認爲禮拜攻勢就是防禦的頂點,我們到達頂點,他們就開始反攻。所以,不要以爲創新是我們的專利,對方也在創新,而且往往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傷害。

美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雖然全面獲勝,但他們自認爲朝鮮戰爭讓他們跌了個大跟頭,甚至跌入谷底。越南戰爭更糟,跌入谷底的谷底。而在海灣戰爭卻重新登上了高峯。下一場戰爭是谷底還是高峯?美國人自己也不知道。爲了力圖避免“馬鞍形”走勢,所以積極創新。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人對戰爭的經驗總結非常謹慎。1991年海灣戰爭勝利,1997年我在美國國防大學學習的時候,發現美國國防大學陸軍軍事學院、海軍軍事學院竟然沒有海灣戰爭的戰例。

中國的三大戰役:淮海、遼瀋、平津,我們到現在還在講。我想,如果海灣戰爭是我們打的,我們的教材會大力宣揚這場戰爭,但美國人根本不講海灣戰爭。

爲什麼不教這個戰例呢?時任參聯會主席的鮑威爾講:“海灣戰爭是理想的戰爭,碰到了理想的敵人,建立了理想的聯盟,擁有理想的設施、理想的地形,獲得了理想的戰場。以後這種理想條件很難再現,所以,美國人反覆警告,海灣戰爭沒有針對意義。”

我們大講海灣戰爭,說這是信息化戰爭的轉折點,把它抬得很高,而美國人卻把它放在一邊。這就是對方的警醒,這種警醒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海灣戰爭結束以後,美國國防部致國會的報告中對這場戰爭的描述,與我們的描述完全不同。報告稱:

美國地面和海上部隊訓練和裝備方面都沒有做好準備,這一點令人遺憾。戰場通信能力嚴重不足,使那些距離稍微拉開、彼此喊話剛剛聽不見的部隊之間無法進行通信聯繫。提供的戰術情報經常是“馬後炮”,而且不能令人滿意或者毫無價值。由於缺乏夜視器材,海軍陸戰隊每天天黑後,不得不停止作戰行動。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缺乏運輸工具,不得不在世界範圍內到處租借卡車。事實上有些系統性能不佳,在作戰中妨礙了部隊的調動。情報支援的不足,也越來越嚴重地制約武器效能的發揮。目前使用的壓制敵方防空武器的飛機均已陳舊。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時,有些型號的飛機甚至正在退出現役。

以我們慣常的思路來看,他們的總結對成績挖掘不深,對優點概括不精,對意義昇華不高。但他們對問題卻挖掘很深,概括很精,昇華很高。如果他們真正把優點概括得很高的話,那我們就可以躺着睡大覺了。

美國人如此重視自己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高度警惕。正如李際均同志所講:“我們這個對手很難對付,因爲他還在保持清醒,還在創新,每一次作戰之後,都重視總結經驗,特別是查找問題;他把條令都搞成活頁的,以便隨時修訂。”這非常值得我們注意。

創新不是口號,不是招牌,也不是獲取利益的手段,它是一支軍隊強軍固本最根本的要素。如果不能從這些最根本的要素搞起,不獲得這樣的思想方法,創新就僅僅是紙上談兵了。

摘自《心勝3》作者:金一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