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裏鎮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具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6處。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爲“歷史文化名鎮”。

這裏是紅軍長征北上的過境地,也是昔日南方絲綢之路。是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小鎮依山傍水,田園小丘,木屋爲舍,現仍保留着許多明清風貌的吊腳樓式建築。現在這裏還是影視作品的外景地。

古鎮的街道主要呈“井”子佈局,且都不寬,兩邊全是老式的鋪面。古鎮以木結構爲主要建築,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願小鎮平安。

上裏鎮的石蝦子密林中,泉湧處有一水潭,潭底巨石上鐫有龍馬浮雕。潮歇時潭水平靜如鏡,潮來時,平靜的水面蕩起層層漣漪,頃刻間石刻龍嘴、龍腮處泉水外湧,洞中似拋珠濺玉,呼呼有聲。

當泉水一節一節下躍,巨石上鐫刻的龍露出腰身時,池中便漸漸傳來“啼嗒啼嗒”的馬蹄聲。馬蹄聲由遠至近,由慢到快,清脆廣闊,古人曾形容此情此景:“白馬龍泉潮聖井”,“靈泉白馬嘶芳草”。

白馬泉始建於唐貞觀元年,宋乾道元年詔封泉池爲“淵澤侯”。該泉是全國獨具特色的十大恆溫間隙泉之一,因起潮落潮潮均能聽見馬蹄的聲音而得名。

白馬泉所在地,歷史上的佛教聖地,該泉原名“龍淵”,僅是一灘水。相傳唐僧西去取經分南、北兩路,南路曾經過白馬泉。唐僧進廟膜拜,白龍馬等候於寺外,因口渴飲用泉水。

此泉水與東海相連,見龍馬便漲潮朝拜。當地僧人見狀倍感神奇怪,唐僧一行離開後,立即圍泉水建池,原爲解決生活用水,後住持高僧得菩薩點化,得知原委,將“龍淵”奉爲聖泉,並改名“白馬泉”。現白馬寺內香爐上,仍雕刻有以唐僧取經爲主題的浮雕裝飾。

就泉水湧動時如馬奔馳,馬蹄聲陣陣。地質專家說,白馬泉屬恆溫間歇泉,它的形成與濟南的趵突泉同理。

白馬泉地處山林之間,山區雨水滲入地下,沿暗縫形成地下承壓水,在靜水壓力作用下,於下部岩石裂口處溢出,形成自流水湧泉。

由於承壓面積小,加以石灰岩地層的底部滲漏,因而供水不足,不能如趵突泉那樣不停湧出,只能時湧時停成間歇泉。由於泉水來自地下,不受地面氣溫影響,因而泉水能保持恆溫。

至於湧泉後的馬蹄聲,則是地下承壓水構造熔鑄不均而成大小不同的地下水潭和管縫。當水潭積滿從管縫冒出,如滿罐盈水從小口急湧而出,出現“咯咚”之聲,類似馬蹄擊地。而“泉出白馬,來往田間”之說,則純爲霧氣變化形狀的附會,不足爲奇。

與繁華的江南古鎮相比,或者與閬中相比,上裏多少透出鄉間的感覺,也不是那麼著名,不象周莊或者閬中那樣的遊人如織,儘可以在一派川西民居風格的寂靜中徜徉,在山水掩映中的田園裏出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