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唯一中央网络媒体

年关将近,不少人都在准备做年底的工作总结和未来展望,食品安全作为大众最关注的话题,2019年也发生了不少大事。但你知道吗,过去一年很多流传甚广的内容其实都是谣言!

下面《中国食品安全网》记者就梳理了一下2019流传最广的25条食品安全谣言,这些坑明年你可不要踩了!

No.25 蛋黄像弹球,买到了假蛋?

有消费者向《中国食品安全网》反馈称,家里蒸熟的鸡蛋蛋黄像弹球,不仅捏不碎,还弹力十足。遇到过类似问题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还有人怀疑是买到了“人造鸡蛋”,事实真的如此吗?
真相:
据专家介绍,由于气温变化或存放时间较长,鸡蛋也可能会发生蛋白质变性,引起蛋黄有弹性。此外,出现这种情况还可能与鸡食用的饲料有关,如果饲料中含有棉籽酚,就会导致蛋黄富有弹性。
为保证畜禽的高蛋白供应,饲料里可能会加入含有棉籽酚的高蛋白饲料棉籽粕,导致蛋黄发硬。但棉籽酚只有凝固作用,经过生物转化和代谢过程会被排出,人吃了没有什么问题。
对于人造鸡蛋问题,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专业人员介绍,鸡蛋本身价格低廉,造假成本相对过高,买到“人造鸡蛋”的可能性不大。

No.24 代餐产品能减肥?

“代餐酸奶减肥法,一周瘦5公斤,看了这样的广告很是心动。”今年8月,北京的严女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在某APP上搜索了代餐产品后便收到了这样的广告推送。严女士在健身前都是喝一杯代餐酸奶,不再吃饭。那么,代餐产品真的能减肥吗?

真相:
临床试验表明,高蛋白代餐方式确实有效。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李海龙博士介绍说,通过为期12周的临床研究发现,在应用了代餐以后,病人有很好的体重减轻效果。
不过,这种方法虽可短期快速减重,但与此同时,研究结果显示会提升全因死亡率,包括短期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有利于脂肪酸上升,导致血管壁受损,还会带来情绪上的波动,很容易出现抑郁。所以,使用这种模式最好不超过一个月。

No.23 “生酮饮食法”吃肉可减肥?

号称无数科学研究支持的“生酮减肥法”横空出世,宣称只要不摄入糖分,就可以随意吃高脂肪的肉类,还能达到很好的减肥效果。据说这一减肥理念横扫全球,很多明星都在追捧。
真相:
“生酮减肥法”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长期“高脂低碳”进食方式,反而会增加肝脏、肾脏的患病风险,甚至危害大脑健康。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所谓饮食结构的改善,生酮饮食的确能让一些人体重在短时间内出现下降,尤其是原本摄入脂肪就不算多的女生。但没有足够证据表明,生酮饮食法对人体健康是长期有益的。

No.22 吃多了荔枝会得脑炎?

6月是吃荔枝的季节。一则关于荔枝的谣言也是随之而来,有文章表示,印度暴发“荔枝病”,有上百儿童因脑炎丧命。因此,荔枝吃多了就会得脑炎,非常危险。

真相:
荔枝并不会直接导致脑炎,也不会传染,但过量进食荔枝可能导致严重的低血糖,会诱发脑水肿(可能诊断为急性脑炎综合征)。而荔枝成熟季节也是脑炎的高发期,且看上去症状有相似之处,因此也容易误诊和误判。

No.21 提倡低盐饮食竟然不健康?

9月,网上流传了一段题为“任何建议低盐饮食的人,都应该被送进监狱!”的视频。一位外国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提倡低盐饮食的人无异于杀人犯,都应该被关进监狱。他给出的论据是:胃酸是以盐作为原料产生的,盐能促进消化。
真相:
胃酸的主要成分是氯化氢,很多日常食物中都含有氯,“没有盐就不生产胃酸”的说法并不准确。另一方面,胃酸也并非是因为摄入盐而分泌的。
研究表明,我国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达到了9至10克,远超健康标准。低盐饮食与麸质过敏并无关系,麸质过敏是谷物蛋白诱发的。因此,网传视频中“胃酸的生成必须要盐”是谬论,吃盐促进消化的说法也站不住脚。

No.20 蒲公英泡水喝堪比养生茶?

蒲公英属于草本植物,它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的功效,常用来治疗乳腺炎、气管炎等疾病。天气渐热后,不少市民自行采摘蒲公英并晒干后,作为养生茶来长期饮用,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真相:

中医专家表示,蒲公英虽是中药,但是性寒,不适合作为日常饮用的药。长期饮用会造成拉肚子,吃了伤正气,将来正气虚了以后,一时看不出来,长久以后,容易感冒,容易腹泻,容易畏寒。

No.19 一口西兰花等于十条虫?

网络谣传“一口西兰花,等于吃十条虫”,并称由于它们的水分比较多会吸引许多虫子来吃,再有就是独特的结构,许多虫子藏在里面是看不到的。
真相:
西兰花在种植过程中确实容易发生虫害,但是从工厂的实践来看,每10kg的新鲜西兰花原料中虫体数达10个以上就属于严重的情况了,所以“一口西兰花,等于吃10条虫”的说法过于夸张。

No.18 吃鸡蛋增加患心血管病风险?

媒体报道,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表示,每天额外摄入半个鸡蛋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将增加6%,过早死的风险将增加8%。研究还指出,每天额外摄入300毫克的膳食胆固醇,患心脏病的风险将增加17%,过早死的风险将增加18%。

真相: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阮光锋表示,近二十年的调查研究结果都普遍显示,适当吃鸡蛋并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对于血清胆固醇水平正常的健康人群,每日1枚的鸡蛋摄人量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是基于这样的结果,我国和美国最新的膳食指南,都取消了对饮食胆固醇的限量。

No.17 鲶鱼吃垃圾和粪便不能食用?

今年,关于鲶鱼的网传备受关注,有人说鲶鱼是“垃圾鱼”,因为它的生存环境比较脏,还有人说鲶鱼吃粪便。这是真的吗?

真相:

其实,动物粪便本身就是一种无毒且廉价的天然肥料,粪便为水中的浮游生物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正因如此,一些养鱼人群会刻意将一些猪粪、鸡粪当作饲料喂食鱼类。

但是,水产养殖不会直接将动物粪便投放到养鱼池塘中。一般动物粪便中存在大量的致病菌和寄生虫物质,直接倒入池塘会影响鱼类的安全和健康,因此在投放前都会做无害化处理,这样养殖出来的鱼并不影响食用。

No.16 竹炭食物可以排毒养颜?

今年9月,网络开始盛传“竹炭可以吸附人体内有害物质的内容,并称竹炭食物可以净化血液中的毒素,还有助于人体消化排泄、清洁肠道,有排毒养颜之功效”。

真相:

虽然竹炭本身有吸附作用,可以放置在居室或冰箱作为吸湿剂、除臭剂等,但竹炭的吸附性能与吸附人体内毒素的原理并不相同,所谓“吸附体内毒素”的功能并不可信,没有科学道理。

对于正常人而言,竹炭、活性炭等作为一种异物,吞进胃里后会蠕动到肠道,基本上是原样排泄出来,不仅起不到好的作用,还会影响营养的吸收,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

更需要指出的是,竹炭作为添加剂加入食品并不合法。竹炭不能作为食品原料,也未被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不能作为合法添加剂使用

No.15 常吃面包会致癌

据某平台官微转发的一篇文章,“一个14岁的小女孩,早餐经常吃面包,得了肠癌。还有一个小孩,因为长期吃面包得了肾癌。”于是得出小孩早餐经常吃面包,过量摄入精细谷物,会得肠癌和肾癌的结论,引发网友质疑。

真相: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癌症是比较严重的慢性疾病,不是单一的因素就可以致癌的,即便是有多种致癌因素共同起作用,癌症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食物当然是各种疾病包括癌症的诱因之一,但也只是“之一”,况且还有个积累和剂量问题。

No.14 过了保质期食品就变质?

今年9月,盒马鲜生在晚上丢弃临期食品一事引发众多关注,许多网友围绕“如何看待食物保质期”展开热议,有网友表示食品过期就等于是变质了,可以丢弃处理。

真相:
专家指出,“保质期”内的食品只是厂家给消费者的使用口感和安全性最佳的承诺。如果保存合理,且食物未发生色香味变化,过期食品也并非不能吃。所以,过了保质期不等于食品一定变质。
虽然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不一定不能吃,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销售或捐赠超过预包装上保质期的食品。对于盒马鲜生的做法,虽然有些浪费,但出于法规和对消费者负责的角度,这也是无奈之举。

No.13 吃有机食品能防癌

“吃有机食品能防癌”的说法来自法国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显示,食用有机食品多的人群,其罹患癌症的比率较低(269人),食用有机食品较少的人群,其罹患癌症的比率则相对较高(360人)。

真相:
癌症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目前尚无准确实验数据表明有机食品有很强的防癌作用。法国这份研究报告样本数量不多,研究的群体也存在系统性偏差。
一般而言,有机食品的单价高,因此常吃有机食品的人一般收入较高,对于健康生活、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较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导致患癌几率降低。
反之,食用有机食品少的人群中,低收入者比重较高,对健康生活、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从而导致患癌风险增高。

No.12 喝茶会贫血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但民间却流传说“贫血的人不能喝茶”,甚至“喝茶太多容易贫血”。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真相:
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一个非常常见的理由是茶中含有大量的单宁,这种物质会与食物中的铁元素结合形成一种不溶性物质,阻碍了人体对铁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
但这只是理论推理。从多个国家目前的研究来看,喝茶并不会对铁的吸收产生影响,也不会导致人体贫血。

No.11 面条中加入了胶?

今年上半年,一条关于“面条被点燃”的视频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视频显示一男子将挂面放入水中清洗后出现了胶状,关键是竟然还能点燃,燃烧后产生了一些黑色固体状物质,所以得出结论“面条中加入了胶”,呼吁大家不要吃。

真相:
面条,从生物化学方向分析主要由碳(C)、氢(H)等元素组成,就跟木柴类似,本身就是“可燃物”,而且很容易就会达到着火点。当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大条件(可燃物、氧气、燃点温度),就会燃烧。
而且面条的表面积相对较小,一般很难充分燃烧,所以留下“炭黑”也很正常。另外,在制作面条时,为了增进面条的口感,很多家庭或商家会在和面过程中加入鸡蛋或食盐,而这些添加物同样也可以“被点燃”。

No.10 车厘子一次不能吃超过20颗?

有传言称,车厘子含铁多,并含有一定量的氰甙,所以不能多吃,否则有“铁中毒”或“氰化物中毒”的风险。一次吃车厘子最好别超过20颗,吃完多喝水。真有这么可怕吗?
真相:
车厘子中确实含有铁,但每100克中只含有0.3~0.4毫克。而成年人一般每天的铁摄入量在10毫克左右,最高摄入限量是45毫克。也就是说,靠吃车厘子来补铁并不靠谱,要想吃到“铁中毒”,需要吃至少10公斤。
此外,车厘子中确实有一定的氰苷存在,而氰苷在特定条件下会被水解释放出氢氰酸。不过,车厘子中的氰苷只存在于种子,也就是它的核之中,而绝大多数人吃车厘子的时候是不会吃核的,自然也就不会摄入氰苷了。

No.9 吃鱼眼明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然而随着电子产品使用频率的增高,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出现用眼过度的情况,那么我们该怎么保护双眼呢?街头调查中,不少人提到了“多吃鱼眼可以达到明目的效果”。那吃鱼眼到底有没有明目的作用呢?
真相:
鱼眼睛的体积在整条鱼里占比特别小,动物的眼睛里含有胶原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和少量的DHA,这对增强大脑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作用,但对视力健康没有帮助。从临床观察来看,对缓解眼部疲劳的作用也非常小,在供血方面作用更小。因此想单靠吃鱼眼达到明目的作用,是不可取的。”

No.8 奶茶里的“珍珠”有毒?

奶茶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珍珠奶茶的热度持续攀升。不少人喜欢它的原因在于里面有Q弹的“珍珠”,嚼起来非常筋道。
然而最近,珍珠奶茶上了热搜,理由是制作“珍珠”的原料——木薯含有毒性。那么,珍珠奶茶里的“珍珠”吃了之后真的不利于身体健康吗?

真相:
木薯可分为苦木薯和甜木薯。甜木薯毒素含量极低,苦木薯中则含有亚麻仁苦苷,在胃酸作用下会产生一种神经毒剂——氢氰酸。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市场上正规销售的木薯粉,都经过了“脱毒”处理。况且,“珍珠”在加入奶茶之前都会煮熟,所以可以放心食用。

No.7 可乐导致食管破裂?

夏日炎炎,一瓶冰镇可乐可以“救人于水火”,然而今年夏天,可乐的“风波”似乎格外多。6月,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可乐能把整条鱼“溶解”的新闻刚被证实是谣言,不久后一条可乐导致食管破裂的新闻又在网络上传播。
真相:
食品行业专家表示,无论是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搜索中,还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资料网站中,都没有搜索到可乐或冰镇可乐导致食管破裂的病例。
可乐作为全球畅销的饮料,如果确实有如此严重的健康风险,不会在学术界完全没有记录。人体的食管窄而长,可乐基本不在这里停留,即使有气体产生压力,大部分也会产生在胃中,通常会通过打嗝等方式,将气体排出。

No.6 有非洲猪瘟商品化疫苗?

今年由于非洲猪瘟爆发,致使猪肉价格飞涨,引起了全民对猪的关注。网上就有消息称“非洲猪瘟中试苗、自家苗、走私苗”已在国内部分地区养殖场户投入使用,引起公众关注。我国是否有批准上市的非洲猪瘟商品化疫苗?
真相:
农业农村部网站11月18日发布通知指出,截至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未批准上市销售使用非洲猪瘟商品化疫苗。市面上所谓“非洲猪瘟中试苗、自家苗、进口苗”,按照《兽药管理条例》规定,都是非法疫苗,均应按假兽药处理。
为进一步严厉打击非法制售使用非洲猪瘟疫苗等违法行为,确保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有序开展,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农业农村部还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使用非洲猪瘟疫苗等违法行为的通知》。

No.5 5人喝酒吃小龙虾后中毒身亡?

9月,网上流传一段视频,称近日广州白云区人和地铁外面的美食街发生食用小龙虾中毒事件,造成三男两女死亡。从网传视频中,确实可以看到几名男女或躺在椅子上,或倒在地上一动不动,之后被救护车载离龙虾店。
真相:
事实上,经美食街知情市民介绍,事件发生在9月14日凌晨3点,7名20岁上下的年轻男女来到龙虾店后边吃宵夜边混着喝了不少啤酒、白酒,其中3人出现严重神志不清症状,还有2人醉倒在餐桌旁,同行伙伴见此才向店家求助拨打120。
当时,白云区中医医院接120中心电话后,就将5人接回医院急诊。经诊断,5人为醉酒状态,其中较清醒的2人表示不需要治疗,另外昏迷的3人经治疗后神志恢复清醒,血液检查未见其他异常。14日清晨6点左右,5人均表示身体无不适自行离开医院。

No.4 方便面含20多种添加剂有毒?

吃一碗方便面需要花32个小时解毒的说法来源于2011年美国科学家的一个实验。实验发现,经过32小时的消化,无添加剂的手工拉面已经完全被人体消化,而含有20多种添加剂的方便面却仍有残留,这造成了人们对方便面的恐慌。

真相:
实际上,一袋方便面含有20多种添加剂很常见。只要是方便食品,出于防腐、抗氧化、防酸化等目的,都会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放入一定量的添加剂。
这些添加剂都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允许使用且经过安全性评估,不会对身体有危害。很多人都觉得食品添加剂不是好东西,希望“零添加”。事实上,有些食物不使用食品添加剂危险性反而更大。

No.3 奶粉存在矿物油不能食用?

11月,有媒体报道,德国“食品观察”组织近日对奶粉进行抽检,发现有8种奶粉含有芳香烃矿物油,含量为每公斤0.5毫克至3毫克,并强调该含量不会引发健康问题。但不少妈妈仍然担心,矿物油会不会危害宝宝健康。
真相:
“矿物油是一大类脂溶性物质,它可以作为加工助剂使用,可用于油墨中,食品中也普遍存在。基于目前的科学数据,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矿物油对于健康的风险很低,各国也都没有制定它在食物中的限量标准。
奶粉中有矿物油,最可能是印刷油墨通过包装材料进入到食品原料和食品中的。由于食物中矿物油含量对于健康的风险很小,所以各国也都没有制定其在食物中的限量标准。

No.2 储备肉等于僵尸肉?

最近,吃猪肉、猪排突然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受非洲猪瘟的影响,最近猪肉价格是频繁增长。据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消息,今年第6批中央储备冻猪肉12月23日投放市场,投放量4万吨。
这也引发了消费者对储备肉的疑问,难道储备肉就是我们俗称的“僵尸肉”吗?

真相:
储备肉不是僵尸肉,僵尸肉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它只是一些媒体用来形容那些放了很长时间的肉。储备肉其实是国家为了战略储备防止一些危机而储备的肉,他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投放到市场上的正常的储备食物。
而且,储备的活畜禽肉其实跟新鲜肉基本没有区别,这个大家可能很容易接受。大部分人的对储备的冷冻肉比较心存芥蒂。其实,储备的冷冻肉也是可以放心吃的,它的营养价值跟普通的肉类也没有很大差异的。

No.1 非洲猪瘟致人死亡?

微信朋友圈传言,某地某人吃了一块猪肉,持续高烧不退,送至医院救治,被诊断为疑似非洲一号传染病,由猪瘟传染,目前病人生命垂危,为防止传染病扩散,千万别吃猪肉。
甚至有人还在朋友圈发布紧急通知:新闻也报道了,暂时别吃猪肉、鸡肉、鸭肉,饭店也尽量少去,目前全国多地多人被感染,马上转发这条信息,这绝对不是谣言……事实到底是怎样呢?
真相: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副主任黄保续表示,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会感染人,同时它也不会感染除了猪之外的其他动物,不影响食品安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也没有把非洲猪瘟列入人畜共患病。
从近100年的流行病情况来看,从未有人患非洲猪瘟的报告;现有的实验室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病毒不具备感染人的能力。未来人类会不会感染?从目前形势和实验室结果来看,短时间人类被感染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往期热文回顾:

为更多人的健康安全,请关注转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