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17年的倫敦田徑世錦賽女子馬拉松賽場上,21歲的中國選手劉慶紅用時2小時52分21秒,跑完了42.195公里的距離。任耀說:“馬拉松是所有體育運動中體力消耗最大,也是最磨練一個人意志的一個項目,對於一個初跑者,一定要循序漸進,建議你先從5公里或者10公里慢跑開始,然後每天至少跑10公里,經過數月鍛鍊,再衝擊15公里或20公里,幾個月後再跑半程馬拉松或者30公里,最後再衝擊全程。

2019年11月3日,杭州馬拉松賽在黃龍體育中心鳴槍開跑。比賽設置馬拉松、半程馬拉松、迷你馬拉松、情侶跑和家 庭跑五個競賽項目,吸引來自58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3萬 名愛好者及運動員參加(黃宗治/攝)

本刊記者 梁偉

2019年11月10日,合肥國際馬拉松賽、紹興國際馬拉松賽、南京馬拉松賽、南昌馬拉松賽、重慶馬拉松賽、桂林馬拉松賽、銅陵馬拉松賽、丹江口馬拉松賽……幾十萬的長跑愛好者這一天都在奔跑。毫無疑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愛上了馬拉松。

公元前490年,雅典擊敗波斯,爲了報捷,士兵菲迪皮茨一路狂奔穿過馬拉松平原,到達終點後便因體力不支而倒地離世。他生命中這最後的42.195公里,也成爲計入歷史的數字。1896年首屆奧運會將這個史事設立爲一個比賽項目,並最終定名爲“馬拉松”。時至今日,馬拉松比賽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說,馬拉松自誕生之初,就有着很高的參與門檻,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1981年,中國在北京首次舉辦國際馬拉松賽。隨後,大連國際馬拉松賽、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廈門國際馬拉松賽等相繼出現。即使賽事增多,但馬拉松在中國依舊還是一個小衆體育項目,參與者寥寥。2010年全國舉辦13場馬拉松賽,2011年增長到22場,2012年爲32場,2013年達到45場,2014年舉辦51場,那些年,馬拉松賽在中國僅僅以年增長約10場的速度遞進,在有些專家看來,這個速度已經是飛速躥升。但是要知道2014年在美國,全年的全程馬拉松賽已經達到了970場。

馬拉松賽在中國的轉折發生在2014年年末,當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把全民健身上升爲國家戰略,把體育產業作爲綠色產業、朝陽產業進行扶持。中國田徑協會隨之作出響應,在2015年年初宣佈取消對馬拉松賽事的審批,並鼓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推進中國馬拉松的發展。以往地方想要舉辦大規模賽事,需要從市體育局到省體育局再到國家體育局層層上報。田協“鬆綁”之後,只要地方政府批准,賽事即可馬上開展。國家層面給予了政策支持,當地政府聯合市體育局紛紛研究參與,一時間馬拉松賽事的增長迎來井噴。

2015年,中國境內馬拉松賽事達到134場,參賽人數首次超過百萬;2016年中國一共有328場馬拉松賽事,參與人數達到280萬;2017年全國各地共舉辦了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800人以上規模)達1100場,參賽人次近500萬;2018年全國舉辦800人以上馬拉松及相關賽事共1581場……按照中國田徑協會設置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國馬拉松規模賽事將超過1900場。

“一場馬拉松,認識一座城。”作爲大衆體育,馬拉松具有參衆廣、普及率高、場面氣氛熱烈等特點,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張新名片,同時能夠拉動相關文旅產業發展,是推動城市發展的最佳選項之一。因此,舉辦城市普遍希望藉由馬拉松賽事,激發城市內在活力,打造城市名片。在區域化戰略和城市營銷的促進下,越來越多城市想要遞出這張名片,通過舉辦像馬拉松這樣的大衆體育賽事來提高地方政府影響力、拉動經濟發展,爲城市實現經濟轉型、引入綠色消費、開展精準扶貧打開空間。

城市有夢想,但夢想不能脫離實際,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在於讓馬拉松迴歸“認識一座城市的最美速度”的初心。

他們,追求的不是更高更快更強,只是將跑馬拉松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只有經歷過馬拉松的人,才能切身體會這項運動帶來的獨特魅力。愛上跑馬拉松的緣由很簡單,他的魅力正在於場地的開放,對於參賽者來說,每跑一步、每過一段都能看到不同的風景,無論你是專業運動員還是業餘愛好者,大家都可以一起奔跑。

因爲距離很長,跑馬拉松的關鍵就在於堅持。一個人要攻堅一段異常持久的耐力戰,可想而知對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都會帶來巨大的挑戰。在很多跑者看來,成功完成一場馬拉松所帶來的成就感不亞於任何一種喜悅,這是一項挑戰自我極限的運動。通過這項運動,很多人開始注重相關知識和身體鍛鍊的技巧;通過這個圈子,很多人得到各種各樣的信息,跑友之間互相結伴,約一場賽事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甚至成了某種精神上的寄託。

任耀 跑出一條陽光大道

或許,任耀就是“馬拉松精神”最好的詮釋。

不少人認識任耀是緣於一張網絡上的照片:在2017年安徽池州國際馬拉松賽上,一位埃塞俄比亞女選手給身旁的殘疾中國小夥遞上一杯水。於是乎,網友便稱:這就是馬拉松精神!

“我覺得上天只奪走了我的雙手,卻沒有帶走我的生命,留我在人間肯定有更好的安排。通過戰勝身體殘疾,我的內心要變得強大,要去戰勝外面世界的客觀因素,讓自己勇敢地走出來。”任耀說,“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回報社會,去感染周圍的人,告訴他們遇到困難不要逃避。告訴那些對生活失去信心、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迷茫、遇到困難退縮的人們,希望他們能用樂觀的心態面對社會,堅持自己的夢想。在黑暗中努力奔跑,總會有一條屬於自己的陽光大道。”

任耀出生於安徽省宿州市蕭縣,父親是一名普通的礦工。8歲那年,任耀和幾個小夥伴玩耍時雙手不小心碰到牆頭邊的變壓器,在高強度的電流下,他永遠失去了兩個小臂。“我記得我做手術的時候,媽媽哭得很厲害,可能當時很難接受這樣的結果。”雖然失去了雙手,但是生活還得繼續。在艱難困苦中,任耀學會了用大臂刷牙、喫飯,甚至繫鞋帶。他不覺得自己和普通人有什麼區別。

初中畢業後,任耀便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當時我認爲一個男人不能一輩子靠家裏。”2001年受北京申奧成功的鼓舞,原本就喜歡跑步的任耀開始練長跑,啓蒙教練是一箇中學老師。正常人在跑步的時候要靠擺動雙臂來保持平衡,而任耀只能靠擺動兩個大臂來維持平穩。“剛開始練的時候,教練說我的速度不好,速度不好就多跑唄!”任耀不怕喫苦,每天早上五點從自己七八平方米的出租屋中起來,簡單的洗漱後便騎着自行車到附近的體育場進行練習。400米的操場,他能跑70多圈。

2003年,任耀在安徽省殘疾人運動會上摘得1500米和5000米兩項金牌,並開始在全國大賽中取得不錯的排名。練了兩年中長跑之後,任耀渴望挑戰更有難度的馬拉松,“和同屬於T46級的其他殘疾人運動員相比,我必須選擇最難的項目馬拉松,才能更容易出成績。”任耀說。

最初練馬拉松的時候,任耀沒有教練,靠的是從網上和書上學來的訓練法。

任耀說:“馬拉松是所有體育運動中體力消耗最大,也是最磨練一個人意志的一個項目,對於一個初跑者,一定要循序漸進,建議你先從5公里或者10公里慢跑開始,然後每天至少跑10公里,經過數月鍛鍊,再衝擊15公里或20公里,幾個月後再跑半程馬拉松或者30公里,最後再衝擊全程。”

練了一段時間之後,任耀開始四處拜師求學,天生有韌性的他並不覺得高強度的訓練是一件苦事情,那些磨出的水泡和被血水浸溼的襪子在他看來都再平常不過。“訓練的時候,我讓教練用摩托車拉着我跑,即使指甲掉了我也忍着。積累跑量的時候,我自己出去跑公路,沒帶錢就用河水潤嗓子。”

2006年的北京馬拉松上,任耀作爲2.5萬名運動員中唯一的肢殘運動員,以2小時49分12秒的成績奪得第111名。

2008年上海馬拉松賽、2010年鄭開馬拉松賽、2011年貴州黔東南105公里挑戰賽、2017南寧國際馬拉松賽……各項賽事上無不留下了任耀奔跑的身影,就這樣,任耀憑着自己的努力和堅持,一路向前。

北京時間2019年11月10日,第37屆雅典馬拉松賽開賽。大賽吸引了來自120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6萬名選手參加,其中包括專業運動員和跑步愛好者。任耀作爲組委會特邀選手,千里迢迢、漂洋過海去馬拉松運動發源地感受馬拉松精神。

航班從上海出發,途經多哈轉機,任耀第一次經歷長達40個小時的遠途飛行。對於普通人來說,長途飛行已是疲憊不堪,對於任耀來說,則更難。“起飛後不久,我胳膊截肢面的神經就痛得厲害。雅典時間與北京時間相差6小時。因爲組委會給訂的航班時間很緊張,根本就沒有倒時差的時間。”

雅典馬拉松賽以馬拉松市爲起點,雅典帕納辛納克斯體育場爲終點,有三分之二路段是被松樹和橄欖樹覆蓋的郊區,風景優美。但因爲賽程起伏大、彎道多,它也是世界上最艱苦的馬拉松賽事之一。比賽當天,雅典又下雨,天氣特別寒冷,但是任耀所跑之處,耳邊都會響起“中國加油!”的聲音,激勵着他跑向終點。

忍痛到達終點,雖然腳底碩大的水泡讓他痛苦不堪,但任耀的毅力和勇氣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素不相識的外國友人紛紛上前擁抱坐在地上的他,他贏得了全場的歡呼和掌聲。任耀說奔跑使他快樂和堅強,作爲一名中國人,他希望在比賽中展現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遇到困難不要放棄的勇氣。

“之前,跑步是我的愛情,一個人一雙鞋一條路,堅強跑下去。艱辛和汗水,築成了堅強的堡壘,希望能在42.195公里的賽道上展現出不平凡的人生。之後,希望有一個三觀吻合的姑娘,帶上鞋,一起跑下去。”任耀說。

劉慶紅 跑進倫敦世錦賽

長久以來,中國競技體育走的都是專業化的精英路線,從體校到省市隊再到國家隊,奪取冠軍和參加奧運會,似乎一直都是專業運動員才能夠觸碰到的巔峯。然而在2017年,在馬拉松的賽場上,終於有一位業餘選手創造了歷史。

在2017年的倫敦田徑世錦賽女子馬拉松賽場上,21歲的中國選手劉慶紅用時2小時52分21秒,跑完了42.195公里的距離。雖然僅僅名列第65位,但這位來自北京大學的大一學生書寫了中國體育史上的奇蹟,她也成爲無數跑馬愛好者的偶像。

要知道,一年之前,劉慶紅的身份還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運動員,跑過最長的距離是半程馬拉松賽。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她成爲第一個代表中國隊跑進世界大賽的業餘選手。

她從初中開始練習長跑,主攻5000米。2014年她第一次接觸馬拉松,對這個在別人眼裏看來十分艱苦的運動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同大多數校園裏走出的學生運動員一樣,高中畢業後劉慶紅選擇依靠體育特長報考大學。2015年她第一次報考北大,因爲文化課分數不達標未能被錄取。“那段時間我特別低落,訓練提不起勁頭,怎麼練也練不動,成績直線下降,壓力巨大,我甚至對生活失去了希望,那是我人生的低谷,”劉慶紅回憶說。決定復讀的她開始通過參加半程馬拉松賽調整狀態。沒想到的是,走出訓練場的她在水泥路上找回了奔跑的快樂。

“第一次參加半程馬拉松,它完全不同於我在訓練場上的感覺,我不僅不覺得累,還可以欣賞沿途的風景,從此我愛上了城市馬拉松。只要訓練累了,我就會出去跑跑半馬。”劉慶紅說。

2016年,作爲體育特長生,劉慶紅被北京大學錄取,當年10月,她參加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全程馬拉松——上海國際馬拉松。這是第一次有學生代表北大參加馬拉松比賽。開跑前,她在場上看到不少黑人運動員的身影,猛地一下意識到自己的身份“好像有些特殊”——北大代表。劉慶紅預感到接下來的三個小時,不可能是玩玩那麼簡單了。

開跑半個小時,劉慶紅在跑出幾公里後四處張望,卻怎麼也找不着陪跑的人。跑道兩旁的加油聲此起彼伏,但她“一個人都不認識”。要知道在這之前,她只跑過半程馬拉松,少了一半距離,意味着少跑至少21公里。比賽到10公里時,因爲跑鞋磨腳,劉慶紅感到每一步落腳都像是“踩在刀尖上”;35公里時,她看了一眼腕上的手錶,錶盤上“沒有時間,沒有距離”,劉慶紅突然覺得自己彷彿迷了路。

“我都不明白我當時是什麼心理,可能當時覺得自己已經跑了10公里了,怎麼也得把它跑完。但是現在想的話,這不是傻嗎?才跑了十公里都疼成這樣那後面咋過呀?”比賽結束後她回憶。

出人意料的是,劉慶紅以2小時43分的成績名列第13位,在她身前的12位選手中,除了以長跑著稱的非洲運動員,只有一個鄭芝玲,當時中國國家隊的隊員。而她的這個成績居然達到了中國田徑協會倫敦田徑世錦賽的選拔標準。

更讓劉慶紅驚喜的是,由於此後再沒有其他選手達標,只跑過一場全馬的她居然神奇地拿到了倫敦世錦賽的“入場券”。2017年6月27日,北大的暑假剛開始3天,劉慶紅跑到了煙臺旅遊。她突然接到了教練的召回電話,要求她馬上從煙臺趕回北京,跟國家隊隊員一起備戰8月的世錦賽。這一個月的集訓讓劉慶紅累得有些喫不消。

凌晨四點起牀,每天40多公里的跑量,是學校訓練的數倍,跑完速度接着練素質,高強度的訓練讓劉慶紅每天一有時間就睡得天昏地暗,有時連飯也忘記了喫。但是這一個月的集訓也讓她收穫頗豐,不但提升了訓練的自主性,在技術動作方面也進行了一些調整。

就這樣,劉慶紅到了倫敦,因爲喫不慣西餐,很多時候只能簡單地喫些水果、牛奶、麪包,狀態不是特別好,畢竟不是專業運動員,她又開始擔憂,特別害怕自己跑成最後一名。她忐忑地站在了賽場上,突如其來的胃痛和岔氣讓比賽格外艱難。難受時,她就在心理默默警告自己——“暈過去就是退賽”,無論如何也要抗住。等到疼痛稍微緩解,她發現自己身後沒有一個身影,又開始擔憂自己成了最後一名。

劉慶紅始終盯着前方,終於在拐彎時看到了另一名選手。對方跑得不快,她心想自己一定要抓住這個“不當最後一名”的機會,使勁超過了對方。緊接着,在體力不支的最後10公里,她一連超了4個人,從69名變成了65名。

她最後的成績是2小時52分21秒,這跟專業運動員相比還有一些距離。但令她沒想到的是,她在場上很容易地識別出了專屬於她的啦啦隊和加油聲——不僅有北大人的集體組織,還有很多業餘跑者特地趕來。從賽前的留言到場上的吶喊,這樣的優待讓她受寵若驚。

因爲運動特長,讓劉慶紅走進了大學,因爲馬拉松,讓她走向了世界。在北大,劉慶紅攻讀的專業是法律,她的職業規劃是當一名律師,而馬拉松爲她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她說:“在北大,越來越多的學生愛上了跑步,跑步也成了我與同學之間聯繫的紐帶。希望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可以代表中國的大學生,站在更高的賽場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