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由中國酒業協會主辦,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中國葡萄酒酒莊聯盟承辦的“中國風土、世界品質”——中國葡萄酒產區特色論壇在上海舉行。

中國酒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王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原副校長李華,寧夏葡萄產業發展局副局長徐軍,中糧酒業副總經理、中糧長城酒業總經理李士禕,新疆中信國安葡萄釀酒有限公司董事長蘇斌,煙臺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李記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原院長王華等出席。

聚焦中國葡萄酒產區風土

國產葡萄酒行業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甘新幹旱地區、渤海沿岸平原地區、黃河故道及淮河流域地區、黃土高原乾旱地區以及長江以南的攀西地區和雲南高原等葡萄和葡萄酒生產基地。

李華認爲:“各地的葡萄酒產業迅猛發展,每個產區的氣候條件差異很大,適合不同的葡萄品種種類生長,表明中國葡萄酒產區具有巨大的多樣性。因此,保證產區葡萄酒的多樣性和個性,是目前提高中國葡萄酒競爭力的最重要的工作。唯此,才能使中國葡萄酒產業走向‘突出個性、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節能減排’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隨着產區的觀念不斷被大衆所知曉,如何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特色業內外最爲關注的話題之一。對此,徐軍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作爲政府來講,一定要尊重產業的發展規律,引導和幫助扶持酒莊企業按照葡萄酒產業發展的規律,去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路子;二是希望中國葡萄酒從田間管理、水肥管理等過程,完成大數據到智能化,到智慧化中國葡萄酒產區打造。

李士禕表示,消費者對中國葡萄酒的認可不應該僅僅侷限於民族情懷,這是無法長久的,一定是中國葡萄酒品質能夠激發我們民族驕傲,能夠跟國際上最頂尖葡萄酒公開競技,頂尖的酒莊酒品牌更是要有這樣的責任。

國內小產區的優勢在哪裏?

中信國安葡萄酒業受邀參展酒博會及同期舉辦的“中國葡萄酒產區特色論壇”。中信國安葡萄酒業副董事長、總經理蘇斌受邀出席,並發表了“瑪納斯小產區風土特色”演講,介紹了中信國安葡萄酒業20多年來深耕瑪納斯小產區的經驗和成果。

每一瓶卓越的葡萄酒,無一不反映出產區的風土與特色,以及釀造背後的技藝與文化相結合。如何使小產區發揮大功效,在蘇斌看來,堅持產區風土特色便是破題之道。產區的深耕與挖掘風土特色、探索品種特性,形成產品差異化密不可分。尊重風土條件,按照葡萄品種特性對產區進行更多的細分才能充分體現葡萄酒的個性,因此研究風土對於葡萄酒發展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瑪納斯擁有得天獨厚的釀酒葡萄種植基地,是我國首個獲得認證的小產區,瑪納斯所產的葡萄酒被業內廣泛認可。對此,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農業部葡萄酒加工重點實驗室主任段長青表示,瑪納斯產區葡萄酒酒體厚重,果香適中,口感細膩——氣候風土上的獨一無二造就了葡萄酒獨特的風格,這是瑪納斯葡萄酒在未來佔有一席之地的根本。

中信國安葡萄酒業自成立至今,堅持以打造高品質獨具新疆風土特色的葡萄酒爲目標,深耕產區20多年,是葡萄酒行業在小產區風土的發展與推動上名副其實的“創始人和領航人”,打造了以尼雅和西域爲代表的瑪納斯小產區葡萄酒不可複製的典型風格,也爲推進中國小產區發展進程做出卓越貢獻。

優質的產區源自大自然的饋贈,產區的自然生態優勢可以從源頭保證釀酒原料的高品質,而如何將獨特風土釀造成杯中的玉液瓊漿,還需要一份執着的匠心精神。這正契合了蘇斌在演講中提到的葡萄酒企業的發展之道,葡萄酒企業的成長過程是艱辛而漫長的,其發展與傳承背後是堅持不懈的“工匠精神”,是自我革命、創新、突破的過程。

回首20多年的發展之路,中信國安葡萄酒業正是秉承這種“工匠精神”,以持續加強科研能力建設作爲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突破口。被政府授予“自治區企業技術中心”和“新疆釀酒葡萄酒與葡萄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兩大科研平臺,爲整個行業持續提升品質、科研建設提供支持。同時也是新疆自治區“十三五”重大科技專項《特色葡萄酒產業技術創新工程》的主持單位。

同時,中信國安葡萄酒業與中國農業大學葡萄酒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段長青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天山北麓瑪納斯小產區風土研究方面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2016年7月首次發佈了《新疆天山北麓瑪納斯產區葡萄酒風格的發掘與固化》風土研究數據報告,作爲中國葡萄酒產區首個風土研究報告,在國內外同行業中引起巨大反響。

也正是這份對品質的匠心堅守,不僅使中信國安葡萄酒業成就了其產品從源頭到入口都備受消費者青睞的生態自然好品質,也得到了國際國內的多項榮譽認可:2017年,中信國安葡萄酒業獲“生態原產地保護”認證,成爲新疆首家獲封葡萄酒企業,並被授予第三屆自治區人民政府質量獎;旗下尼雅、西域葡萄酒先後獲得國際影響力賽事,倫敦國際評酒會、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賽、柏林葡萄酒大獎賽等金獎。

蘇斌表示,中信國安葡萄酒業將不斷加強同國際頂尖企業在技術和創新上的合作與交流,立足品種、品質、品牌,以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爲首要目標,在加強科研能力建設、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上持續投入大功夫。

編輯:姜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