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偏科似乎没有什么智能和德行上的大问题,但是却有很大的杀伤力,使孩子无可奈何地输在水平线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逐渐凸显出来,他们渴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了解这个世界。所以,对于喜欢的课程,他们会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而对不喜欢的课程,则会表现出较大的反感。他们对部分课程从没兴趣到不喜欢,再到反感...最终成为知识上的“跛脚者”。

偏科有能力结构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被心理因素所困扰。一开始, 孩子出于本能对熟悉的知识是感兴趣的,而疏远那些不怎么喜欢的知识,但是到了考试时这种疏远导致的严重后果却凸现出来了,成绩显然会比较差。于是父母就会来检查、指责甚至辱骂,孩子便会产生讨厌、生气或者自责的情绪。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孩子就对不喜欢、没有感觉的课程产生了心理阻抗。

孩子会抵触这些课程,父母和老师会因此而批评自己,自己也找不到好感觉,心理上也因为焦虑产生负面的暗示:自己是学不好这门课了。或者,自己对父母和某任课老师不满,以此作为对抗的手段:或者,自己希望以此作为引起师长关注的事件,因为自己感到很寂寞。

鼓励孩子对不平衡的能力结构“扬长不避短”,保持优势并集中精力攻克短处。假如孩子难以把短处变成长处,能够做到把特点和优势强化,把弱点上升到一般,也是成长的好谋略。

生活中有个关于木桶原理的故事。一个木桶能装下多少水,关键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尽管说“术业有专攻”“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一技之长,也可以努力在社会上生活得很好。但是,就目前的环境来说,没有一个孩子可以只凭擅长的一两门功课,就能在社会中立足。偏科会给自己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毕竟,天才型的孩子还是少数。

目前孩子的偏科现象经常出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兴趣导致偏科。一个人的兴趣发展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通常情况下,“体育世家” 的孩子喜欢体育,“音乐世家”的孩子偏好音乐等:在学校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及人格魅力也可能使孩子偏科。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孩子喜欢数理化,而对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一筹莫展, 这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有些孩子则恰恰相反。

第二,对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平衡。在中学阶段,一些孩子将中学所学科目分为所谓的“主科”和“副科”,凡升学考试和高考的必考科目为“主科”,其余则统统为“副科”,重视“主科”,轻视甚至忽视“副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父母还 积极支持孩子这种偏科学习。

孩子学习偏科不利于孩子的发展。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纠正学习偏科的问题呢?

(1)要向孩子闹明学习偏科的危害。属于基础教教育的中小学阶段,是孩子以后成才坚实的基础。各年级开设的各门学科,都是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而设立的,各门学科齐头并进,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果偏科,就犹如修建高楼大厦时缺少支柱,会影响整体成绩的提高和全面进步。未来社会是需要复合型人才的社会,将来每个人的工作都将是综合性的。.

完成一项工作、解决一个问题,往往要用到许多领域的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一个公认的目标。 要让孩子认识到,即使数理化学习非常好,但如果缺少坚实的语文功底,没有艺术细胞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是不行的。除了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艺术修养。

(2)越偏科越要学好,激发孩子对“非优势学科”的兴趣。如果孩子在理科学习方面取得了成绩,而文科不足,此时可鼓励孩子:“你数学学得这么好, 语文能不能也学得这么好呢?试试看。”父母可以在平时多陪读,帮助孩子提高对不喜欢的学科的兴趣。比如,孩子在语文学习上可能基础知识非常过硬,却作文水平不高。父母可和孩子分析某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和孩子一起探讨语文方面的问题。许多孩子都不太喜欢写作文,父母可鼓励孩子写日记,阅读一些名人名家的作品 、文学名著、文学报刊等课外资料,这对积累作文素材非常有帮助。对于有一一定的写作水平的孩子,可以鼓励他多向报社、杂志社投稿,参加一些写作比赛,就可以逐渐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3)要有耐心地帮助孩子从偏科实现门门功课优秀。父母要热情地辅导孩子的“非优势学科”,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肯定和放励。这样孩子就会对该学科逐渐地产生的浓厚兴趣,自信心也会增强,长期坚持下去,孩子就不会为偏科的问题而愁眉紧缩。

(4)孩子偏科,千万不能矫枉过正。在抓孩子其他基础课的学习时,限制他们对所擅长科目的学习,还应帮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俗话说,不怕千门会,就怕一门灵。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有缺必有满,有特别的弱点就会有超人的强项。人的能力也呈现舍小处集大成的特点。父母要告诉孩子,面对弱点在心理上应不回避、不害怕,要正视它们并自我鼓励,从而战胜它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