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治污第一場硬仗打響

環境保護“紮根”農村 最嚴治理方案出臺

本報首席記者 梁文豔報道

還記得陳醉雲《鄉下人家》這篇課文嗎?課文中描述的鄉下人家雖然住着小房屋,但總愛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種南瓜,或種絲瓜,讓那些瓜藤攀上棚架……還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的場地上種幾株芍藥、鳳仙、雞冠花、大力菊,它們依着時令,順序開放,樸素中帶着幾分華麗。

課文描述的《鄉下人家》不僅展現了鄉下人家的自然和諧,更描述了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農村的田地、土壤、房屋、山河、植物、飛禽走獸以及人之間構成了一幅完整且自我循環的生態環境,在這個系統中,“鳶飛魚躍,萬物各得其所”。

《鄉下人家》一文也讓人產生了無限遐想:鄉村的小溪,叮叮咚咚的流水聲,一望無際的田野,依山傍水,山清水秀……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現,也是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然而,農村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似乎只出現在中國曆代文人墨客的優美詩句中或詩詞歌賦中。

那個令無數人魂牽夢縈的農村,在現實生活中的廣袤農村,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般好,環境髒、亂、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鄉村依然可見。

在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轉辦的案件來看,農村垃圾、污水以及廁所是羣衆投訴的主要問題。例如,巢湖市石臺縣七都鎮伍村,有羣衆反映,農村生活垃圾無人清理,無垃圾池、垃圾桶,垃圾污染嚴重。經過調查,該村地處高山,轄區面積30平方公里,共12個村民組,270戶956人。全村垃圾無專人清理,未建設垃圾池,垃圾桶配備不到位,僅有的垃圾桶主要安放在村部和學校,垃圾收集清運管理不規範等。

如果說,農村隨處可見的髒、亂、差是一件令人揪心的事。那麼,治理環境的重拳落在農村無疑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最嚴制度實施

有調研數據顯示,從村莊層面來看,在211個有效樣本中,村莊污染程度爲嚴重、比較嚴重的比重分別爲0.95%、8.35%,總計劃比例爲9.30%。從農戶的視角來看,在3129個有效樣本中,認爲所在村莊污染程度嚴重、比較嚴重的佔比分別爲3.16%、13.97%,總計比較達到17.13%。由此可見,農戶對於生態環境的切身體驗十分深刻,對於環境美好的要求標準較高。

另外,農村普遍存在的污染中,在210個受訪村莊中,表示存在“垃圾圍村”或垃圾隨意堆放現象的村莊佔比超過三成。在農業生產污染方面,在210個有效村莊樣本中,38.10%的村莊存在三樣家畜家禽現象。34.76%的村莊存在人畜不分離的現象,24.29%的村莊存在露天焚燒秸稈現象。

通過以上調研數據可以看出,農村的污染程度較爲嚴重。而事實上,當下農村治理污染的問題,不僅僅侷限於“喊口號”中,一系列關於治理農村環境的政策也早已納入到政府管理的規劃中。

在近日召開的生態環境部與農業農村部聯合召開的政策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司長蘇克敬透露,經國務院同意,由生態環境部與農業農村部共同制定的《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發佈實施。

據瞭解,《計劃》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農村飲用水安全有保障,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治理,實現村莊環境乾淨整潔有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和農業用水總量等一系列目標。

與此同時,爲了確保《計劃》所提出的治理目標能夠按時實現,兩部委將於今年年底要求各省出臺相應的實施方案。

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於法穩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是實現生態宜居的關鍵,尤其是農村的廁所問題,關係到廣大農村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關係到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提升,關係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更關係到鄉村振興。

事實上,早在2014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就召開過全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電視電話會,啓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行動。2015年,經國務院批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中央10部委共同出臺了《關於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的指導意見》。

在國家政策的“加持”下,通過驗收的省份就達到了8個,半數以上的村莊生活垃圾也得到了及時處理。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再次提出,要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統籌考慮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利用處理、合理選擇改廁模式,推進廁所革命以及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要求。

其實,近些年來,在國家大力支持下,我國的農村人居環境也取得了相應的成效,但就全國來看,其環境狀況依然還存在着不平衡。

治污範圍擴容

農村美不美,農業強不強,絕不止停留在環境髒、亂、差這一表面性,還體現在農民生活質量與幸福感強不強。

“到2020年實現一保兩治三減四提升。”蘇克敬表示,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量大、面廣、基礎薄弱,是一項長期任務,攻堅戰聚焦重點目標任務。一保是保護農村飲用水水源,農村飲用水安全更有保障。兩治是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實現村莊環境乾淨整潔有序。三減是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和農業用水總量。四提升是提升主要由農業面源污染造成的超標水體水質、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環境監管能力和農村居民參與度。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姜文來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爲,相比之前發佈的三年行動方案,這一次的《規劃》行動範圍更大。比如,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着力解決養殖業污染、有效防控種植業污染、提升農業農村環境監管能力等。

“農村治污過程中,雖然國家高度重視,但是農村治理污染依然舉步維艱。”姜文來坦言,首先,在資金方面,農村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資金,資金短缺成爲農村治理的重要瓶頸;其次,治理任務重,我國農村分佈廣泛,農村類型多樣,小而分散多,治理任務特別繁重;再次,當前,缺乏成本低、效益高、可操作性強的農村污染治理技術,治理模式尚不成熟和普適。

最後,缺乏農村污染治理專業人才,掌握農村污染治理技術的人大部分是城裏人,城裏人治理農村污染不接地氣多,缺乏一直針對農村污染治理的專業人才隊伍,再加上農村污染治理機制不健全,導致治理效果不佳,缺乏內生動力。

在姜文來看來,農村治理污染的工作需要持久,其過程中所存在的難題,需要國家建立相關機制,通過機制促進項目的落實和持續管理。在資金方面,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避免治理項目資金配套,治理模式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方模式。另外,在人才方面,還需要培養一大批治理農村污染的人才,紮根農村,爲農村服務。

中國產經新聞

經濟成功人士的標誌讀物

新聞拼盤 品味中國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訂閱:cien_offical

微博:@中國產經新聞

投稿[email protected]

講述,你在產經一線的故事

長按二維碼關注

點擊 “閱讀原文” 閱讀中國產經新聞數字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