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红霞

“病人是演的,诊断是假的,病房是空的……”这样的情节竟然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着。

日前,央视曝光了沈阳市两家定点医疗机构骗保事件。据调查显示,每天都会有面包车将等候的老人集中送往医院,在没有做任何检查的情况下,就被医院确诊成了各种疾病,安排住院。在医院一天除了吃饭、聊天、外出购物外,没有任何治疗行为,但医疗费用已经产生。

事实上,医保套现早已是“旧闻”,类似骗保新闻屡见不鲜,其套取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如开具“阴阳”病历造假,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弄虚作假,医疗、病人、医药销售人员建立“攻守同盟”等。

而上演这些戏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医保“骗钱”。按照医保相关规定,退休人员在一级医院住院享有97%的报销额度。这些“病人”每次住院产生的上千元医疗费用基本都是医保资金买单,医院营收上去了,成为主要获利者;同时那些“病人”,每天有专人接送,跑跑腿就能拿到300元左右的返款。

“住院能挣钱”,这个公开的秘密背后,无疑暴露出医保基金监管工作存在的短板。

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进行支持,为的就是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住得起院。然而,这些救命钱却成为某些机构眼里的“唐僧肉”,让本是惠民利民的政策在执行中走调变味。

这种通过各种手段欺诈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参保人员的利益,也会导致国家医保资金大量流失最终危害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拳出击,加强整治,切实保障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想要遏制骗保现象。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利用不定期巡查、抽查、调查等方式,严密防控骗医保行为的发生,参保人也要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做好社会舆论监督,毕竟医疗基金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对于医院骗取医保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参与骗取医保行为的人员付出沉重代价,只有重典治罪,才能斩断那些伸向“救命钱”的利益黑手。

当然,除了要打击套保、骗保行为外,治本之策还是要优化制度设计。骗保把戏之所以能屡屡得逞,根源还在于医疗体制本身。相关部门应完善规则设计,让监管主体和责任更明确、监管手段和方法更多样,消除寻租空间,让法律法规成为“带电高压线”。

“医保基金是依赖每一个公民维护运行的民生福祉,容不得任何人钻营牟利。”这个基本底线不可越。

中国产经新闻

经济成功人士的标志读物

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订阅:cien_offical

微博:@中国产经新闻

投稿[email protected]

讲述,你在产经一线的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 “阅读原文” 阅读中国产经新闻数字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