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井噴發展機遇,中國鋰電產業日益壯大。但是由做大到做強,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鏈企業仍需進一步鍛造與修煉。

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動力電池月度數據庫》統計顯示,2019年1-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約102.3萬輛,同比增長3%,動力電池裝機量約52.67GWh,同比增長21%。該數據正是中國鋰電產業不斷壯大的佐證。

站在2020年補貼退出的時間點,日韓電池企業爭奪中國市場的野心已經顯現,全球動力電池選手也開始摩拳擦掌,開啓全面交鋒的籌謀。對於中國鋰電產業鏈企業而言,做大做強的緊迫性極度彰顯。

在“利元亨•2019高工鋰電&電動車年會”的閉幕式專場,江蘇時代新能源總經理吳映明、比亞迪第二事業部副總經理張寶生、中航鋰電董事長劉靜瑜、星恆電源董事長兼總裁馮笑、科瑞技術總裁彭紹東、恆翼能副總裁趙少華博士參與了壓軸圓桌對話探討。

高工鋰電董事長張小飛博士指出,中國的鋰電力量正在向上及向外,從產能規模以及裝機總量來看,中國鋰電產業無疑已經走在了前面。

即使至暗時刻,方向依舊明確,但是黑暗中的道路要如何走,從做大到做強,中國鋰電產業還缺什麼?

在鋰電產業鏈做大的道路上,頭部動力電池企業已經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其中,寧德時代2018年動力電池裝機量已經冠絕全球,目前仍舊領先。

江蘇時代新能源總經理吳映明

江蘇時代新能源總經理吳映明認爲,中國是製造業大國,還不是強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也是,目前只是做大,還沒有做強。

中國鋰電產業從做大到做強,缺的一個是創新。如今亟待整合產業供應鏈資源,對標傳統車做創新,提高競爭力,參與國際競爭。

更加呼籲充分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鼓勵新技術的應用,確保產業鏈的創新動力和積極性。

另一個是品牌。現在整個中國鋰電產業中,沒有很好的品牌,CATL希望做一個好的品牌,所謂好的品牌就是品質很好,大家用完都覺得很好的東西。

品牌沒有堅持是做不下去的,等大家認可這個品牌的時候,中國鋰電企業就離做強不遠了。

中航鋰電董事長劉靜瑜

中航鋰電董事長劉靜瑜表示,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做大,做強、做優,三個層面不一樣,如果沒有做強的基礎,做大就會有風險。

做大、做強之後就會想做優,因爲做優是一個持續發展過程中要在不斷優化的,所以首先應該是做大、做強,然後是做優。

箇中邏輯關係是,不強而做大,風險就會變大;做強不做大,盈利能力就扛不住。比如說,做強研發投入會很大,沒有一定的規模就不可持續發展,所以這是一個辯證的關係。

特別是做動力電池,這個行業前期的投入很大,從研發的投入、產線、到售後都需要資本,所以要做電池,做大做強是必須的,做優的話就是在細分市場中如何去聚焦到自身的選擇,如何聚焦到自身選擇的市場和客戶,如何把它做得更優,這是過程中的問題。

比亞迪第二事業部副總經理張寶生

比亞迪第二事業部副總經理張寶生表示認同,他認爲,中國鋰電產業從做大到做強,需要合力,需要全產業鏈企業的通力合作,考慮行業發展的市場化與精益化。就比亞迪而言,電池業務分拆之後還是會專注電動汽車行業。

第一,目前行業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走向市場化,而價格是走向市場化最大的一個坎。降低成本需要通過很多的創新,比如說CTP技術,比亞迪也有類似的以及更極致的方案在推出,通過創新技術驅動電動車產業的市場化。

第二,製造業遇到的困惑點,是如何進一步的精益化。這需要全產業去考慮成本,並不見得是一家企業成本的降低,而是全產業鏈都去爲成本做考慮。

星恆電源董事長兼總裁馮笑

星恆電源董事長兼總裁馮笑表示,大和強是相輔相成的,特別是在過去十年、二十年的中國,光強調強,不強調規模,可能早就倒在前進的路上,光強調規模,不做強,不把東西做好,倒下是遲早的結果。

從做大到做強,首先需要把技術做好,目前CATL、BYD已經成爲中國的榜樣,但是國內整體的核心技術實力與國際相比,還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

其次,是對品質的觀念、品質的意識需要再進一步提升。在傳統的觀念中,品質更多是數字,但是在國際上,談品更注重的是社會責任。近幾年動力電池行業發展太快,也導致了在這方面的思考缺失。

作爲動力電池製造的堅實後盾,裝備企業也揹負着讓動力電池產業做大做強的使命。從新技術、新工藝、降成本、增效能、提良率等角度,賦予動力電池製造新的力量。

科瑞技術總裁彭紹東

科瑞技術總裁彭紹東認爲,在自動化行業中,更重要的是把心態放下來,而不要太過急於做大做強,還是要做實發展的基礎,把技術和客戶需要的東西真正認真去做分析、做理解。這樣的心態纔是做大做強的一個基礎。

做大做強的過程中,企業很多時候會面臨很多的誘惑,但是隻要儘可能讓自己靜下心做一件事,這個事情大概率可以做成功。

恆翼能副總裁趙少華博士

恆翼能副總裁趙少華博士坦言,恆翼能現在還不敢說做大做強,目前只能說先做好。其實恆翼能從2017年以來,除了恆翼能的名字沒有換,董事長沒有換,內部已經脫胎換骨。

2017年公司導入了IPD的管理體系,供應鏈、製造、研發串在一起進行矩陣式的管理。公司還引入了強大的生產和銷售團隊,保證的產品兩年更新一次,這是公司內部做的小小改變。

同時,非常認同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以做強的觀點。作爲裝備企業,如何去把成本降低,不能說這個地方少一個螺絲,或者把框架做薄,這種降本是致命的。

一定要通過技術創新,通過工藝革新才能夠從根本上降本。而恆翼能目前的研發人員有300多人,每個月的工資支出都是巨大的數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