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山西講壇首場講座 

題目

中古絲綢之路文化交流與黃河兩岸的粟特人

 時間

2018年11月20日(週二)上午9:00

地點

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一樓多功能廳(太原市迎澤區雙塔寺街124號)

特別提示:8:30開始入場因市政工程建設,門前修路,駕車可由南沙河快速通道由東向西過東崗路到葡萄園巷右拐,直行至山西日報社東門口停車場即可。

主講

張慶捷老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雙一流”特聘教授、德國慕尼黑大學古典文明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指導單位

山西省文物局  山西日報報業集團

學術支持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山西博物院  雲岡石窟研究院 

山西省博物館協會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考古出土的粟特人陶俑

▲古代壁畫中的粟特人形象

▲北齊黃釉印花胡人扁壺

1956年山西省太原市玉門溝出土

明顯受外來文化影響,是北朝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山西博物院藏

粟特人,山西,因爲一條絲綢之路緊緊相連。

絲綢之路,是古代世界貢獻最大的貿易之路與文明交流之路。它是東西方物貿、文明互相交流的通道,促進了東西方社會文明的整體發展和提升。絲綢之路像一條金線,初期在北魏都城平城大同閃耀出現,後期又在北齊霸府晉陽亮麗盤旋。

粟特人(Sogdians),在中國史籍中常被稱爲“九姓胡”,本土位於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珊河流域,主要範圍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在這一流域,曾經分佈着康、安、米、曹、何、史、石等九個綠洲王國,史稱“昭武九姓”。粟特人善經商,他們組成商團沿着絲綢之路東行,大量湧入中國,後裔也逐漸漢化。從許多考古遺蹟或出土文物可以推斷出,北朝和唐代的黃河兩岸尤其是山西,曾活躍着很多由胡商、伎樂、官員組成的粟特人。

胡風晉地,他們與山西,曾經有着怎樣的過往?

他們又給今天的山西帶來什麼啓示?

講座直接報名

掃描下方二維碼

“文博山西講壇二羣”報名

(已加一羣的朋友請勿再加)

如二羣無法加,請加小編拉您

責任編輯:梅雅萱

審覈:郝麗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