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0年代,因“姓资姓社“争论,他的工厂险些关闭!如今,营收超千亿

刘永好:兄弟们曾想企业交给国家

“埋头拉车、抬头看路、仰头看天。”谈起自己创业36年的感悟,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用这12个字做了分享:创业者不仅要埋头拉车,即脚踏实地创业;也要抬头看路,即看看市场需求变化情况;还要仰头看天,即关注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

自从1982年被三哥刘永美(即陈育新)动员,放弃铁饭碗投身于养殖业至今,67岁的刘永好已然在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道路上摸爬滚打了36年。2017年,新希望集团营收超过千亿。

“言行美好”,加上妹妹的“红”,刘氏兄妹五人的名字,明显打上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烙印,也寄托着父母美好的期望。刘永好曾解释说,他们兄妹几个出生前,父母就把名字定下来了,无非是期望他们会说话,能做事,心灵美。

“我四弟刘永好的名字最好,永好嘛!”陈育新此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曾如此感慨,回顾30多年来兄弟们拼打出的这一番事业,总结的要诀是八个字:兄弟有情,平稳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第一次采访刘永好,则是在1998年举行的“首届四川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上。当时,80后的刘畅留着短发跟在父亲的身后,略显腼腆。如今,刘永好已经将自己的事业交棒刘畅,一个多元化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在改革开放的大路上,基业长青。

打破“铁饭碗”创业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就此拉开,农村家庭副业、集贸市场等得到恢复。此时,刘永好兄弟四人陆续从大学和大专毕业后,被分配在学校、政府机关等单位工作,捧上了“铁饭碗”。

1979年,刘氏兄妹的父亲刘大墉,临终前反复叮嘱儿女要好好把握机会,这让兄弟四人时刻想着“如何自己做点事情”,创业激情与日俱增。

刘氏兄弟的第一次尝试是与之前下乡插队时待过的顺江公社七大队三中队合作开办电子厂,生产无线电设备和音响。但由于公社书记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第一次创业计划被迫终止。

随后,从四川农学院毕业,分配在新津县农业局工作的陈育新(因刘家儿女多、家贫,刘永美幼时过继给一陈姓木匠家庭),看到同县“番茄大王”、“养殖大王”等专业户迅速发家,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给县里和农业局领导写了一份“申请停薪留职发展专业户”的报告,回到当年还未通公路、没有电灯的顺江乡,创办育新良种场,搞起鹌鹑养殖。此时,距离他端上“铁饭碗”刚刚半年时间。

这是1982年底。很快,他又动员均有公职在身的其他三兄弟(刘永言在成都906厂计算机所、刘永行在新津县教育局,刘永好在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下海”,希望集团由此起步。

与此同时,后来崛起的四川其他民营企业家,诸如福布斯富豪、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还默默地在四川眉山县一个水库里养鱼,苦苦思索规模化生产之路。直到1984年20岁时,他才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50元。号称中国鸡精行业创始人的严俊波,那时只是四川大凉山深处不为人知的普格县一家小农机厂的厂长,1985年27岁时有机会出国考察,第一次知道何为“鸡精”,回来后才踏上了创业之路。

改革开放之初,任何新鲜事物几乎都势不可挡。刘氏兄弟的鹌鹑生意火爆异常,引起连锁反应,据希望集团老员工回忆,“不少政府干部都在自家阳台上养鹌鹑,整个新津都是鹌鹑的味道”。没过多久,新津县成为全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

刘氏兄弟当初投入的1000元,像滚雪球一样,第一年就变成了3000元,第二年变成1万元,到1987年,他们靠养鹌鹑总共赚到了1000万元。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新津成了全国闻名的鹌鹑养殖基地,鹌鹑蛋销往全国各地,最远销售到俄罗斯。刘氏兄弟建立起了从培育鹌鹑良种、研制饲料配方、养殖技术、孵化保温、鹌鹑蛋采集、包装、运输等一整套鹌鹑产业链,同时探索出了“公司+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雏形。

回忆起这段创业时光,刘永好感叹说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但改革开放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还在于政府决策者的坚定支持。刘永好举例说,在后来“姓资姓社”的争论中,工厂一度因为雇工超过100人面临强制关闭的命运。当时兄弟们协商把企业交给国家,期望交由自己管理。好在新津县领导没有同意,希望集团得以持续发展。

“快半步”发展理论

刘永好曾对新希望集团的发展,总结过一个精辟的“快半步”理论:“我们顺潮流而动,略有超前。你不超前,你就没有机会;但快一步太快了,有可能踩虚。所以要快半步,这就能进能退。进,走在前;退,不湿脚。”这样的管理哲学,一直贯穿于刘永好的经营理念之中,持续至今。

这一结论,最早源于由刘氏兄弟在新津县引发的鹌鹑养殖热潮。

在1986年,新津县的鹌鹑养殖业从“发热”变成“发烧”,这个今天也只有30余万人口的成都郊县,在当年最高峰时,鹌鹑养殖量达到3000万只,养殖利润已经出现明显下滑,如果养殖规模继续膨胀,市场很可能因严重过剩而崩盘。

陈育新后来回忆说,那时兄弟们身处旋涡的中心,不得不谨慎考虑。他担心,鹌鹑养殖毕竟只是一个小产业,市场容量有限,如此发展下去,局面可能难以收拾。

对蜂拥而上的大小养殖户多次“规劝”无效后,在1986年刘氏兄弟公开散发一篇《告全县人民书》,提醒同行们注意“过剩”风险,同时毅然宰杀育新良种场的10万只鹌鹑。此举让他们至少少赚100万元,那无疑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由此,经历一番波动之后,鹌鹑养殖规模得到了控制,步入正轨。

同年,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到育新良种场视察,为其题词“中国经济振兴的希望寄托于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家”。这就是后来企业名字中“希望”一词的来源。

时隔多年,陈育新仍然坚信,那不是损失,而是必要的成本,如果当年他们坚持赚这100万元,恐怕就没有后来的希望集团了。“这是我们兄弟几个第一次思考企业发展如何与产业环境相协调,怎样保证企业家‘安全’的问题。”陈育新说。

在1987年,当中国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正大康地”的猪饲料源源不断地涌上深圳码头,刘永好敏锐地捕捉到背后的信息,将企业全面转向饲料行业。随即,“育新良种场”更名为“新津希望饲料厂”。1988年,他们投资200多万元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希望饲料研究所。1989年,希望饲料研究所自主研发出“希望一号”乳猪配方饲料,并最终成为饲料行业的引领者。

此后,刘永好带领的新希望集团,在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上,参与创办民生银行、进军乳业、走出国门、收购六和……,每一个脚印都贯穿着“紧跟潮流快半步”的创新理念。

分家探索企业改革

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让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此时,刘氏兄弟的饲料厂也遇到了家族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兄弟们占据关键岗位而管理人才储备不足。企业不改革,就难以破除发展瓶颈,就难以大发展。

1991年8月10日,四兄弟在成都注册成立“成都希望有限公司”,陈育新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91年底,新公司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销售额首次突破了1亿元大关,同时完成利税1000万元。

1992年,刘氏兄弟第一次明晰产权,均分原有资产,然后按各自兴趣分头第二次创业。此后三年里,希望集团开始在全国布点,兴建与收购饲料企业。在1995年,刘氏兄弟再次分家,希望集团不再作为兄弟四人着力发展的共同平台。

后来,刘永好在其传记《藏锋》中,披露了兄弟们两次分家的细节。

针对1992年的第一次分家,当时刘氏兄弟四人对外口径一致:“不是分家,是明晰产权”。那一次确实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唯一的资产新津希望饲料厂,依然是四人共有的,并委托给三哥陈育新管理。

1995年第二次分家,实际上是刘永行和刘永好两人之间的事。大哥刘永言和三哥陈育新的企业,虽然仍属于广义的希望集团之列,但希望集团的主要资产,是刘永行和刘永好各自创办的公司注入的。当时刘永行坚持要分,其他三兄弟及妹妹刘永红却都不赞同,局面一度陷入僵持。

这一次,是四兄弟创业以来少有的摩擦碰撞。最终刘永好决定让步,按刘永行提出“一人一半”的划分原则,大致以长江为界,一南一北,刘永行开拓东北区域,刘永好开拓西南区域,各自拥有13间工厂,陈育新则负责在成都的“老基地”。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价值数亿元的资产,一夜之间分而为三。后来刘永好的南方希望,也就成为今天新希望集团的前身。

1995年之后,刘永行的东方希望启动多元化投资,先后进入房地产、乳业、餐饮等领域,刘永好则涉足金融业。兄弟之间保持默契,拓展不同行业,避免业务冲突。尽管后来在饲料、房地产等领域有所交叉,四兄弟都不再多谈有关话题。

如今,老大刘永言的大陆希望,已成为集能源、化工、建筑、旅游及金融投资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集团,老二刘永行的东方希望,从饲料行业向建筑材料、有色金属不断延伸,他本人则是国内百富榜前十的常客。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刘永好带领的新希望集团,已经建立起了以亚洲和非洲为中心,遍及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产业布局,在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产、筹建、投资的公司已经超过50家,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全球员工7万余人。

陈育新和他的华西希望虽然不事张扬,但实力同样雄厚。公开资料显示,该集团主攻农牧业,涉足零售、教育、旅游等多个领域,目前拥有全资、控股及参股企业100多家,员工总数超过12000人。

在陈育新眼中,拥有多项技术专利的大哥刘永言,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兄弟们遇到化工之类专业问题,往往都先要咨询他。

二哥刘永行在几兄弟中是公认最能干的,敢想敢做,非常勤奋。陈育新回忆说,早年他们一起养鹌鹑时,最难的就是催收欠款,但二哥一出马,通常很快就收回来了。

至于小弟刘永好,企业管理实务方面或许稍逊于二哥,但对外关系上,处理得非常得体,不能不承认那又是一种能耐,所以他才是“永好”。

回顾近30年来打出的这一番事业,陈育新总结的要诀是八个字:兄弟有情,平稳发展。

“交班”后的新希望

刘氏四兄弟中,大哥刘永言现年73岁,二哥刘永行70岁,比陈育新仅小1岁的刘永好,今年9月也满67岁了。

查询启信宝系统发现,大陆希望集团如今的大股东是LIUHAIYAN(刘海燕97.9%),东方希望的大股东为刘相宇(间接持股80%),华西希望大股东为陈育新(持股60%)。有熟悉刘氏家族的人士透露,除了华西希望之外,其他三兄弟的企业实际上已经都交班给了自己的子女,只是刘海燕和刘相宇为人低调,而且已经移民,很少抛头露面。

在此前,记者采访陈育新时他表示,两个女儿都在国外生活,他更注重培养职业经理人。陈育新说,不管是子女,还是职业经理人,主要看哪种选择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最有利,不一定非要家庭成员接班。

在刘氏兄弟的交班过程中,刘永好女儿刘畅的接班备受关注。此外,刘永好的儿子如今已经年满18岁,正在读书的他近两年被刘永好偶尔在小范围提及和赞赏,对外称儿子经常坐经济舱,同时热心于公益慈善,显然刘永好正在着力培养这个新的家族接班人。

如今,出生于1980年的刘畅已经初为人母,同时也担任着新希望(SZ000876)董事长。新希望由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持股29.08%,新希望集团持股23.71%,这两家集团则由刘永好家人控股。

2011年,31岁的留美海归刘畅当选新希望集团团委书记,这是被外界看做接班刘永好的第一步。随后,刘永好在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设置了联席董事长的治理模式,在刘畅担任董事长一职之外,由陈春花担任联席董事长兼CEO。在2016年5月,陈春花离职之后,刘畅开始独挑新希望的大梁。

在此后的两年中,刘畅在新希望开始了自己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提出打通整个农牧业产业链的战略。为此,2016年刘畅投资设立了35家公司。事实上,接班近5年,刘畅带领新希望开始积极转变战略,推进创新与变革,如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还推动渠道多元化发展和国外市场的布局。

如今,刘永好家族除了持股新希望、华阳创安(SH600155)、民生银行(SH600016、HK01988)之外,新希望乳业在2018年9月27日也正式IPO过会。此外,新希望还持有30%新网银行股份,从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到垂直产业基金,新希望的金融版图日益庞大。

“实际上,传承不是传给一两个人,不是单单传给自己的儿女,更要传给一帮年轻人,就是这样一个安排。”刘永好向《中国经营报》表示,通过靠一批年轻人,靠一批合伙人的共同努力将新希望集团打造成为一个合伙制的、一个利益共享、有担当的企业。

对于新希望集团的未来,刘永好的愿景是:成为一个过千亿的、以农业为主的集团化的企业,并坚定在农牧业进行深耕。“社会在进步,在发展,希望新希望再过40年,还继续存在,不要倒下去,成为世界级的农牧企业。”

《四十年,不凡的变革者》

《中国经营报》、中经未来重磅推出《四十年,不凡的变革者》系列策划,用视频和文字记录企业家们的独家记忆,真实还原商业精英的所思所想,向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专访图文及视频每周三、周五更新,图书火热预售中,敬请关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