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漿粥鋪”貼告知書,上寫:“顧客丹多給本店付款,請該顧客到我店認領”

一碗粥2塊錢,粗心顧客卻錯付了200多元!好心店主寫告知書尋找這名顧客,爲的就是講誠信,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近日,在河北石家莊市卓達書香園附近的綜合市場,店名爲“豆漿粥鋪”的店主出名了。大家紛紛爲她誠信經營的行爲點贊,同時也幫忙一起尋找那名多付粥錢的粗心顧客。

報料

2塊錢一碗粥 粗心顧客微信支付了200多元

11月21日,家住石家莊的智先生在卓達書香園附近綜合市場買早餐時注意到,店名爲“豆漿粥鋪”的門前貼出一則告知書,上寫:“顧客丹多給本店付款,請該顧客到我店認領。”

好奇心驅使智先生走進該店詢問原委。店主介紹,告知書上的“顧客丹”是指該店微信支付記錄中名爲“*丹”的顧客,該顧客在買2塊錢的粥時,微信支付了200多元。

“當時聽老闆這麼一說,覺得老闆很誠信,專門貼告知書尋找粗心的顧客。”智先生撥打河北青年報新聞熱線0311-83830000報料時說,他還是第一次看到有店家這麼大張旗鼓地尋找顧客退錢。

智先生表示,他還給這則告知書拍了照片,轉發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裏。大家紛紛爲店主誠信經營的行爲點贊,同時也幫忙一起尋找那名多付粥錢的粗心顧客

此次撥打媒體新聞熱線報料,智先生表示,希望能通過媒體廣而告之,幫助“豆漿粥鋪”的店主尋找“*丹”顧客,了卻店主的心願。

■盛粥保溫桶後的柱子上貼着手寫的告知書

探訪

告知書爲手寫 貼在店門口顯眼的柱子上

21日,記者來到卓達書香園附近的綜合市場看到,“豆漿粥鋪”位於市場進門處的左側,門臉不大,門口桌子上放了四五個盛粥的保溫桶,很是顯眼,桶後柱子上就貼着那則手寫的告知書。

恰逢中午時分,前來買粥的顧客絡繹不絕。人們時不時走上前觀看告知書,看罷大多衝店主一笑。記者聽到其中有人對店主說:“還有這事兒,你還貼‘告示’專爲找他(指粗心顧客)。”

記者向“豆漿粥鋪”店主張阿姨亮明身份後,她講述了事情原委——

上週一(11月12日)中午,一顧客在“豆漿粥鋪”買了一碗2元錢的粥後,通過微信支付方式付了款。“當時,我的手機放在抽屜裏,所以並沒及時發現他多付了錢。下午一點多鐘的時候,店裏的生意減少了,我這時候才顧上翻看手機。打開微信查賬時,我覺出有些不對勁兒——平時到了這個鐘點最多也就收三四百塊錢,今天(11月12日)卻收了六百多塊錢,仔細一看,有名顧客一次性轉給我200多元。這肯定給錯了啊,一碗粥都是2塊錢。”張阿姨說,當她看到有顧客多付錢後,立即告訴了身旁的其他攤主,大家當時以爲她在開玩笑。

■店家微信記錄顯示,暱稱“*丹”的顧客在12日12時47分付款200多元

隨後,張阿姨看了微信記錄,發現這名顧客暱稱“*丹”,是在12日12時47分用微信付的款。

張阿姨告訴記者,當時她以爲該顧客發現多付錢後一定會找過來,可是“等了兩天,一直沒見人來”。

“我不知道這名顧客是男是女、多大年齡。”張阿姨受訪時介紹,14日,她讓丈夫寫了告知書,希望這名顧客再次前來買粥時可以看到,及時向店家討回多付的錢。

尋找

多付粥錢以後 粗心顧客又來過粥鋪三次

告知書貼出之後,一轉眼一個星期過去了,那名粗心的顧客依然沒有找到。店主張阿姨有點着急,她覺得這畢竟不是自己的錢,得還給“*丹”。

張阿姨告訴記者,自從發生顧客多付粥錢的事情後,她在賣粥之餘又多了一項“任務”——詢問前來買粥的顧客是不是曾經多付過錢。

“忙的時候顧不上,只要不忙我就會一個人一個人地問。”張阿姨受訪時說,她還在微信朋友圈發了消息,大家都幫着轉發,但一直也沒人來認領。

張阿姨開玩笑說,這顧客也太心大了,錯付了這麼多錢到現在都沒發現。

這幾天,張阿姨一直在密切關注自己的收款信息,一閒下來就會查看支付信息。她查看顧客到店消費記錄發現,暱稱“*丹”的人是自家店裏的老顧客,“多付粥錢以前,他到店消費62次;前兩天,我再次查看,‘*丹’的到店消費記錄成了65次,說明他在多付錢之後又來我店裏消費了3次。”

“‘*丹’竟然沒看我貼在店門口的告知書。”張阿姨有些無奈,她努力尋找這名粗心的顧客,但對方卻跟自己三次“擦肩而過”。

這兩天,張阿姨和丈夫思忖着這則告知書貼的位置是不是還不顯眼,夫妻倆商量着要將告知書貼到盛粥的保溫桶上,讓來買粥的顧客都可以看到。

■粥店貼“告示”尋多付錢顧客的舉動受到同一市場內店家好評

聲音

粥店老顧客稱 最吸引她的是老闆心眼好

張阿姨的粥鋪在市場裏雖是小店,但開店十餘年,也“攢”下了不少老顧客。

家住卓達書香園小區的溫女士就是“豆漿粥鋪”的老顧客。她告訴記者,這家粥鋪最吸引她的就是老闆心眼好,平時來買東西的時候經常會一起嘮嘮嗑,說說家長裏短,覺得很親近。

“彼此真誠,大家纔會願意來買東西。”這家市場裏一家麪館的老闆郭阿姨,對粥鋪老闆張阿姨貼“告示”尋找粗心顧客的做法表示認可,“就應該這樣,才能把小生意做好”。

“今天我開面館,別人來我家消費;明天我去旅遊、購物,就是買別人家的東西。大家都是消費者,每個人都應該講誠信。”郭阿姨說,她平時喜歡旅遊,有一次她和家人去五臺山散心,也遇到了類似的事情,“店家很講誠信,及時將多付的錢還給了我。”

店老闆獲點贊 “做生意就是應講誠信”

在關注店主張阿姨貼“告示”急尋粗心顧客的同時,記者也在這家綜合市場裏進行了採訪。

記者觀察發現,這家市場幾乎所有店鋪門口都貼着支付寶或微信收款的二維碼。一名攤主告訴記者,多數顧客會用手機支付,這在交易的時候雖然方便了,但付得太快,有時候也會出錯。

緊挨着張阿姨粥鋪的燒餅店老闆張女士也曾遇到顧客付錯錢的事情——當時,她的店還在經營餛飩生意,一碗餛飩15元。一次,有幾名顧客喫完餛飩後,結賬時付了4300元。由於當時店裏人多,張女士並未及時發現,晚上查賬時發現後,她趕緊通過多種渠道發佈信息、說明情況。一連尋找了好幾天,這才找到那名粗心的顧客,將多收的錢退還。

“那名粗心的顧客看到我發的消息後,起初沒覺得我是在找他,後來查看支付信息才反應過來。”張女士受訪時說。

對此,該市場內一家火燒攤點的老闆段先生也有同感——他平時不太注意收款信息,有次一名顧客來送錢,說是前一天買火燒掃碼沒成功,相當於沒付款。“當時覺得特別感動,很暖心。”段老闆說,大家聽說了粥鋪老闆張阿姨尋找粗心顧客的事情後都豎大拇指,“做生意就是應該講誠信”。

■店主張阿姨現在隨時關注微信裏的反饋消息

對話

“必須接着找下去,這是信譽問題”

■問:開粥鋪一天能掙多少錢?

■張阿姨:一天一般也就掙個二三百塊錢,多的時候能掙到四百多。但是工作比較辛苦,3點半起牀,4點來鍾到店,準備豆漿和粥。人家錯付的這二百多塊錢,相當於我賣一天粥賺的了。但是,這不是我的錢,我不能要,得儘快還給人家。不然,我心裏老想着這事。

■問:以前遇到過錯付錢的事嗎?

■張阿姨:以前也遇到過。有一次,有顧客買了一杯豆漿,付了30多塊錢,我趕緊當面微信給人家轉了回去。

早上7點多鐘正是家長着急送孩子的時候,不少人火急火燎跑來買粥,付錢的時候掃一下碼就走了,我也來不及細看,這時候最容易忙中出錯。

■問:還要接着找這名粗心顧客嗎?

■張阿姨:必須接着找下去,這是信譽問題,我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且,找到這名顧客後還得提醒他,以後一定要細心一點兒,萬一以後再有這事,帶來更大的損失就不好了。

■問:爲什麼要以貼“告示”的方式尋找?

■張阿姨:我大概可以斷定這是一名老顧客,感覺對方還會前來買粥,但我不知道這個人究竟是誰,長什麼樣、多大年齡。貼“告示”就是希望對方可以看見。

徵集信息

記者在此提醒多付錢的那名微信暱稱“*丹”的顧客,如果您看到本篇報道,請及時撥打河北青年報新聞熱線0311-83830000或聯繫店主張阿姨(手機號:15511333030)。

如果您身邊有“*丹”的朋友或同事,也請詢問一下對方,是否去過石家莊市卓達書香園附近的綜合市場買過粥,店主在等着他或她呢。

■文/河北青年報記者劉冉 實習記者智建勳

■攝/河北青年報記者崔華瑞

■編輯/張永忠

版權歸河北河青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