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设计

提起美术馆我们总会想起那些极具创意的艺术空间,那么真正的美术馆是如何设计的呢?它不仅仅是包容(以参与的人为中心),它还有多感官体验,它的体验必须贯穿人的身心、多元化的活动(提高空间的利用)以及贴近现实生活,为观众提供开放和激发想象方式的地方等。本文特选了五个不同风格的美术馆,与大家探讨学习。

01

“八分园”美术馆

八分园是一个专门展出工艺美术作品的美术馆,同时可以作为发布会的场地,有咖啡和图书室,办公,民宿,此外还有餐厅,书房和棋牌室,是一个微型文化综合体。

它原本是售楼中心。售楼中心是街角三角形的两层建筑其中的一栋和嵌在其上的四层圆型大厅,入口在三角形内院。楼的一侧是居委会。另一侧用作沿街商铺。

八分园位于上海市,是一个高品质的展览空间

因为内院园子占地一亩不到约四百多平米,恰好八分地而得名八分园,再者这八分也可以提醒做事做人八分不可太满。

▼ 八分园位于上海一个复杂地块

▼ 八分园占地一亩不到,约四百多平米

设计师希望建筑能展现出上海性,基于生活的上海性是一种让人愉悦但克制的丰富。这2000平米的建筑在空间上要显得变化丰富但彼此有联系。建筑师既不希望强迫症一般的极简主义,也不喜欢浮夸的场景并置却毫无联系。

▼ 基于上海的环境衍生出的建筑,有着高品质的庭院和环境

▼ 内院的概念草图

设计的部分和居委以及商铺在建筑上粘连在一起。内院里除了园厅,其余两面都是其他功能的背面,挂满了空调和各种管子,建筑师用一道帷幕作为围墙将杂乱的环境和八分园剥离开。

▼ 内院中的帷幕将庭院与周边的环境剥离开,塑造了高品质的庭院空间

▼ 高品质的一层庭院

设计师用对偶展开空间关系。园子是外,形式感复杂,建筑是内,呈现朴素。但这些朴素又有些不同,美术馆要朴素有力,而边上的书房和餐厅要温暖柔软,三楼的联合办公就要接近简陋,而四楼的民宿则回到克制的优雅,还要呈现出某些可以容易解读的精神性,在屋顶通过营建菜园向古老的文人园林致敬。

▼ 位于一二层通高的展览空间

▼ 一层庭院处的月门

▼ 四层平面,民宿中的空中庭院

四层的民宿是隐藏在整个八分园的惊喜和高潮。每间民宿都有一个空中的院子,公共区域有一个四水归堂的天井。每个院子都是当代的中式庭院,取材于仇英的绘画而加以提炼,是一次关于垂直城市的实践,试图打造一个真正意义的空中别墅。

▼ 位于四层的中式空中庭院

▼ 空中庭院里方正的中庭

▼方正的中庭的鸟瞰

在围墙上设计师先后尝试了波形阳光板,离瓦,穿孔铝板(花纹是像素化的千里江山图),铝格栅加垂直绿化,设计师拒绝了爬藤绿化墙。围墙的样式不重要但必须有而且不能完全封死,必须是黑色。这样的围墙把周边环境疏离在八分园之外并成为八分园的对比,使得八分园成为贴着旧物而新生的场所。

镀锌框架也是旧物的一部分,而黑色格栅则是新物,至于什么花纹都是可以的,但花纹的最后尺寸决定审美的细致则不可放松。至于黑色才能有力把围墙和旧物切开并谦虚地成为背景是中央那个华丽圆形帷幕的下句。建筑师们用穿孔铝板以折扇的方式在立面上形成面纱。 这面纱不是气候边界,它背后有玻璃幕墙,有院子也有阳台。建筑师们在立面和气候边界之间创造了一个模糊地带。

▼ 折扇式穿孔铝板组成的立面

▼ 与传统庭院相呼应的立面

▼ 从内部看到的立面光影效果

设计师们希望建造一个园子,向七十年代的上海街道公园致敬,向当地的园林历史致敬。让园子和建筑彼此合为一体。建筑和园子的总体一起才算是建筑学的。建筑师们在前院设计了竹林通幽的入口,将八分园独立出来,但八分园不是私家园林,它免费向周边居民开放。这种节制的开放让八分园获得了周边居民的认同,他们珍惜这个园子,安静地在园子走几步,满足。捡树枝在各种复杂邻里关系中改建空间,这是唯一一次获得邻里写表扬信称赞的项目。这也是建筑师把前院设计纳入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的原因,这个街口一度沦为简单的过道,原本的景观破败不堪,但一个前院就改变了这个街角,使得它又活泼起来。建筑学的社会学意义显现出来。

▼ 总平面图,前院竹林处的幽深入口

02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藏宝楼

善祥设计

藏宝楼位于上海浦东喜玛拉雅中心的美术馆内,由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

它是一栋来自江西景德镇的清代民居,具体初始建造年代已不可考。原建筑为二层三进院落,由于美术馆空间有限,只能装得下两进。这里所说的“装得下”,是指把一个位于中国腹地乡村的民居古建筑装进魔都一个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大盒子里,而且没有任何自然光线,完全依靠灯光照明,这正好很适合这次由民居向展示馆的功能转变,因为展馆照明形式最好就是灯光。

景德镇的古建筑受明清两代徽派建筑的很大影响,这栋民居即是典型的徽派风格。其中两进之间的天井最有代表性,称为四水归明堂,天井开口不大,但光影精炼,充满仪式感,且日常起居非常实用。

馆外入口有一条3米宽的长条形空间,做为古宅原地的街道的空间元素。原门楼已不复存在,构图手法来自于传统山水画,计白当黑,大面积留下的白墙仿若湖河的“水”。象征手法的运用给人以无限联想。墙角还设了几根发光的“竹竿”,如同近景,使画面有了层次感。

由于美术馆属于高层建筑,防火为项目一大难点。如安装自动喷淋设施,其管路肯定对古宅的木构无论是构造还是视觉上都破坏太大。最终是在空间的四个个角上安装了4个气体灭火喷头,解决了这一难题。

03

沭阳美术馆

本项目位于传统书法之乡——江苏沭阳,定位为展示和传承沭阳文风的书法艺术馆。

建筑构思从宣纸,笔墨,印章中提炼了中国书法艺术中最为根本的黑白红三色,以单纯的色块体量打造纯粹的空间体验。

布局取意“乱石铺街”的书法审美意趣,通过控制建筑的体量大小,空间收放,材质对比等关系,契合书法艺术中虚实,轻重,开合等变化。

沿街最大的展厅红砖外墙,如同一枚凝实的刻章,印盖在飘逸的水墨画卷上。角部通过弧面削切的手法强化建筑沿街的标志性,形成独特的韵味。红砖选用宜兴陶土砖,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采取了三种砌法,下部丁头突出墙面,上部收进墙面,削切部分平砌,构成不同的肌理质感。

墨色体量角部均施以削切,以深灰色氟碳漆喷涂,在蓝天下墙面呈现出微妙的色泽变化,如巨石,如墨块,具有雄浑拙朴的质感。体量底部均做圆角处理,以扎根于土地的姿态体现出书法艺术中的凝重感。

白色体量选用预制混凝土挂板,表面均做竖向凿毛处理,如宣纸,如素帛,与光洁细腻的墨色体量表面形成对比,相映成趣。体量底部均凌空悬挑,呈现出轻盈的漂浮状态,体现书法艺术在精神层面的超脱感。

入口沿街处设置了宁静的水面阻隔外界喧嚣,由一条水面上的平桥将游人引入美术馆内,以空间的连续过渡使得游人在进入展厅前能够迅速沉静心灵。

体量之间以“疏可跑马,密不容针”的布局手法控制空间关系,在紧密处仅留2米宽的窄巷,两侧均为纯粹的黑白体量,人在其中如行书卷间。疏朗处空间转为开放庭院,营造豁然开朗的空间效果。

体量局部以内向掏挖的方式形成灰空间,室外空间可在此延续入室内休息区,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可由此经历充满趣味性的空间体验。

所有的展厅均为大开间的无柱空间,可根据展览需要自由布置。展厅与展厅之间以玻璃连廊相通,以利于连续观展。红砖展厅中部设有贯通三层的光井,营造明亮通透的室内空间。

屋顶花园和油墨花纹路面

铺地和屋顶庭院以水墨晕开时的抽象图案为设计灵感,通过铺地花岗岩不同的灰度变化构成了一幅飘逸灵动的水墨画卷。

04

美秀美术馆

美秀博物馆是联合日本和美国完成的项目,由建筑师贝聿铭和kibowkan国际公司于1996八月在日本滋贺县自然风景区附近长崎的山腰建造。

在第一次现场参观博物馆使,贝聿铭感动地说,“这是香格里拉。”他表示自己的想法是将中国故事中的“桃花源”献给Mihoko Koyama女士,美秀博物馆的创始人,她立即同意了他的想法。

从前在中国东部的一个渔夫,有一天,当他划船到了山涧,他遇到一个桃花盛开的果园。在离开果园时,他注意到一束来自山脚的一个小洞的光。进去之后,他发现自己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中,深入之后,壮丽的风景突然在他面前。这里就是香格里拉。

只有在爬过一个坡度平缓两旁的树木葱茏的坡路,穿过隧道,穿越桥之后才能发现美秀博物馆。博物馆就是的那一瞬间的表达,那一刻,博物馆突然出现在你的眼前,如同设定好的剧本那样。

05

松美术馆

君子

其性直上

虽数尺

自亭亭也

静谧的温榆河畔,199颗松树在一抹白墙的衬托下如长卷般徐徐展开,两端古建与中间极简当代建筑相呼应,仿若不愿沾染世俗的君子风骨画:碧色连天、物我两忘。这便是王中军的松美术馆。

▲美术馆园林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艺术品收藏家、当代艺术家王中军先生,他似乎对后两个身份更为满意。大约两年前他偶然萌生了建造私人美术馆的想法:“艺术本没有好坏,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立场看待它。”

王中军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创始人兼主席

他邀请了自己的好朋友朱周空间设计创始人周光明共同完成,从景观、建筑到室内的整体设计。项目占地22000余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约2200平方米,12个展区错落有致,迎松而立、白墙黛瓦,颇有一种‘人生须尽欢,诗酒趁年华’的闲情雅致。

Song Art,More than Art!松,不止于艺术!而之所以用“松”来命名这家独具匠心的美术馆,主要是缘于王中军个人对松的喜爱。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纯粹、峻然,象征着君子风骨,无论视觉美感,还是精神寓意,都十分契合他对艺术的理解。

“为艺术开辟一片净土,真诚、严肃的向大众展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最珍贵的情感。”他说。

“原维多利亚式的建筑以及西式的庭园,如同过度妆点的女子,已不合时宜,主人初衷欲将其功能改造成可供大众欣赏的艺术空间,我们第一步便是拿掉了它的项链、耳环、衣服以及装饰,以最纯洁的形体展现。”设计师周光明说。

于是,“松”被定义成了一个「艺术容器」,以「艺术」为主、「容器」为辅,在实体与文化双层内涵的结构下,将“容器”与“内容”、“介入”与“观看”作为可以相互转化的要素,为建筑与空间自由转换提供最大的可能。

这与王中军对主体建筑的构想如出一辙:一是节约,充分利用原有设施;二是简洁,以服务艺术为宗旨。

美术馆的建筑主体,由左右古建及中间现代建筑组合而成,旧建筑的舶来文化符号被全部剔除,进而形成一种‘去色效果’,设计师将其称之为:‘中国笔墨韵味转译西方油料浓艳’的效果。

新建筑的外观亦配合了这样的‘去色处理’,并加入几何、净白、具有反射质感的材料等诠释之,使“松”成为一座极具包容力和承载力的“艺术容器”。也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当代中国艺术展品所传递出来的批判性、临时性、进行态等特征。

▲阳光房通道

诚然,艺术品应该有立场,但展现其立场的环境又应该具备怎样的格局?周光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让空间在充当背景和容器的同时,也成为被展示的一部分。

▲阳光房

将展品置身于中性匀质、不持表情的环境中去呈现自身符号体系的演绎;令观众保持适当的“物我主客关系”,同时感受展品的反向审视。

▲梯厅入口

他将「无为」由外而里的呈现,给予室内一种「净」的存在,这样,当“当代艺术”百态进入之时,便可毫无顾忌的展现它们的语汇与活力。

▲梯厅及与之相连的楼梯

比如对于「留白」的引用,作为中国绘画艺术里最常用的表现形式,留白重在刻画意境,而在松美术馆的室内,则更能多的体现在建筑架构之中:链接新旧建筑的回廊、与庭院的借景呼应、还有室内至地下的垂直延伸。虽然看似空无,却于无形之中呈现了空间多维度的延展。

▲楼梯

“美术馆的存在意义在于呈现艺术, 所以我们用无色调的壁面形成一个弥漫连续的展示体验场所,为让艺术品成为自我发声的主角创造条件。”设计师解释道。

▲展示空间

除了留白和借景,自然光线的引入也是这里的重点之一,这是作为艺术容器的必要考量。把对话留给艺术品本身,在空间中创造出不同的层次感。其实,在艺术品成为主体的同时,已经褪归为建筑容器这一含义的建筑体,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重新成为了新空间秩序的提示者。

▲B1天井

这也是王中军与周光明的共同期望:当代中国艺术品在此的陈设方式不拘泥于惯常的所谓正式展览空间。在这里,“观,外向的看;照,内在”的启迪,正在成为新的视觉与内省的对话方式。

▲2F 私人画室

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2017年9月27日,松美术馆(Song Art Museum)终于举办了首次展览——“从梵高到中国当代艺术”,集中呈现了以王中军先生收藏为主的国内外众多艺术珍品。

文章来源:景观邦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