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34年前的老照片,

展现的是

1984年合肥人

在工人文化宫跳集体舞的动人画面

目前这张照片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这场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开幕前三天

便吸引了10万余人次前去观展。

规格如此之高、人气如此之旺的大型展览

选用了这幅展现合肥人文化生活的照片。

老合肥人绝版的青春

工人文化宫是见证合肥娱乐文化生活变迁的地方。对于老合肥人而言,这里有他们绝版的青春。

在这幅展出的照片中,男士身着儒雅的西装,女士身着时尚的套装翩翩起舞,围观的人们含笑而坐,一股浓浓的幸福感从照片中“流淌”出来。

1984年的工人文化宫是“时尚”聚集地。这张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照片,展现的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合肥年轻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那时候的工人文化宫如同今天的网红景点一般,是年轻人聚会的地方,火热的青春在这里释放。

合肥市工人文化宫成立于1959年,当时的硬件设施和接待规格在全省是一流的。记者了解到,当时的工人文化宫,一进大门,有个水池点缀院落,迎面三层小楼是主体结构,呈现出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堪称高级的水磨石地面光可鉴人。走入一楼大厅,一边是一个小剧场,黄梅戏、庐剧等戏曲节目常在这里演出,另一边则是乒乓球室。步入二楼,是最受欢迎的电影厅以及图书室、阅览室。而三楼的文化厅,则专门用来举办诗歌朗诵会,有时省话剧团和工人话剧队也在这里演出,也有其他一些文艺团体来表演相声等节目。院里还有一个灯光篮球场,供群众开展体育活动。

在当年进文化宫看演出,对合肥市民来说是颇感自豪的事,但并非每一位市民都能自由进出,须得持工会会员证,方可“傲然”进场。来演出的人,如今看来,俱是大腕,比如省黄梅戏剧团的严凤英、王少舫。那时严凤英不过二十几岁,经常到工厂、到工人中演出,没有什么明星架子。

“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娱乐方式比较简单,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有丰富多彩的业余休闲活动。我也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改革开放没多久,老百姓对于业余休闲生活充满了好奇与热情,大多十分积极地参与各种文娱活动。”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陈志勇告诉记者,“从图上也能看出,当时的工人文化宫整体环境比较简单,跳舞男女比较羞涩,场下还有相当一部分围观的群众。在当时,这也是不少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知名摄影家定格的作品

这幅勾起很多人青春回忆的照片出自已故知名摄影家马昭运之手。

马昭运

据介绍,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铁道部队抢修铁路大桥;1958年2月,毛主席视察安徽时,夹道欢迎的合肥市民欢呼的场面;1969年,我省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江淮牌汽车下线;1980年,合肥无线电二厂生产黄山AH6+2英寸电视机……半个世纪,马昭运拍摄了难以数计的作品,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记录了新中国建设,记录了改革开放……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在合钢(图片来源:瑶海发布)

八十年代初,合肥无线电二厂黄山电视机生产线(图片来源:瑶海发布)

上世纪70年代初,安徽省摄影领导小组成立,马昭运就是领导成员之一,成为安徽摄影界的领军人物。

马昭运经常和同行们探讨新闻摄影理论有关“真实性”的问题,对一些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所谓“新闻作品”进行了诚恳批评,给予作者新闻摄影业务、知识的指导。针对当时新闻摄影界存在着重艺术、轻新闻,重创作、轻真实,在新闻摄影思想和理论认识上比较混乱的现象,马昭运于1983年提议和倡导召开了全国首届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摄影的方向、基本规律和特征。

马昭运惯于长年累月手执相机,在时代的洪流中追寻生活的真谛,捕捉闪光的瞬间;也把自己置于党的阳光下“感光”,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完成”影像清晰、色彩鲜明、永不褪色的“照片”。

“马昭运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家,这张照片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合肥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最终,这张照片被安徽省摄影家协会选送至北京,并成功地在国家博物院《伟大的变革》展览中‘亮相’。”陈志勇说。

记者了解到,马昭运的其他作品,还将在即将开幕的“2018包河国际摄影周”中展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