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34年前的老照片,

展現的是

1984年合肥人

在工人文化宮跳集體舞的動人畫面

目前這張照片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

這場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

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開幕前三天

便吸引了10萬餘人次前去觀展。

規格如此之高、人氣如此之旺的大型展覽

選用了這幅展現合肥人文化生活的照片。

老合肥人絕版的青春

工人文化宮是見證合肥娛樂文化生活變遷的地方。對於老合肥人而言,這裏有他們絕版的青春。

在這幅展出的照片中,男士身着儒雅的西裝,女士身着時尚的套裝翩翩起舞,圍觀的人們含笑而坐,一股濃濃的幸福感從照片中“流淌”出來。

1984年的工人文化宮是“時尚”聚集地。這張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照片,展現的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合肥年輕人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那時候的工人文化宮如同今天的網紅景點一般,是年輕人聚會的地方,火熱的青春在這裏釋放。

合肥市工人文化宮成立於1959年,當時的硬件設施和接待規格在全省是一流的。記者瞭解到,當時的工人文化宮,一進大門,有個水池點綴院落,迎面三層小樓是主體結構,呈現出典型的蘇式建築風格,堪稱高級的水磨石地面光可鑑人。走入一樓大廳,一邊是一個小劇場,黃梅戲、廬劇等戲曲節目常在這裏演出,另一邊則是乒乓球室。步入二樓,是最受歡迎的電影廳以及圖書室、閱覽室。而三樓的文化廳,則專門用來舉辦詩歌朗誦會,有時省話劇團和工人話劇隊也在這裏演出,也有其他一些文藝團體來表演相聲等節目。院裏還有一個燈光籃球場,供羣衆開展體育活動。

在當年進文化宮看演出,對合肥市民來說是頗感自豪的事,但並非每一位市民都能自由進出,須得持工會會員證,方可“傲然”進場。來演出的人,如今看來,俱是大腕,比如省黃梅戲劇團的嚴鳳英、王少舫。那時嚴鳳英不過二十幾歲,經常到工廠、到工人中演出,沒有什麼明星架子。

“當時的老百姓生活娛樂方式比較簡單,不像現在的年輕人有豐富多彩的業餘休閒活動。我也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改革開放沒多久,老百姓對於業餘休閒生活充滿了好奇與熱情,大多十分積極地參與各種文娛活動。”安徽省攝影家協會主席陳志勇告訴記者,“從圖上也能看出,當時的工人文化宮整體環境比較簡單,跳舞男女比較羞澀,場下還有相當一部分圍觀的羣衆。在當時,這也是不少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形式。”

知名攝影家定格的作品

這幅勾起很多人青春回憶的照片出自已故知名攝影家馬昭運之手。

馬昭運

據介紹,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鐵道部隊搶修鐵路大橋;1958年2月,毛主席視察安徽時,夾道歡迎的合肥市民歡呼的場面;1969年,我省自行設計、自行製造的江淮牌汽車下線;1980年,合肥無線電二廠生產黃山AH6+2英寸電視機……半個世紀,馬昭運拍攝了難以數計的作品,記錄了抗美援朝戰爭,記錄了新中國建設,記錄了改革開放……

上世紀五十年代,毛主席在合鋼(圖片來源:瑤海發佈)

八十年代初,合肥無線電二廠黃山電視機生產線(圖片來源:瑤海發佈)

上世紀70年代初,安徽省攝影領導小組成立,馬昭運就是領導成員之一,成爲安徽攝影界的領軍人物。

馬昭運經常和同行們探討新聞攝影理論有關“真實性”的問題,對一些不符合新聞真實性的所謂“新聞作品”進行了誠懇批評,給予作者新聞攝影業務、知識的指導。針對當時新聞攝影界存在着重藝術、輕新聞,重創作、輕真實,在新聞攝影思想和理論認識上比較混亂的現象,馬昭運於1983年提議和倡導召開了全國首屆新聞攝影理論年會,探討我國社會主義新聞攝影的方向、基本規律和特徵。

馬昭運慣於長年累月手執相機,在時代的洪流中追尋生活的真諦,捕捉閃光的瞬間;也把自己置於黨的陽光下“感光”,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完成”影像清晰、色彩鮮明、永不褪色的“照片”。

“馬昭運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家,這張照片也真實反映了當時合肥市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最終,這張照片被安徽省攝影家協會選送至北京,併成功地在國家博物院《偉大的變革》展覽中‘亮相’。”陳志勇說。

記者瞭解到,馬昭運的其他作品,還將在即將開幕的“2018包河國際攝影周”中展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