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冬季养生,这些你需要注意!

冬季养生 暖的有讲究

立冬开始,已然正式步入冬季。冬季阴气盛极,天寒地冻,万物萧条,生机闭藏,养精蓄锐,为来年新一轮气化运动蓄势待发。

《灵枢·本神》载:“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在冬季避寒就温,敛阳护阴,益肾填精总的原则下,结合今年冬季运气特点向大家介绍一些养生原则: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冬季养生特别要注重阳气的顾护,尽量避免寒邪伤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因此,冬季日常应早睡晚起。冬季锻炼也要遵循晚起的原则。

固密心志,保养精神

中医养生历来注重养心。冬季万物凋零的景象逐渐明显,容易触景生情,抑郁不欢的情绪。

冬月闭藏之时,应注意固密心志,保养精神,勿使情志过极,以免扰阳,也不可郁郁寡欢,损耗心阳。要学会把握自己的心态,做到景随心至,境由心生。在午后阳光下,沏一杯红茶,品读一篇美文或任凭思绪遨游,或做个“白日梦”,亦不失为养“藏”之法。

冬天养生,注重五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给冬季养生框定了一个大的原则:“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并指出“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如果不能遵循冬气之应,可能会产生伏邪,到了春天会出现肢体经络病症等。因此,冬季日常做好五暖:

头暖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人体手足三阳经均会聚于头。寒冬季节,头部暴露,受寒邪侵袭,血管收缩,很容易引发伤风感冒、头痛、面瘫等,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所以,寒冬外出时,戴一顶保暖的帽子很有必要。

背暖 背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干线,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主人身之表。防止背部受风感寒,可以加穿贴身棉背心,女性可以佩戴一条坎肩,既可彰显美丽气质,又有保暖作用。此外,老年人在中午太阳好的时候,可以晒晒背部,既能驱寒,亦能促进钙的吸收。

腹暖 脾胃为后天之本,肩负食物的运化、吸收功能。腹部内藏脾胃、大肠、小肠、肝胆等消化系统器官,腹部又属阴。进入冬季,不慎感受寒邪后,易出现胃脘痛、腹泻、消化不良等脾胃系统疾病,尤其是脾胃虚寒型体质的人,除了饮食上注意外,可戴一个棉腹兜,还可以放点甘松、山萘、花椒做成药兜。

脚暖 民谚有“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之说。脚也被誉为“人体第二心脏”,相对头部来说,脚属阴,阳气偏少,血流缓慢,且皮下脂肪薄,保温性能差,脚受凉后,不仅易生冻疮,还会诱发感冒、扁桃体炎、气管炎等疾病。冬季要保持鞋袜干燥,尽量穿厚一点的袜子,现在很多年轻女性为了追求时尚而不穿袜子,十分不可取。

食暖 冬季饮食宜温暖,忌寒凉,以不损伤脾胃为宜,煲粥是一个不错的烹调方法。

冬季养生预防上火

冬天来了,天气寒冷,很多人喜欢吃热性的食物来驱寒,但专家表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天养生尤其应注意补阴,预防上火。

上火的表现不仅仅是嘴角发红、发炎、嘴唇干裂。冬季人体阳气收敛,因过于辛热的饮食以及干燥暖和的室内环境更易导致人体器官上火。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有可能上火,但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防治冬季上火。

冬季养生八大原则

核心提示: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古人主张“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一要少出大汗

冬季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也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二要健脚板

健脚即健身。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时,还应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三要防犯病

冬季气候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寒冷还刺激心肌梗死、中风的发生,使血压升高和溃疡病、风湿病、青光眼等病症状加剧。因此,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四要水量足

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一般每日补水仍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

五要调精神

冬天确实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冬天改变情绪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

六要空气好

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或在室内放一台负离子发生器,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七要粥调养

冬季饮食忌黏硬生冷。营养专家提倡晨起食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

八要入睡早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古人主张“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冬季进补吃点素

冬季天寒地冻,是进补的好时期。养生专家建议,在日常饮食中要遵循3个原则,即通过饮食可起到保温、御寒和防燥的作用。因此,人们要注意多补充热源食物,这样的食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很多人认为多吃肉类就是最好的进补。其实,从现代养生的角度来说,吃些素食更利于身体健康。

芋头:芋头质地细软,容易消化,是冬季调养脾胃之佳品。

土豆:土豆富含天然脂肪、蛋白质、淀粉、粗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尤以磷、钙、铁最为丰富,常食之能强身健体。

红薯:红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维生素A和维生素C,因此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如果将红薯和米面搭配着吃,还可以起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莲藕: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等,生食能凉血散瘀、熟食则补心益胃,具有滋阴养血的功能。与红枣同食,则可补血养血,煨食可治脾胃之虚。

板栗:板栗营养丰富,果实中含糖、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中医认为,板栗能养胃健脾,壮腰补肾,活血止血。

萝卜:萝卜性凉味辛甘,入肺、胃二经,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贯中、解毒,用于食积胀满、小便不利等症,故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说。

冬笋:冬笋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的美誉。其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1和 B2、维生素C以及多种不同的氨基酸。食用冬笋能帮助消化和排泄,起到减肥、预防大肠癌的作用。它还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编辑:时志成

审核:晁玉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