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張蘇君

宋朝重文輕武,常有積弱之說。然武將並不鮮見,提起知名的將軍世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必然是楊家將。《水滸傳》中楊志說道“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時,語氣中就洋溢着滿滿的自豪。

但《水滸傳》中,提及一個神祕家族,其功業遠超楊家將。他們鎮守西北,抵禦西夏,威震當世,滿門將才雲集,三代功業綿長,被稱爲“種家軍”。他們便是老種經略相公种師道,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王進、魯提轄都在其手下任職。

當然,放在《水滸傳》裏,種氏家族並沒有正面出場過,有關他們的描述,大多是借他人之口。比如魯提轄出場時給史進說的那句話:“他在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勾當。俺這渭州,卻是小種經略相公鎮守”。簡單一句介紹,就是牛氣無比的信息:貴爲封疆大吏的經略崗位,這哥倆給包了,一邊一個。

小說裏牛氣到這程度,歷史上呢?答:沒有最牛,只有更牛!

一、從儒雅隱士到武將家族

種家金戈鐵馬的傳奇,其實是從另一個劇本開始:隱士种放。

种放,宋初學者,七歲時就以學問出名。他隱居終南山三十多年,名氣越隱越響,家族也在宋朝多次力捧下扶搖直上,到了宋仁宗年間,已是西北的大儒名門。但長期侍奉在種放身邊的侄兒種世衡,學透了叔叔的心機智慧,然後劍走偏鋒,走上了另一條路:從軍。

在天下承平的年月裏,種世衡一直還是做文官。但1038年,西夏國主元昊扯旗叛宋,宋夏戰爭打得一團糟。種世衡的軍事才能,立即迸發出給點陽光就燦爛的能量。他先找到宋朝西北防線漏洞,搶先修築了要塞清澗城,然後玩命練兵墾荒,把這裏打造成抗擊西夏的鐵壁堡壘,兇悍的西夏鐵騎,就這樣被牢牢懟在外面。

而且在種世衡的計劃裏,修清澗城只是一個小目標。他鞏固城池,開田地兩千頃,令士兵耕戰結合,解決喫飯問題。招募商人,貸款支持,發展地方經濟。

在清澗城站穩腳跟後,他接着精神抖擻,跟擅長用間諜的西夏,真刀真槍打起了“策反戰”,先前跟着西夏打大宋的羌族部落,被種世衡想盡辦法拉攏,竟立刻轉性。有年冬天種世衡去其部落巡視,當地首領們竟齊刷刷在雪地裏虔誠迎接,對大宋死心塌地。

如此一來,元昊自家的“牆角”,被種世衡“挖塌”了一大片。但種世衡的手,接着挖到了元昊的心腹:野利旺榮和野利遇乞。這兩員戰將都是既能打又忠誠的狠角色,以往元昊打死也絕不信這哥倆會反水。可種世衡一番添油加醋,先僞造書信說野利旺榮勾結大宋,又散佈謠言說野利遇乞和自己是好朋友。

“劇情”編的太過真實,老奸巨猾的元昊竟不假思索信了,火速出手把旺榮和遇乞先後冤殺。這兩個讓北宋咬牙切齒的悍將,就這麼前後腳,稀裏糊塗就被滅了。如此坑得元昊自廢武功的本事,種世衡若在今日,估計很適合做個導演,必能開創票房神話,拿獎拿到手發軟。

四年宋夏戰爭裏,自從種世衡開始覆雨翻雲,佔過不少便宜的元昊,就是不停喫血虧,最後只能乖乖與宋朝議和。如此功勞,正如歐陽修的讚歎:“臣伏見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 ”

不過,比起憑強大軍功一路高升樞密使,然後在滿朝文官構陷排擠下,含恨而死的戰神狄青,與之齊名的種世衡,顯然對這事兒看得更清楚。他安心紮根西北,一邊算計西夏,一邊精心經營種氏的家族力量,赫赫有名的“種家將”,從此發展壯大,終成名門。

首先繼承種世衡衣鉢的,就是他的兒子們。老小種誼以謀略著稱,號稱“得種誼,勝精兵二十萬”。老大種古和老二種珍,更是一時猛將。老五種諤最叫西夏扎心:此人在“挖牆腳”本事上,大有種世衡風範,不但曾設計招降了西夏悍將嵬名山,甚至趁熱打鐵,以嵬名山爲帶路黨,多次痛擊西夏。宋神宗五路伐夏時。種諤這一路軍隊,也曾暴打西夏精銳,殺出殲滅西夏八萬的“無定川大捷”。

比起評書裏楊家將兒郎們各個身懷絕技的風采來,歷史上的“種家將”雖說低調,卻也毫不遜色。

但也要給死敵西夏傷亡最大,也把北宋武功推向巔峯的,卻還屬種世衡的兩位好孫子,亦是《水滸傳》裏的“神祕強人”:种師道、种師中兄弟。

二、底蘊鑄名將:種氏之絕唱

种師中,爲當世名將,老成持重,說得便是他。《宋史》評價他“聞命即行,奮不顧身。雖古忠臣,不過也”。

种師道,原名建中,後被宋徽宗賜名“師道”。他初任文職,後改武職,極具有戰略眼光、謀略智慧,將帥之才,功業彪炳。

而比起祖輩父輩們智如泉湧的表現來,這哥倆自從踏上戰場起,帶給西夏的,就是抓狂的噩夢。比如政和七年的藏底城大戰,面對這座對西夏有門戶意義的堅城,揹負“十天限期攻城”的种師道,猛攻八天卻無果,有個打累的軍官坐在胡牀上休息,种師道將其斬首示衆,並下令:“今日不破城皆斬!”衆人震動,鼓譟登城,當日攻克,用時八天。

在兩位種家兄弟的聯手出拳下,宋徽宗年間的西夏,一度連戰連敗,整個橫山要地盡數被宋軍佔據。北宋進軍西夏,已打到了一馬平川的局面。這是種氏家族的黃金歲月,也是宋朝軍事的巔峯年代。

但就在這個節骨眼,北宋自作死的節奏出現了。先是宋徽宗堅持要“聯金伐遼”,滿朝一片歡呼,都以爲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得到燕雲要地。唯有種師道一聲嘆息:“今日之舉,譬如強盜入鄰家,我們不救反而趁火打劫,與強盜分贓,怎麼可以呢?”結果,不幸言中。

金人南下,宋徽宗急召种師道進京。得知金軍屯兵京城下,有人勸他賊勢正銳,暫緩前往。种師道說:“我軍兵少,如遲疑不進,暴露實情,只會自取其辱。如今大張旗鼓前進,金人怎知虛實?京城軍民得知,士氣必然振奮”。遂沿路遍貼告示,宣稱率兵百萬,金人畏懼,拔營向北,不敢輕動。

當時种師道76歲,天下尊稱爲“老種”。宋欽宗聽說种師道來了,非常欣喜,命尚書右丞李綱迎接慰勞。种師道入見,宋欽宗問及意見,种師道回答說:“女真不懂兵法,豈有孤軍深入而能順利撤退的道理?”

种師道的策略是小火慢燉。先拖延交納賠款,待金人懈怠思歸,扼阻歸路,在黃河予以殲滅。這是最有效的策略。但主和派因要和而不支持,主戰派要速戰也不支持。老種原準備等小種趕到,一起出擊。欽宗派姚平仲提前出戰,結果大敗。金軍雖勝,但正如种師道所言,孤軍深入不敢太久,得到宋朝割地承諾後,隨即退兵。种師道再次建議,乘金兵渡黃河時襲擊。欽宗被打怕了,堅決不從,种師道無奈嘆息:“他日必爲國患。”未久鬱鬱而終。一年後,宋朝果然亡於金兵。

种師中呢?在太原被金兵圍困的危急時刻,种師中上演了悲壯時刻:奉命增援太原的他,原本主張穩紮穩打,裏應外合聚殲金軍,卻被朝中不懂兵的文官們瞎指揮,只能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咬牙奔赴戰場,也不出意外落入金軍埋伏裏。面對金國精銳部隊,彈盡糧絕的种師中戰至一兵一卒,最終身中百創殉難。這位先前戰無不勝的老將,說到底,就是被無知的北宋君臣坑死的。

汴梁城破,金兵將領入城,想拜見种師道。得悉已死,感嘆不已:若種將軍在,宋朝未必會敗。宋朝被俘的官員聽了,皆仰天長嘆。種洌護靈柩西歸,路遇強盜,聽說是种師道靈柩,強盜都下拜致奠,並贈金錢以致意。

種家祖孫三代,種世衡爲范仲淹所用,大展抱負;種諤命運多舛,多次彈劾貶官,令人傷懷;种師道回京勤王,備受排斥,鬱鬱而終。楊家將之後的楊志,也不容於朝堂,只能落草爲寇。

由此可見,北宋所以滅亡,非財力不濟,非無人可用,乃是不知人亦不善用。

參考資料:金文發《簡論種家將》、梁博《淺論北宋社會環境對種氏家族發展的影響》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