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甜蜜的疾病”

但它帶給人的感覺

卻十分苦澀

因爲一旦被它纏上

就是一輩子的負擔

糖尿病

一種以高血糖爲特徵的代謝性疾病

也號稱“隱形殺手”

它會讓你變得非常脆弱

冬天烤下火

別人獲得溫暖

你卻已經低溫燙傷

看起來創傷面小

其實皮膚已經深度受損

夏天被蚊子咬一口

花露水不再管用

小傷口逐漸發炎潰爛

甚至引發敗血症

危及生命

……

這種疾病

我國平均每10個成人

就有1個人中招

還有4.86億人屬於“後備軍”

距離患病僅有一步之遙

糖尿病主要類型

1、Ⅰ型糖尿病:通常是兒時患糖尿病或需終身用胰島素,即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目前發現很多成人其實也是Ⅰ型糖尿病;

2、Ⅱ型糖尿病:最常見糖尿病,佔糖尿病總數90%以上;

3、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間的糖尿病;

4、特殊類型的糖尿病:由於胰島受到損害或內分泌疾病,導致血糖升高,患者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導致類固醇性糖尿病,屬於特殊類型糖尿病。

案例分析

33歲的段勇是一名企業白領。兩個月前,他開始出現口乾、多尿、身體容易乏力的情況,於是他到長沙市中心醫院門診檢查,被診斷爲Ⅱ型糖尿病

醫生建議段勇先用藥控制血糖。隨後的一個月,段勇兩次到醫院複查,空腹血糖均在14-15mmol/L左右,效果不理想。該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謝亙青詳細問詢了段勇的日常生活,發現段勇除了按時服藥之外,生活中的3個壞習慣一個都沒有改。

第一個壞習慣是飲食不健康。由於段勇是獨自生活,日常喫飯不是點外賣就是夜宵。這類食物通常都是高油、高鹽、高糖、高脂肪,長期喫會使血糖紊亂,加大糖尿病的患病幾率。

第二個壞習慣是很少運動。段勇是辦公室白領,工作時長和強度都挺大,下班很少運動。謝亙青表示,如果一個人每天攝入的熱量足夠多,但是消耗太少的話,就會使過多的脂肪堆積在人體內,使人變胖。而脂肪過多也會降低人體胰島素的敏感性,導致血糖不平穩。

第三個壞習慣是睡眠不足。段勇經常熬夜,有時是因爲加班,有時是和朋友一起玩樂,再就是在家打遊戲,凌晨一兩點睡覺是常事。謝亙青指出,熬夜不僅僅會損傷人體的肝功能,也會使身體的胰島素敏感度降低。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狀態,身體的血糖分解就會出現異常,導致糖尿病。

基因溯源

段勇只是千萬年輕糖尿病患者中的一個普通案例。經濟條件的改善,物質的富足,科技的發展,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生活。但就在這樣“衣食無憂”、“養尊處優”的生活中,糖尿病患者也逐漸增多。

專家表示,糖尿病在醫學界有個“節約基因”之說,表示中國人羣總體不能耐受高熱量。因爲在遠古採集狩獵時期,耐餓的人都生存下來了;現在隨着物質條件提高,人們的脂肪攝入量過多,反而容易引發糖尿病。在脂肪攝入過多的同時,人卻因汽車、機械的創造,導致運動減少,呈現一個惡性循環。

現在年輕人愛喝奶茶、喜歡久坐,還喜歡熬夜,都是很危險的。

劉石平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劉石平教授表示,可能是工作原因,也可能是娛樂需求,不少年輕人喜歡熬夜,但熬夜是多種慢性病的誘因。

經常熬夜對於本身患有糖尿病的人羣來說,會讓肌體的胰島素水平再次變得不敏感,影響血糖的水平,甚至會增加患糖尿病併發症的概率。

飲食一定要規律,應定時定量進餐,喫幹不喫稀,喫硬不喫軟。

最好餐後0.5-1小時運動,每次運動半小時以上,每週5天以上,可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等。應在醫生指導下接受正規藥物治療。

科學控糖

很多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得好,30多年都沒有併發症。”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代謝內分泌科主任李湘教授表示,只要患者及時檢查治療,把握好飲食、運動、藥物、血糖、教育“五駕馬車”,控制血糖並不難。

危害認知

糖尿病聽上去不可怕,但它的併發症卻危害巨大。長沙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齊鐵莉介紹,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需要細心監測與控制。如果管理不當,會使血糖水平很高,而持續的高血糖水平會對身體造成長期損害,使各種器官和組織功能衰竭。

首先是心血管疾病。心腦血管併發症是糖尿病致命性併發症。主要表現於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廣泛小血管內皮增生及毛細血管基膜增厚的微血管糖尿病病變。血管收縮與擴張不協調,血小板粘聚,脂質在血管壁的沉積,形成高血糖、高血脂、高粘血癥、高血壓,致使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指數。

其次是腎臟疾病(糖尿病腎病)。由於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腎小球微循環濾過壓異常升高,促進糖尿病腎病發生和發展。早期表現爲蛋白尿、浮腫,晚期發生腎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神經系統疾病(糖尿病神經病變)也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可以最終導致足部潰瘍,甚至足部與腿部的截肢。

第四是眼部疾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院長、知名眼底病專家唐仕波教授介紹,糖尿病可以引起各種各樣的眼部疾病,如角膜潰瘍、青光眼、玻璃體積血、視神經病變,最常見的是視網膜病變。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爲24.7%-37.5%。

家庭診斷

糖尿病被稱爲“無症狀性”疾病,常常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發現。

當身體不明原因地消瘦、尿多、口乾、喝水增多、乏力時,應警惕糖尿病的出現。

年齡≥40歲。

超 重(BMI≥24 kg/)或 肥胖(BMI≥28 kg/)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5 cm)。

靜坐生活方式。

一級親屬中有Ⅱ型糖尿病家族史。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婦女。

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有一過性類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或伴有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臨牀狀態(如黑棘皮徵等)。

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和(或)抗抑鬱藥物治療和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

家人患糖尿病,你能做什麼?

管理糖尿病需日常護理、定期監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持續的教育。有數據顯示,低於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家屬接受過相關培訓。如果家人患了糖尿病,你能做什麼?記者根據多位專家的建議,進行了整理。

可以幫助患者選擇適合的食材,監督他們的日常飲食。對於特殊的患者,可以幫忙分餐,將食物分作3-5餐食用。多購買新鮮綠色的蔬菜,堅果和水果要適量,烹飪一些粗糧雜糧。

家人平時要多督促或陪伴患者做適量的運動,並持之以恆,循序漸進。

要關心患者病情,督促其定時監測血糖,及時瞭解血糖波動數據。注射胰島素要定時,家人需要加強監督,可以幫忙準備器材,並給予幫助。

監督患者定期去醫院檢查複診,藥物服用完畢時及時督促購買,不要隨便停藥。

治療體驗者

在長沙市開福區的長沙港,36歲的馬世勳(化名),開着叉車搬運貨物,他身材偏瘦小,但動作靈活,每一次任務都完成得很出色。沒有誰知道,這個整天賣力幹活的漢子,曾經是個“垂危”的病人,是一隻供體豬救了他。  

2009年,27歲的馬世勳剛剛結婚,開啓幸福生活。可他卻感覺身體出現異樣,一檢查,居然是糖尿病。更可怕的是,他患的是Ⅰ型糖尿病,身體已經喪失胰島功能,只能靠注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一天打四針,肚皮上全是針孔。”頭暈、乏力、飢餓感,各種不適每天都消磨着馬世勳的意志。     

得知湘雅三醫院王維教授團隊正在研究“異種移植”,馬世勳立即報名。

2015年10月13日,馬世勳住進了湘雅三醫院的無菌病房。

10月15日,他開始接受“五星級豬”供體的胰島細胞移植,成爲該項目的首批移植患者。 

12月25日,他出院了。    

移植之後,馬世勳的血糖接近常人,不適感消除,飲食也沒有禁忌,他開始了新的人生。“每天注射10個單位的胰島素,喫一些抗排斥的藥,生活就和正常人一樣。”馬世勳告訴記者,三年多時間過去,雖然需要定期複查,但自己的身體狀況一直很好,目前和妻子一起在長沙打工,生活非常幸福。  

異種移植

Ⅰ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病,常規胰島素治療,治標不治本。隨着病程進展,患者仍然有嚴重疾病的風險。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細胞移植與基因治療研究中心的異種胰島移植術,或將爲Ⅰ型糖尿病患者帶來希望。目前,該中心已爲多名Ⅰ型糖尿病患者實施了醫用供體豬的胰島移植手術,療效非常接近人同種異體胰島移植。      

該中心負責人透露,目前異體移植技術正在由實驗室研究走向產業化發展之路,在實驗室完成最後的臨牀技術研究後,即將用於臨牀治療。

幹細胞教育

幹細胞教育治療青少年的Ⅰ型糖尿病    自2012年起,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周智廣教授團隊與美國哈肯薩克(Hackensack)大學醫學中心的趙勇教授合作,在全球率先開展針對青少年(3-18歲)起病的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幹細胞教育療法。    

專家們在臨牀研究發現,臍血多能幹細胞通過細胞相互接觸及分泌可溶性細胞因子,能恢復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平衡、誘導免疫耐受、阻止胰島β細胞損傷和促進胰島β細胞再生。    

這一療法被稱爲“臍血多能幹細胞免疫教育治療”,由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在全球率先啓用,已治療青少年Ⅰ型糖尿病病患超過40例。這些孩子來自中國、美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等。   

據瞭解,這項“臍血多能幹細胞免疫教育治療”臨牀研究方案已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目前正進一步擴大患者入組例數和增長隨訪時間,優化治療方案。    

記者 李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