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81118唐師曾:朝鮮半島走馬回眸

    2010年11月20日,韓國Seoul,老鴨戴“BB63密蘇里號”戰列艦帽、穿法國Aigle抓絨衣、系伊拉克共和國衛隊武裝帶、中國人民解放軍作訓褲、約旦貝都因駱駝騎兵靴……坐在韓國青瓦臺阿媽妮家,曬着太陽畫扇面。  

1392年,元朝遼陽行省雙城總管府李成桂擁兵自立,推翻高麗王朝,在松京(開成)登基。爲獲得明朝支持,特遣使請中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國號,朱元璋認爲“朝鮮”是古名,取“清晨之國”、“朝日鮮明之國”,從此國名“朝鮮”。

    1875年(清光緒元年),年幼的朝鮮高宗李熙登基,由其父“大院君”李昰應攝政。李昰應極端仇日,下令“凡與日本交涉者,處死刑。”江華島炮臺得令後,對在近海測量的日艦“雲揚號”開炮。日艦當即反擊,摧毀江華島炮臺並攻陷永宗城。朝鮮向清國求救,天朝認爲“朝鮮雖我藩屬,而內政外交,聽其自主,我朝向不與聞……中國視之漠然也。”

    1876年2月26日,朝鮮與日本簽訂《江華條約》(又稱《丙子修好條約》、《朝日修好條約》),給日本貿易特權,互相承認爲獨立自主國家。此條約激化了“保守黨”仰仗清朝自保,與“維新派”脫離清朝冊封、民族獨立的矛盾。

青瓦臺嘉會博物館的屏風,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王八、烏龜、鯰魚、河蟹、鯽魚、趴虎、蝦米……唐師曾 Mark IV

1882年(清光緒八年),“舊黨”大院君李昰應與“新黨”王妃閔氏一族衝突激化,李昰應遂唆使兵變,焚日本使館,殺日本中尉堀本禮造。日本因而依法出兵朝鮮,清廷亦派兵朝鮮。清、日平叛後,兩國俱駐軍漢城。清軍23歲將領袁世凱,建議”擒賊擒王“,把大院君李昰應逮捕後運回中國,囚禁於河北保定,強迫其同意與清國合作後於1885年送回朝鮮。其間,袁世凱學習韓語、娶鮮族女人、幫朝鮮訓練新軍。

2010年11月20日,老鴨畫扇面贈美女:荷花工筆,河蟹寫意。是天朝美女?還是韓國美女?

1884年(清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清國抽調駐朝兵力南下越南。日本駐朝鮮公使竹添進一對朝鮮“維新派”金玉均、洪英植勸化“中法開戰,清國將亡,貴國有志於改革之士,不可失此機……”,並主動幫開化黨制定政變計劃。

1884年12月4日,洪英植等開化黨人發動甲申政變,在王宮放火,引日軍入宮。在朝鮮大臣奔向清軍軍營,“匍匐轅門,撫告哀衷”請求援助下,袁世凱身先士卒,親率2000清軍攻入漢城,擊敗日軍後,佔領王宮,救出朝鮮國王李熙。李熙獲救後,立即下令將擒獲的洪英植等七人處死,並追捕樸永孝等餘黨。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甲申事變後,中、日兩國李鴻章、伊藤博文在天津簽訂《中日天津條約》,兩國均自朝鮮撤兵,並約定:“將來朝鮮如有事,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行文知會;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1894年3月(清光緒二十年),朝鮮東學黨崔時享在全羅道聚農民起義,發檄征討日寇、驅逐權奸。國王李熙恐慌,向北京告急。4月,直隸提督葉志超奉詔馳赴朝鮮,駐屯牙山,按《中日天津條約》規定電告日本。5月,袁世凱以東學黨潰散、叛亂已平,要日本同時從朝鮮撤兵。但日政府反要求中、日兩國留兵,共同改革朝鮮內政。腐敗且不肯政治改革的清政府,斷然拒絕。6月,日軍突然衝入王宮,囚禁國王李熙,命大院君李昰應主國事。李昰應爲報清政府將他囚禁保定之恨,答應爲日本效力,下令驅逐在朝鮮的所有華人出境。

2008年,威海衛劉公島,北洋水師司令部。  唐師曾攝G7

北洋大臣李鴻章急調總兵衛汝貴、提督馮玉昆火速登陸大東溝,進駐平壤;另調北洋陸軍十餘營分梯次渡海馳援朝鮮。

    7月23日,“濟遠”、“廣乙”兩艦抵達牙山,掩護運送清軍的運兵船“牙山登陸”。7月25日拂曉,兩艦離牙山返航,07:20,在朝鮮豐島海面,遭遇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艦。日軍不宣而戰,發炮攻擊“濟遠”、“廣乙”。纏鬥後“廣乙”被“秋津洲”、“浪速”擊傷擱淺,縱火自沉。

BTV春妮兒,北洋水師軍旗。唐師曾攝

    第二波馳援朝鮮的“高升”號懸掛英國國旗載有清軍1200餘人,滿載軍械的“操江”艦旋即遭到“浪速”、“秋津洲”攻擊。“濟遠”則懸掛白旗,然後掛上日本軍旗,棄二艦向西逃走,“吉野”在後追擊,“濟遠”以尾炮向“吉野”還擊後得脫,撇下失去掩護的“高升”、“操江”。

幫助清國,訓練北洋水師並參戰的英國良威理海軍上校、德國海軍上尉漢納根。

9時15分,“浪速”旗語命令“高升”號停俥,欲逼迫“高升”投降駛往日本。清軍大爲憤怒,因此時中日尚未開戰,日方無權挾持商輪,船上官兵要求英輪船長返航,駛回大連或旅順。正僵持不下,日軍突升紅旗,要船上洋員離船,旋即發炮進攻,清軍亦據船以步槍迎敵。13:00“高升”被浪速擊沉,日軍用機槍掃射海面清軍官兵,射殺者700餘人。14:00“操江”艦被“秋津洲”俘虜押往日本,此即“豐島海戰”。

2008年威海衛,清國花巨資從德國購進的克魯伯大炮,疑似贗品。

7月28日夜,日陸軍進攻牙山清軍,激戰後清軍不支,退向平壤。8月1日(陰曆七月初一),中日雙方正式宣戰。清國皇帝對日宣戰詔“着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

9月15日,日軍分三路總攻平壤,戰鬥至爲激烈,高州鎮總兵左寶貴中炮犧牲,隨後玄武門失守,葉志超下令徹退,六日內狂泄五百餘里。一貫內訌的清國陸軍內部湘軍、淮軍嚴重對立;26日清軍逃回鴨綠江以北的中國境內。朝鮮全境爲日本所控。全部實情一直被天朝宣傳部門祕而不宣,人民聽任其掩耳盜鈴。

9月25日,日軍在鴨綠江上搭浮橋搶渡成功,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旋即攻陷虎山。只會鎮壓學生的清軍各部不戰而逃,第一軍司令山縣有朋將司令部設在虎山。26日,日軍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同日日軍在莊河花園口登陸,10月9日,攻佔金州,10日陷大連灣,至此清軍在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25日旅順陷落。日軍攻陷旅順後,對市內居民連續四天進行殺戮,僅36人被留下埋葬同胞屍體,其餘老弱婦孺無一倖免,超過二萬人遇害。死者葬於白玉山東麓的安葬崗,今稱“萬忠墓”。

     嘴上硬,一貫濫用人民愛國熱情,而擅長割地賠款的天朝,此時不堪重擊,已決定向日本請和。

《馬關條約》中方代表:李鴻章、李經方。

《馬關條約》日本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清國戰敗後,李鴻章到日本馬關與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爲獨立國家、撤出朝鮮半島,割讓臺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給日本,開放多個內陸港口城市,賠款白銀2.3億。日本因此完成“明治維新”政治改革帶來的崛起,以其先進的社會制度在遠東擢升。導致1902年英日聯盟及1904年的日俄戰爭。

日本從此完成“明治維新”政治體制改革帶來的崛起,改變遠東英、俄爭霸格局,導致1902年的英日聯盟及1904年的日俄開戰。

清國甲午戰爭中失敗,標誌1850年開始的洋務運動(技術改革)徹底失敗。清國改革派不得不重新認識,積極進行政治制度革新。繼而1898年戊戌變法。無奈變法失敗,連光緒皇帝都搭了進去,碩果僅存的只有北大(京師大學堂),偶爾有老鴨之流站在民主科學的廢墟上呱噪而已。

2008年夏,劉公島,北洋水師司令部所在地。一現代水兵齊步而行              唐師曾攝 G7

1894年5月下旬李鴻章校閱北洋海軍,奏稱:“北洋各艦及廣東三船沿途行駛操演,船陣整齊變化,雁行魚貫,操縱自如……以魚雷六艇試演襲營陣法,攻守多方,備極奇奧。”“於駛行之際,擊穹遠之靶,發速中多。經遠一船,發十六炮,中至十五。廣東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間合操,水師全軍萬炮併發,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國,均以兵船來觀,稱爲節制精嚴。”然“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見海軍提督正與巡兵團同坐鬥竹牌也。”「每北洋封凍,海軍歲例巡南洋,率淫賭於香港、上海,識者早憂之”。1888年原本預訂購入300箱炮,後……只購入了3發炮,“從前撥定北洋經費號稱二百萬兩,近年停解者多,歲僅收五六十萬。”“中國水雷船排列海邊,無人掌管,外則鐵鏽堆積,內則穢污狼藉,業已無可駛用。”

威海劉公島 甲午戰爭博物館。            唐師曾攝 G7

    2010年11月20日,老鴨在韓國Seoul 手工製作的扇子。注意老鴨頭頂的“USS BB63”密蘇里艦帽。1945年9月2日,被朝鮮義士(今天該說恐怖分子)在上海炸斷一條腿的日本外相重光葵、參謀長梅津美治郎,到這頂“USS BB63”下籤訂投降書,無條件投降,割地賠款。

日本在USS BB63甲板上,依次向盟國代表麥克阿瑟、美國代表尼米茲、中國代表徐永昌海軍上將投降……然後纔是蘇聯、英國、法國、荷蘭……代表。中國首次打敗日本,收回臺灣、澎湖……中國知識分子喜出望外,次日成立“九三學社”。哪料內戰爆發,打飛了到手的割地賠款,也打飛了臺灣、澎湖……

甲午戰爭前夕,英國的阿姆斯特朗(Armstrong)船廠曾向李鴻章推銷世界航速最快,達23節的四千噸巡洋艦。清朝政府立即支付訂金,後因軍費不足無法支付餘款,被日本低價買下,就是後來的“吉野”。名駒也要跟明主,就像V8大吉普4700本來是戰爭利器,到老鴨手裏,就雌化成“和平鴨”了。

1950年11月23日,整整六十年前的“感恩節”。甲午戰爭後,韓國人覺悟到,要想在蘇聯、中國、日本之間保持獨立,必須依賴遠方的國際力量,這個力量就是聯合國。這也是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遠交近敵”。  2010年11月21日唐師曾攝於韓國Seoul

    1897年,中日《馬關條約》後,清國承認“朝鮮是自主獨立國家”,不再主張自己是朝鮮之宗主國,但整個天朝仍心有不甘,時時希冀復辟。其實,自從近代史以來,天朝的若干滅頂之災都與朝鮮半島有關。

韓國Seoul的國獸“獬豸”,也稱解廌或解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上古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着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喫下肚子。因爲有此神獸,故韓國失火只燒官府豪宅,甚至燒了“朝鮮唯一文物——南大門”,但從不燒平頭的民居,更沒聽說火災燒死過百姓。在故宮正前方的世宗廣場供此中華神獸,與我們天安門廣場掛馬恩列斯有天壤之別。 唐師曾攝 Mark IV   

    1897年,朝鮮王宣佈建制稱帝,李氏終於從“朝鮮”時代的兒皇帝,做成獨立自主、名正言順的真皇帝,哪怕僅僅是名譽上的。李氏把朱元璋恩准的國號“朝鮮”改爲“大韓帝國”,“韓”第一次從民間文字成爲國號。據說“韓”與漢字“偉”有血脈關聯,都是偉大的龍,透着亞細亞生產方式龍根。由此看來,古中國文化是任何鐮刀錘子革命,槍桿子革命,文化大革命……都割斷不了的。

Seoul 故宮。  唐師曾攝 Mark IV

1910年,日本與韓國“祖國統一”,恢復“朝鮮”稱號。此舉惹惱了一批具有“民主”、“科學”意識的自由知識份子。地球上真正的知識分子,都是自由的。

李承晚(이승만,Syngman Rhee),號雩南,原名李承龍,朝鮮族,1875年3月26日生,大韓民國首任、1、2、3屆總統,1965年7月19日逝世。

李承晚祖上世代爲官,是朝鮮太宗李芳遠長子讓寧大君李褆的第十六世孫,到其父親一代家境急劇衰落,遷到平山郡陵內洞,又遷回漢城桃洞。祖先讓寧大君的祠堂“至德祠”就設在桃洞。

    李承晚7歲學習儒家著作,13歲起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未中。中日甲午戰爭後,李朝政府鼓勵王族青年學習外語和西方文化。

Seoul 大漢門。唐師曾攝 Mark IV

    李承晚出生時恰逢列強蜂擁而至侵略朝鮮,腐敗朝廷中親華派、親日派、親俄派……明爭暗鬥,民生困苦。李承晚13歲參加科舉,後就讀美國衛理公會培才學堂,學英語,皈依基督教。十分崇拜美國的民主思想和生活哲學,放棄了對儒學和佛教的信仰,轉變爲虔誠的基督教徒。受“言論自由是立國基礎”的“憲法第一修正案”影響,創辦《獨立新聞》、《每日新聞》。爲《帝國新聞》撰寫社論,主張通過外交手段爭取民族獨立。

    1898年底,李承晚因言獲罪,入獄7年,在獄中編撰了韓國曆史上第一部《韓英詞典》。1898年“陰謀廢除王位和推翻政府”被判死刑,1899年減爲終身監禁。在獄中寫成《獨立精神》,1906年在美國出版,並多次再版,成爲韓國“民族聖經”。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加緊吞併朝鮮。9月,李承晚特赦獲釋。11月,經皇帝侍從閔泳煥介紹懷揣高宗密函去美求救國,請求美國幫朝鮮獨立。

    1905—1910年,李承晚在美國讀完華盛頓、哈佛、普林斯頓三個大學,並在普林斯頓以《在美影響下的永久中立論》成爲第一個獲得美國博士的韓國人。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威爾遜對李承晚很欣賞,不久威爾遜出任美國總統。

    1910年,日本與朝鮮“祖國統一”,李承晚因鼓吹獨立被驅逐出境。此後與主張“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的暴力派發生分歧,堅信“不能赤手空拳同兇惡的日本鬥……只有通過外交活動取得西方同情、援助,才能最終獲得獨立。”

    1919年2月16日,李承晚私自向美國總統威爾遜遞交“委任統治請願書”,請求列強對朝鮮實行“委任統治”,置國際聯盟“保護”之下。

上海市盧灣區馬當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內,漢字“良心建國”,建於1925年。朝鮮三一運動以後,韓國臨時政府幾經遷移於1926年入這裏,當時金九任國務領(相當於總統)。1932年,由於韓國臨時政府成員遭到日本軍警的逮捕,被迫撤離上海。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李承晚與樸殷植、申圭植、安昌浩、李東輝等39位著名人士和獨立軍領袖聯名發表《獨立宣言》,漢城塔洞爆發聲勢浩大的“三一運動”。同年12月,在美國召開“赴美韓人全體代表會議”,決定向處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巴黎和會,派遣由李承晚等三人組成的代表團。

1919年4月13日,“三一運動”運敗後,獨立份子流亡上海,在中國盧灣區馬當路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李承晚當選臨時政府總統。

   1920年12月,李承晚到上海宣誓就任臨時總統。他反對潛回國內舉行暴動的“義兵運動”,認爲蘇俄共產主義是反民主的,他堅持靠美國辦好關注“獲得獨立”,在紐約娶奧地利實業家之女爲妻。

    1940年,李承晚寫了《日本內幕記》,指出日本會在太平洋突襲美國。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果然被他言中。李承晚由此成爲最早預言珍珠港事件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付出巨大犧牲,因此成爲亞洲、太平洋,乃至印度洋第三世界的老大。1943年11月22日-25日,開羅會議The Cairo Conference,中、美、英三國在開羅米納豪斯開會,研究處理遠東日本,蔣介石提出歸還“甲午戰爭”以來攫取的中國領土等權益,會議認定“朝鮮獨立”主張,此原則在美、蘇德黑蘭會議上表述爲朝鮮半島在“適當的時候”應實現獨立。

    1945年2月4日-11日,雅爾塔會議The Yalta Conference。1945年 7月17日 -8月2日波茨坦會議The Potsdam Conference一致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歸還甲午戰爭以來攫取的中國領土:臺灣、澎湖……恢復朝鮮獨立。美國提出北緯38度線(即三八線)以南歸美軍解放,以北歸蘇聯負責。得到了斯大林認可。

    1945年8月24日,蘇軍進入北朝鮮後到“三八線”停止南下。9月8日,美軍佔領了南朝鮮(韓國)。

    三八線以北面積佔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7%,人口占總人口的40%,南部面積佔總面積的43%,人口占60%。朝鮮半島北部爲工業區,南部則是主要的糧食產區。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0月16日,70歲的李承晚在美國支持下,像“凱旋的英雄”一樣飛回漢城。12月底,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決定“對朝鮮實行託管”。李承晚發表談話,要清除蘇俄共產主義者,稱美國是“解放的恩人”。1946年2月,“民主議院”成立,李承晚任議長。1948年5月10日,李承晚當選制憲國會議長,7月出任“大韓民國”首任總統。

    1948年9月9日,金日成大元帥在平壤宣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

2010年11月20日Seoul ,一韓國警察從“625戰爭”展覽前走過。“朝鮮戰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大韓民國稱其爲“韓國戰爭”(한국전쟁,)或“六二五事變”(육이오 사변,六二五事變)。美國稱其爲“韓國衝突”(Korean Conflict)或“韓戰”(Korean War)。香港、臺灣俱稱“韓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祖國解放戰爭”(조국해방전쟁,)。中華人民共和國稱爲“抗美援朝戰爭”。  唐師曾攝 Mark IV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