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僅爲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交易建議。

  11月14日,在線旅遊平臺同程藝龍正式在香港啓動招股,每股發行價9.75港元至12.65港元,共發售1.44億股,募資約2.32億美元。

  從3月份的10-15億美元,到10月份的8-10億美元,再到正式公佈的最高2.32億美元,同程藝龍的IPO募資額大幅縮水。而且罕見的是,本次IPO並沒有基石投資者。

  同程和藝龍,原是兩家成立老牌在線旅遊企業,依靠騰訊流量,分別與去年實現盈利,並且在今年3月實現合併。

  盈利才一年,合併才半年,然後縮水5倍也要上市,同程藝龍在急什麼?

  不缺錢卻爲何急於上市?

  同程成立於2004年,最初以“網上名片”這個B2B平臺做到了國內旅遊業名片銷售第一。在2009-2011 年間,同程先後切入到酒店、機票預訂業務中,並最終確定了“機票”作爲主要發展業務。2017年,交通預訂業務佔據其總收入的91.2%。

  騰訊從2012年開始逐步入股同程。萬達和中信資本曾於2016年60億入股同程控股,不過,他們投資的是同程的線下資產(旅行社等),並未包含在此次上市主體中。

  藝龍的故事則精彩許多,1999年成立,創始人唐越,起初定位於城市資訊服務網站,2000年切入到在線旅遊,同年以68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一家上市公司Mail.com,一年以後納斯達克互聯網泡沫破滅,唐越以150萬美元贖回藝龍,2004年在納斯達克獨立上市,2011年騰訊入股,2016年被騰訊和攜程私有化。

  從資本運作的角度,唐越的操作堪稱教科書。但從公司運營的角度看,同時期起步的藝龍一直被攜程壓制,最後被吞併。

  與同程不同的是,藝龍此前主攻的業務是酒店預定,酒店業務佔其總營收超過九成。所以,同程和藝龍的整合是互補的。整合後的同程藝龍,騰訊是大股東,佔股24.92%,攜程是二股東,佔股24.31%

  同程藝龍之所以能在去年開始盈利,靠的是騰訊巨大的流量,公司80%的流量來自騰訊。

  同程於2014年4月起成爲微信錢包“火車票機票”入口唯一運營商,藝龍於2016年6月起成爲微信錢包“酒店”入口唯一運營商。同程藝龍的客戶正來源於這兩個入口。從這一點看,同程藝龍和飛豬很像,一個背靠騰訊,一個背靠阿里。

  圖:同程藝龍流量的來源

  依靠着騰訊巨大的流量,同程藝龍的月活大幅增加。2015-2018上半年,同程藝龍的月活分別爲0.88億、0.99億、1.21億和1.60億,月付費用戶分別爲390萬、910萬、1560萬和1750萬。

  初看,這個月活數已經非常高,行業龍頭攜程最新的月活也就在2億左右。但是,同程藝龍的月活是依賴於第三方騰訊的,而攜程的月活則實打實來源於自有平臺的。同程藝龍上半年1.6億月活中,只有3600萬來自自有平臺,包括網頁和App。

  有了流量後,同程藝龍迎來飛速發展。2017年底,公司合併總營收52.27億元,同比增長43.6%,其中同程27.08億元同比增長88.68%,藝龍25.19億元同比增長14.24%,兩者合併利潤達4.55億元,經調整淨利潤7.13億元。

  圖:同程和藝龍近年營收

  圖:同程和藝龍近年淨利潤

  2018年上半年,同程藝龍合計營收達到28.3億,合併利潤8.5億,經調整利潤則爲6.3億。

  半年淨利潤6.3億,假設全年淨利潤10億,對應同程藝龍200-260億港元的市值,PE在20倍附近,行業龍頭攜程的PE在暴跌後仍有30倍,相比之下,同程藝龍本次IPO估值賣的不貴。

  在現金流方面,2017年藝龍取得7.19億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首次轉正,同程在線經營現金流在2015年至2017年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分別爲人民幣9.05億、3.72億及13.03億,三年爲正,且2017年創下三年新高。

  截止9月30日,同程藝龍現金及短期投資超過44億,公司並不缺錢,且已經具備造血能力。那麼,同程藝龍爲什麼急於上市?

  原因我覺得有三點。

  第一,科技股近半年來出現大幅調整,公司擔心科技股牛市結束,所以趕早不趕晚,越晚上市,環境可能更差。

  第二,騰訊雖然是同程藝龍的奶媽,爲同程藝龍輸送源源不斷的流量,但畢竟不是親媽,同程藝龍當下仍是獨立運營的公司,而且同程藝龍與騰訊的入口協議將於2021年7月31日到期,雖然還有三年,但如果到時雙方關係惡化,同程藝龍處境會很不利。

  這一點同程藝龍和阿里飛豬完全不同,飛豬是阿里內部孵化出來的公司,也是依賴阿里的流量成長起來的,它是親生的,可以無限期享受阿里的流量。

  第三個原因更重要。在線旅遊行業經過前些年的快速發展,增速將逐漸趨緩。但行業的競爭卻有增無減,前有攜程和去哪兒,後有美團和飛豬,甚至連滴滴也想進來插一腳,同程藝龍雖然背靠騰訊,但當微信的流量紅利享受完畢後,它又會遇到發展瓶頸,所以公司不如先趁業績好的時候上市再說。

  在線旅遊大亂鬥

  中國的在線旅遊市場,近些年發展迅速,2013-2017年,隨着滲透率的提高,複合增速達到39.8%。不過隨着滲透率的飽和,未來的發展增速勢必會放緩,艾瑞預計未來5年的符合增速將回落至16.0%。

  圖:中國在線旅遊市場發展情況

  巨頭們感到焦慮,一方面是行業增速的放緩,另一面則是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

  在線旅遊市場似乎永遠都難以做到一家獨大的局面。你看攜程,本來已經擊敗同程、藝龍,合併掉最大的對手去哪兒,看似已經天下無敵了,但在後來者美團和飛豬的夾擊下,又開始有了新的煩惱。

  攜程前幾日公佈的三季報剛遭遇翻車。三季度,攜程營收93.55億元,同比增長15%。淨利潤-11.39億元,同比由盈轉虧。雖然是權益類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虧損(-26.25億),但投資者仍對這份財報並不滿意,攜程股價當日大跌19.02%。

  投資者不滿的,除了公司疲弱的四季度展望,還有就是公司逐季下滑的毛利率。

  圖:攜程毛利連續五個季度下降

  毛利率79%,同比下降5%,環比下降1%,公司解釋爲是客服成本上升、新設國際呼叫中心以及季節性原因幾個因素導致。但歸根到底,是因爲行業競爭的加劇。

  中國在線旅遊市場的市場份額,各家三方統計機構統計的結果都不一樣,現在公認的情況是,攜程和去哪兒仍佔據第一集團,同程藝龍、飛豬、美團、驢媽媽、馬蜂窩等則都隸屬於第二集團,驢媽媽主攻景區,途牛主攻海外市場,在機+酒這塊最大的市場中,主要的玩家是攜程+去哪兒、阿里的飛豬、騰訊系的美團以及騰訊系的同程藝龍,這其中,飛豬和美團被認爲是攜程最大的競爭對手,同程藝龍相對低調,在此番上市前,並沒有引起市場足夠的重視,此番上市,公司也希望藉助資本商場來擴大自己的知名度。

  攜程、美團和同程藝龍都是上市公司,我們不妨比較一下他們在機+酒領域的GMV(網站成交總額)和營收。

  圖:三家公司GMV及增速

  從GMV來看,攜程依舊是老大,2017年GMV爲6000億,是同程藝龍(1023億)的6倍,美團酒店(365億)的16倍。

  但從增速上來看,同程藝龍和美團的增速均遠高於攜程,攜程的份額被逐步蠶食。攜程2017年保持40%的GMV增速,也是依賴天巡的並表,2018年增速大概率回落至20%以下。

  圖:三家公司營收及增速

  從營收來看,攜程2017年實現營收267億,是同程藝龍(52億)的5倍,美團酒店(27億)的10倍。從增速來看,攜程依然是三家裏面最低的。

  不過也要注意到,攜程業務相對平均,2017年住宿預訂、交通票務、旅遊度假和商旅服務分別實現營收95億、122億、30億和7.53億人民幣,分別佔總營收比例的35.45%、45.52%、11.19%和2.8%。

  同程藝龍主要集中在住宿和交通,收入佔比各爲50%左右。

  而美團的OTA,競爭力主要在酒店,公司的GMV主要均爲酒店貢獻,2017年收入27億,與攜程(95億)的差距進一步減小。

  而且,美團還在持續發力,根據Trustdata的報告,2018年二季度,美團夜間酒店預定數量達到7290萬間,已經超越攜程和去哪兒的總和。雖然美團的酒店業務相對低端,以至於貢獻的GMV並不高,但其從低端切入高端的打法還是令攜程感到不安。

  和美團一樣,同程藝龍的主要用戶也來自非一線城市,非一線城市用戶佔比達到85%。所以在二三線城市,同程藝龍和美團,這兩家騰訊系的公司也面臨着正面的對抗。

  圖:中國在線旅遊市場格局

  上面這張圖清晰的描繪出中國在線旅遊市場混亂的格局,不過仔細看你會發現,背後依然是大家熟悉的BAT。攜程最大的股東是百度,美團和同程藝龍最大的股東都是騰訊,飛豬則是阿里獨資公司。

  不過,攜程和美團,雖然背靠百度和騰訊,但他們有着自己的企業價值觀,獨立性非常強。相比之下,同程藝龍的獨立性差很多,如果沒有騰訊的流量和攜程的資源,公司想在紅海里廝殺會很困難。

  作者公衆號:時金研究所。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來源:http://www.gongchang.fund/news-detail-19239.html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