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作爲“一五”期間國內唯一的機載火控雷達生產基地,長虹爲人民空軍造就了第一代“千里眼”,一同護衛祖國的萬里長空。

  曾經,作爲國內首家引進國外先進彩電生產線的先行者,長虹在全國消費者眼前開啓了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電視時代,帶動國內家電市場的發展。

  如今,在這個馬雲等大佬預測“新制造很快對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製造業帶來席捲性的威脅和席捲性的機會”的製造業轉型節點,剛剛度過“60歲生日”的長虹,又將以怎樣的戰略變革迎接全新的未來?

  

  對此,長虹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對新時代競爭環境的巨大變遷,長虹將持續深化以‘新三座標’智能戰略爲指引,推進企業轉型和產業轉型,聚集優質資源重點發展信息家電、產業服務和軍民融合三大主業,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同時,加快技術創新,不斷推出滿足需求、引領時代的家電產品,以保障企業實現持續高質量發展。”

  與時俱進,夯實推進軍民融合進程

  作爲我國軍工企業中當之無愧的老資格,長虹長期擔負着國防裝備製造、保軍強軍和國防工業建設任務,每一件產品都直接關係着人民軍隊的戰鬥力建設,每一項任務都凝聚着偉大祖國、人民軍隊以及全國人民的重託,所以,從1958年建業伊始,長虹就矢志保持對產品品質的“0誤差”級別苛求,同時時刻關注國際軍工、製造業、科技領域的最新動向,以前瞻性思維盡力確保技術研發與生產始終走在全行業前列。

  

  軍工生產,奠定了長虹公司軍工血統和軍工本色,同時更爲長虹在家電等其他產業的發展賦予了充沛的發展勢能,正是由於軍方技術在家電產品端的應用,長虹家電在民間市場也被賦予了“軍工品質”的榮譽招牌。

  尤其是在新時期 ,國防建設的巨大突破對軍事工業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我國軍事工業必須以更新的技術、更高的質量、更短的進度和更低的成本爲部隊提供裝備,而要獲得這種能力,軍事工業必須通過市場化改革和軍民融合提升自身競爭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強化統一領導、頂層設計、改革創新和重大項目落實,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未來,長虹將繼續依託在軍民融合資源聚集、產業集羣、商業模式及內部管理、技術積累以及與地方經濟結合等方面的顯著優勢,進一步強化軍民融合深度推進,統籌公司上下軍民融合技術、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 加強併購、合資,上市運作,搶佔資產注入先機,提升資產證券化水平,以樹立優勢民參軍企業標杆,實現差異化競爭,打造“智能製造+軍工”產業生態圈 。

  站上軍民融合潮頭,長虹的“新目標”也已鎖定據長虹發佈的軍民融合發展目標顯示,到2020年長虹軍民融合產業總體規模力爭達到1500億以上,其中軍工產業力爭達到100億以上。正如長虹董事長趙勇表示的那樣:“目前長虹在軍民融合資源聚集、產業集羣、商業模式及內部管理、技術積累以及與地方經濟結合等方面均有先天顯著優勢。長虹的軍民融合產業,將進入一個歷史發展快車道。”

  穩步向前,做大做強信息家電產業

  軍民融合不僅可以讓長虹在傳統核心業務佈局中找到新的發展動力,更爲長虹在隨之而來的經營理念變革、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注入新的活力。

  正是由於軍方技術在家電產品端的應用,長虹家電在民間市場也被賦予了“軍工品質”的榮譽招牌。同時,四川長虹收購了擁有獨立產業鏈的零八一集團後,可與綜合家電產業形成融合,在技術、產品、銷售等方面給予家電產業最大支持,提升長虹“軍工品質”印象。

  不僅如此,通過加速改革推動轉型,長虹更希望強化自已所在領域的競爭力,堅持以用戶需求爲導向,以AI+IoT技術爲核心,通過物聯兼容協議,實現電器產品與其他智能家居生態鏈設備的互聯、互通、互控。

  

  早在2012年,長虹就以傳感器模組開發應用、語音識別芯片開發應用、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和應用等爲方向進行研發探索,並率先轉化成果,推出全球首臺人工智能電視。同時,長虹還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在冰箱、空調上,極大程度簡化了人機交互的繁瑣程序,受到年輕用戶的認可。

  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發,如今,長虹人工智能全系家電的發展更是堪稱日新月異。正如在本文開頭所介紹的那樣,建業60週年發佈會上,長虹推出的一系列新款電視、冰箱、空調等智能家電產品在人機交互、語音識別、語義識別上再次實現了大幅提升。

  面向未來,着力打造服務製造體系

  在繼續夯實軍民融合與信息家電產業的基礎上,長虹還敏銳的意識到,正所謂“新制造服務製造業”,企業原來的B2C的製造模式將會徹底走向C2B的改造,也就是按需定製。工業時代的流水線以規模化與標準化生產爲目的,而數據時代則是在流水線上實現個性化生產。未來,創造就業的重點不是製造業,而是現代服務業。

  

  新制造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完美結合。其魅力不是在製造本身,而是背後的創造思想、體驗、感受和服務能力。未來十到十五年,傳統制造業將會面臨更嚴峻的形勢,技術變革的大趨勢下,儘快克服技術問題,樹立創新意識,加快轉型腳步。據長虹相關負責人介紹:“長虹已經具備了自由切換大規模流水化生產和個性化定製生產的智能製造能力優勢,能爲製造企業提供從總體規劃、詳細設計、軟件開發、硬件加工到安裝和調試的一站式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而更爲引人關注的是,10月28日宣告正式動工的長虹智能製造產業園,則正是集中體現了這樣的思路與模式。

  作爲以自動化、信息化爲核心思路的打造的“未來型”園區,長虹在智能製造產業園的規劃上突出“探索智能製造執行系統和工廠自動化”的思路,基於現代生態工業園區規劃設計理念,採用立體化物流傳輸系統、物資智能化ID管控系統,實現物料JIT自動配送。應用高度自動化的工業裝備,搭載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爲基礎的信息化系統,提升生產製造全過程的自主調度、自主管理、自主決策能力,構建行業一流的高效、敏捷、柔性、智慧的智能製造系統,適應各類產品的大規模定製生產,最終實現不同行業的“無縫”式生態接入,實現跨品牌硬件互聯互通,通過數據價值的進一步釋放,將業務延伸至更多領域,提供用戶需要的各種服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