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信很多家長都和我一樣,看到兒童版的聖經,或者帶有插畫,標明瞭是給孩子們看的“聖經故事”,便會降低對其內容的神學性考察。第一次知道《聽媽媽講那聖經裏的故事》這套書,是在很多年前的一次主日,牧師說有一個神學上很難解釋的問題,他曾隨手翻開這套書的對應章節,沒想到解釋的既簡潔易懂又準確。

題記

《聽媽媽講那聖經裏的故事》就是我目前所見的最符合我對兒童聖經之定義的作品。這是我愛不釋手的兒童聖經。書籍作者馮羅敦希爾(Joh. Vreugdenhil)是荷蘭改革宗教會的牧師。

讀這本書,即使對傳道人預備講章,都極有收穫。但它卻是爲兒童的生命預備的。兒童聖經必須首先是《聖經》換言之,這是一個牧師俯下身來,對兒童講解整本《聖經》的證道集,就像基督俯下身來,言成肉身,進入世界一樣。

——書序

給兒童講《聖經》故事,選什麼版本好?

爲什麼《聽媽媽講那聖經裏的故事》越來越受歡迎?

文:yani

第一次知道《聽媽媽講那聖經裏的故事》這套書,是在很多年前的一次主日,牧師說有一個神學上很難解釋的問題,他曾隨手翻開這套書的對應章節,沒想到解釋的既簡潔易懂又準確。於是,我在心裏記下了書名,還沒結婚,便早早購得一套。

去年年底,一位老師又送了一套給剛出生的女兒作爲禮物,我也就開始讀給她聽。剛讀了第一篇就果斷決定,這麼好的東西決不能私藏!它居然不是主題式的講一些概念,而是釋經式的,高度忠實於《聖經》。不只有插畫,還有歷史背景資料和地圖。於是,我便用手機錄成音頻,每天讀一篇,分享給更多媽媽。如果說有什麼收穫,那麼這套書應該要排名第一了。

給兒童講《聖經》故事,選什麼版本好?

一、高度忠實於《聖經》

相信很多家長都和我一樣,看到兒童版的聖經,或者帶有插畫,標明瞭是給孩子們看的“聖經故事”,便會降低對其內容的神學性考察。甚至覺得,不管怎樣,讓孩子熟悉熟悉聖經人物,多知道一些聖經故事總是沒錯的。

但是,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當我越發明白真理,便也越發意識到:孩子看的東西,要比大人看的更謹慎!因爲任何“內容”的背後,都有要傳遞的“價值”,都帶有作者或編者的思想傾向。而孩子作爲接收者,是無法主動選擇,也沒有已知的衡量標準進行分辨的。那麼,家長就不只要在態度上嚴格,更要自己先面對《聖經》——這本被稱爲“新舊約全書”的聖典,到底要說什麼。

二、闡明瞭爲什麼要“從小明白聖經”

保羅曾對年輕的提摩太說: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後3:15)

這段經文,是《聖經》對自身寫作目的的最精確闡述。那我們呢?不妨想一想,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明白《聖經》,又是爲什麼?

是希望他成爲一個從小熟悉世界頂級名著,在幼兒園就能侃侃而談的天才少年?還是希望他能早早被“箴言”、“詩篇”、“大衛”、“所羅門”這些偉大的篇章、人物薰陶影響?或者,是希望他知道“十誡”,效法“聖靈的九個果子”,做一個品格健全的人?

即使我們對孩子的期待不是功利的,即使我們的這些目標看似高尚……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些期待並不是上帝賜人《聖經》的目的。因爲,“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這纔是爲什麼要“從小明白聖經”的原因。

請仔細看這節經文。

得什麼樣的“智慧”呢?——得救的智慧。

怎樣才能得到這“得救的智慧”呢?——因信。

信誰?——信耶穌基督!

這也就是《聽媽媽講那聖經裏的故事》全書的核心主題,而這也正是我想推薦給爸爸媽媽們的原因。

給兒童講《聖經》故事,選什麼版本好?

三、走下講臺,進入孩子的心

《聽媽媽講那聖經裏的故事》是一本符合《聖經》的書,因爲它的作者不是兒童教育專家,也非文豪,而是一位忠實於《聖經》的牧者,一位不斷解釋着《聖經》的人。他叫馮羅敦希爾,是一位荷蘭籍牧師,是值得媽媽們信任的。

作者很好的把握了對待“兒童”這一羣體的分寸。用孩子們容易理解的語言解釋深奧的事情,也爲一些確實受年齡與閱歷限制的知識點留有進一步探究的餘地。每一篇的結尾也都有非常實際的應用。從面對福音的悔改、歸正開始,到如何做一個上帝喜悅的孩子。時而客觀陳述,時而面對面交談。

比如,作者會提醒小朋友——“你知道魔鬼希望你相信什麼嗎?”;

也會站在小朋友的角度思考——“主耶穌爲什麼不禁止他們呢?”、“這也是我的真實寫照嗎?”甚至會很有畫面感的帶着孩子們,“穿過村子”、“走進聖殿”、“翻過橄欖山去看看”……

更難得的是,在溫柔的講述中,還常常伴有嚴厲的警告——“你現在仍然有得救的機會,要謙卑的跪下求上帝讓你知罪,懇求上帝差遣聖靈做工,在你的心中爲主耶穌預備地方”、“你若沒有歸正就死了,你將如何見上帝呢?那時,只有黑夜,永遠的黑暗,那將是多麼可怕啊!”……以致於我讀到這些的時候都覺得扎心。

四、故事雖不同,主角都是耶穌

一年過去,雖然我暫時看不出女兒身上有什麼明顯的果效,畢竟她纔剛剛會走路。但我自己卻在閱讀中收穫良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樣的思路——如何理解一個《聖經》中耳熟能詳的故事,又如何看待一位《聖經》中鼎鼎有名的人。

作者給出的示範就是——“一切指向基督”。

全書245篇,雖然有不同的故事構成,但主角都是耶穌!即使並非每次都以大篇幅出現,卻也依然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這位主角的存在,祂正強有力的主導着每一集的劇情,而每一集也都是爲了鋪墊這一位的身份、旨意、事工。這一點其實非常難得,需要作者對整個救贖歷史有全局觀,才能在每一處細節都流露出對基督的關注。

給兒童講《聖經》故事,選什麼版本好?

五、對於沒有受過神學訓練的主日學老師和家長,既是保護也是牧養

作爲一個讀了三年神學的人,我知道“以基督爲中心”的重要性,卻缺乏指向基督的能力。特別是舊約,如果沒有這種屬靈的眼光和成熟的功底,那麼伊甸園、巴別塔、諾亞方舟,以及亞伯拉罕、摩西、掃羅……也就都成了各自獨立的小故事。

但在讀這套書的過程中,我重新認識了這些人事物的身份和價值。它們如何推動了基督的出生,如何參與上帝的救贖計劃。甚至到了新約,作者將焦點放在基督的受死,以孩子們的視角,一步步闡明,那位舊約預言的彌賽亞已經來了,祂的講道,祂所行的神蹟,是如何顯明瞭自己的身份,又如何捨命完成了上帝給祂百姓的救恩。

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我一直能感受到作者對“約”這一主題的貫徹。而這正是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從小就建立起的信仰框架——“立約”,“毀約”,“另立新約”。

那麼,我們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孩子的信仰呢就像經常有人問我的,孩子這麼小,能聽懂嗎?

我的回答是,只要你相信所謂的胎教,那麼當他還是顆胚胎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如果懷孕的你會去聽莫扎特,那麼聖經故事,豈不更應該優先考慮嗎?

信道是從聽道來的,對於孩子們也是一樣。當我們不斷透過《聖經》裏的內容宣講福音,孩子纔有機會面對福音,纔有可能相信、接受。而當我們堅持,你和孩子都會養成一個讀神話語的習慣,這爲他將來能夠建立健康的與神相交的生活是很有益處的。

我們教會的主日學已經拿這套書做講義了。這對於沒有受過規範神學訓練的主日學老師,不但是一種保護,也是一次被牧養的機會。當然,如果可以跟家長搭配使用會更好。比如主日學老師每週講新約,而家長每天給孩子讀舊約。每一篇讀下來,大概時長在8-15分鐘,對於小一點的孩子,篇幅長一點的可以分幾天讀,家長還能有一些延伸的應用。讀過之後,可以跟孩子一起談一談困惑和得着,然後一起禱告,面對書中所講的內容。

最後,雖然書名是“聽媽媽”講,但我們家打算,下一遍,要聽爸爸講了。

如何購買

給兒童講《聖經》故事,選什麼版本好?

長按識別二維碼可購買

市場價:98元

森林特價:72元

(絕大部分地區包郵)

購買諮詢:s527953132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把《聽媽媽講聖經故事》帶回家

本期編輯 森林

合作請諮詢微信:s527953132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