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觸樂(ID:chuappgame)

作者:胡正達

“守護全世界最好的某某。”

“抱走某某,求某家不帶出場,我們不約。”

“你知道我家某某有多努力嗎?”

看到這些句式,你是否會感到一絲熟悉。

幾年前,這種風格的語句往往出現在微博娛樂圈營銷號的評論區,或是如“路過的一隻”等以“偶像”爲主題的百度貼吧中。

操持此語系的主體是12到25歲的女性,她們視自己喜歡的偶像歌手爲“本命”,以掌握話語權爲目標,以氣勢上壓制本命競爭者(的粉絲)爲己任,以打榜、沖銷量、控評爲光榮。以一頂百,活躍在所有她們認爲有必要做出宣傳的地方。除了這些熟悉的句式,她們還擅用各類諧音詞語、拼音縮寫,及可以表達無數情緒的“微笑”“揮手”等表情。

呵呵

經過長時間的自我進化,名爲“飯圈文化”的亞文化逐漸成型,並衍生出了亞文化獨有的“飯圈語系”。值得一提的是,飯圈語系的具體內容往往因偶像所屬國家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圈子爭論的焦點也不太相同,大體上,對內爭番位,對外爭銷量總是沒錯的。

暴躁的電競原住民

同樣是在幾年前,隨着電子競技的崛起,專屬於電競的圈子也逐漸形成。電競圈中,又按項目難易度生成了自《星際爭霸》起,到《王者榮耀》止的鄙視鏈。這之中,按照遊戲類型,圈子又分成了RTS、MOBA、FPS、FTG等細枝旁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要講個江湖地位。在不同遊戲之間,玩家們爲了一爭地位,不惜口水,從遊戲難度到歷史,從玩家數到比賽獎金,都被拎出來比較一番;遊戲內,戰隊歷史、選手實力也是觀衆們茶餘飯後喜歡談論的話題。談論起這些話題時,每個人都恨不得化身文學家,奇聞軼事如數家珍,老梗新梗張口就來。什麼是“合格的‘星際’玩家”,哪個叫“若風巫師死亡一指”,東家的“旋轉木馬”,西家的“戊戌六君子”,全都門兒清。

完整的鄙視鏈

整體而言,幾年前電競圈的討論氛圍,暴躁與詼諧並存。贏了狂吹,輸了狂罵是常態,這個以男性青年爲主體的圈子,保持着犀利且粗俗的語言風格,併成爲了“電競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如果按照正常軌跡發展下去,飯圈與電競圈看起來永遠也不會發生交集——它們的受衆從性別上就有較大差異。但事物的發展往往出人意料,原本交集有限的兩個圈子,在不經意間發生了重疊。

電競飯圈化的具體起點已不可考,按照通常說法,大概可以追溯到2015年《英雄聯盟》大量韓國外援來華時期。彼時,中國《英雄聯盟》項目經歷了兩年世界賽的折戟沉沙,衆多戰隊紛紛開始尋找破局之策,從韓國買人無疑是最直接的。

金元政策下,各家的引援都很順利,從世界冠軍到俱樂部練習生,不一而足。相較於當時國內選手整體粗獷的“網癮少年”形象,韓國外援在外形上要精緻不少。當然,外形精緻與否,是個可塑造的變量,是電競選手“偶像化”的條件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真正掀起電競飯圈化之勢的主要因素有兩點:俱樂部的推波助瀾和飯圈粉絲的對外擴張。

電競選手偶像化

職業化、正規化,資本入場,網絡直播興起,凡此種種,都將電子競技的盤子越做越大。當產業體量大到一定程度後,瓶頸也隨之而來——電競愛好者們的消費意願及活躍度是有限的。互聯網的一切生意,歸根結底都是流量生意,電競產業也不例外,以男性青年爲主體的電競愛好者羣體在社交平臺上的活躍度並不高,消費意願也有限。比起在微博上“應援”,他們更傾向於在貼吧裏指點江山,這種以鞭策爲主的交流方式自然也很難爲電競俱樂部提供收益。

電競也是門生意,生意就需要掙錢,錢從哪來?傳統上來說,俱樂部的收入主要依靠金主投資和廣告代言,其餘的還有比賽獎金、門票分成、活動酬勞、周邊銷售等。其中廣告代言看重的除了戰隊自身成績,還有戰隊的影響力,即粉絲的數量、活躍度、消費能力等,而周邊銷售就更直接了——那些做工並不如何精緻的貼牌產品,目標用戶唯戰隊忠實粉絲而已。當俱樂部管理者們意識到這一點後,有樣學樣的營銷活動便拉開了序幕。

如何給一位電競選手塗上偶像色彩,這之中大有門道。首先是人設,在飯圈中,一個公認的事實是,偶像在一切鏡頭前表現出的狀態都是公司精心設計好的人設(只說普遍情況)。理論上,一個偶像羣體只要人數夠多,粉絲總會找到自己喜歡的那款,且不同於現實中動輒奉行大男子主義的直男們,完美包裝後的偶像,看起來英俊、體貼,讓人情不自禁地想掏錢。

照着這個路子,電競選手們也被安排上了各種人設:不善言辭的就是高冷,喜歡交流的就是暖男;有冠軍的是天生要強,沒冠軍的是悲情宿命。當然,如果選手顏值高的話,俱樂部只要稍加引導,粉絲們會透過濾鏡自行腦補出很多內容。

有人設,就有人設崩塌

要說偶像營銷的實戰利器,在“搞CP”面前,造人設也得靠邊站。CP是“Couple”的縮寫,英文中原指夫婦、夫妻、情侶之類的意思。現在,這個詞通常指粉絲們想象中的看起來賞心悅目的情侶配,之於小說、影視劇,往往出現在男女主之間;之於偶像崇拜,往往出現在同偶像組合的同性之間。

關於搞CP的意義,從粉絲角度來講,大約是尋找一種代替滿足——愛上別人的愛情,即使是“商業CP”,但我喜歡;從經營者角度來講,搞CP是衆多營銷手段的起點,是孕育傳播的溫牀。通常來說,CP粉的傳播熱情要遠大於其他類型粉絲,且當CP本身具有故事性時,這一點會被進一步放大,各類文采斐然的同人文也會使得傳播本身更易被人接受,進而形成良性循環。一個顯著的事實是,但凡是偶像羣體,內部很少有沒CP的,3人組合能出3對,5人團排列組合能出9對。

電競戰隊的構成與偶像團體類似——一羣年齡相仿的年輕人爲了同一目標聚集在一起,隊員關係自然也有親疏遠近之分。在俱樂部的推波助瀾及粉絲的腦補之下,一對對CP就產生了。隊員之間一旦被貼上CP標籤,那麼之後所有互動都會被無限放大——打野給射手讓紅Buff是滿滿愛意,輔助替中單擋技能是無限粉紅——儘管這些原本只是選手的正常操作。

電競CP混剪

在傳統電競愛好者眼中,人設或是CP這類與比賽關係不大的因素有些難以理解,這些東西對成績有什麼幫助嗎?但在另一些人眼裏,人設、CP之類是他們熟知的事物,臺上比賽的電競選手與過往喜歡過的偶像歌手只是表演形式有所差別,簡單點類比,這就是像是看足球比賽的一部分女球迷——她們喜歡的是選手本身。同樣,在新崛起的電競飯圈當中,主力也是女性粉絲。

應援文化強勢來襲

我就認識一位某《絕地求生》職業選手的女性粉絲,她從未打過《絕地求生》,對於遊戲內容是“大概能看懂”的水平,但卻曾爲了自己喜歡的職業選手是否曾在直播中使用外掛在微博上與網友坐而論道,以一敵百,大戰許久。向我說起此事時,她的語氣頗爲委屈。“他們根本就不瞭解情況,就是跟風黑。”當我問她爲什麼會粉上這位選手時,得到了“天才少年,長得可愛”這樣的回答。

至於比賽成績,重要,因爲在部分粉絲眼中,這是與其他戰隊粉絲論戰時的底氣。但可能不是最重要的,畢竟“贏了一起狂,輸了一起扛”“不在巔峯時慕名而來,也不在低谷時棄你而去”“自家孩子自家疼”也常被粉絲們掛在嘴邊。不在戰隊成績低谷時離開,這當然是很好的,在其他領域,比如足球、籃球運動裏,曾隨自己喜愛的隊伍經歷沉浮向來是老球迷引以爲傲的資本,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表達方式。

粉絲行爲與衝突

隨着電競飯圈化程度的深入,一些俱樂部的確從中得到了好處:微博下動輒上萬條的評論,商城裏上架秒空的周邊商品,比賽時主場火熱的票房及應援氛圍,找上門來的廣告代言,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收益。但凡事總有兩面性,在俱樂部享受粉絲紅利的同時,也要面對一些飯圈帶來的問題。

按照常理,電競選手的賣點是高於常人的遊戲操作、遊戲理解及團隊執行力等屬性,這也造成了和鄙視鏈相反,操作難度越低、普及性越高的遊戲,飯圈化程度越高——《王者榮耀》大概是飯圈化程度最深的競技類遊戲。

電競飯圈化程度深入到一定程度後,許多東西便被照搬了過來。比如靠大量評論和組團點贊來“控評”,以壯聲勢;比如爲選手們製作“CP”向視頻;比如成立“反黑站”,只要見到有批評選手的言論,一律舉報,感到“事態嚴重”的時候,還會直接私信交涉。

在《英雄聯盟》S8世界賽失利後,RNG選手Uzi的部分粉絲們開始了“控評”工作

對於這類行爲,電競“原住民”們普遍表示難以接受,在他們看來,飯圈文化破壞了電競圈原有的以實力論高下的討論氛圍,成了又一片“以臉論英雄”的戰場。對於從其他圈子湧來的粉絲,“原住民”們也是牴觸多於歡迎。

這位的發言,雖然用詞激烈,但很有代表性

雙方互生牴觸情緒是很正常的。事實上,刷榜、控評等手段,即使在飯圈內部,也有過不少關於其合理性的討論,只是羣體行爲原本就是盲目的,況且向來是劣幣驅逐良幣,飯圈現存的風氣未必是好風氣,但這就是如今電競圈裏的現實。

給選手P遺照的做法就非常下等了

最終,還是需要靠實力說話

電子競技,歸根結底還是競技類項目,粉絲縱使刷再多好評、造再大聲勢,選手打起比賽來,並不會比對面多出任何屬性,還是要憑實力說話。從這一點上來說,電競圈與娛樂圈是不同的,在娛樂圈中,粉絲是偶像的衣食父母,偶像的收視率、銷量、演唱會票房只能依靠粉絲,有了流量和名氣,歌藝和演技不行都沒有關係。這也促使了諸多經紀公司不惜放低身段,與飯圈意見領袖們打成一片。但在電競圈中,文無第一、武無第二,8強不會因爲粉絲多就比冠軍實力高,廣告商們在考慮投放時,也會把成績放在首要位置。這在不少戰隊內部,引發了關於粉絲重要性的討論。

對於飯圈文化的滲透及追星粉絲的擴張,從好的一方面看,他們帶來的鯰魚效應提高了電競圈整體的活躍度,也創造了極大的經濟價值;另一方面,他們較爲極端的行爲、言論,也是粉絲、俱樂部、選手間溝通的障礙。我認爲,只有心態上的自我調整及言行上的冷靜剋制,纔能有效改變飯圈粉絲在電競圈中較爲尷尬的地位。並且,對遊戲多做了解,將討論更多聚焦於遊戲本身,而非選手間的八卦、戰隊間的關係等“閒事”,也許會收穫更多樂趣——當然,如果真的能夠這樣,飯圈也許就不是飯圈了。

不止是電競圈,近年來,飯圈的滲透程度遠超人們想象——連乒乓球選手都有了專門的應援會。亞文化間的滲透本就無可厚非,粉絲能將眼界放寬,也是件好事,圈子“原住民”們牴觸的並非熱情滿滿的支持者,而是那些只取飯圈文化糟粕、言語粗俗、看臉多於實力、對選手的項目知之甚少,卻對其八卦津津樂道的“惡臭”粉絲們。

飯圈女孩感慨青出於藍

再說電競圈本身,雖然原住民們嘴上說着抵制電競飯圈化,說飯圈粉絲會污染電競環境,但從前,電競圈自身的討論氛圍也談不上有多好,平時不言語,隊伍輸了比賽在貼吧落井下石、藉機大罵的也非個別現象。如今,這羣人與其跳出來做電競圈衛道士,不如從自身做起,從看比賽時不發髒話彈幕做起。

長遠來看,隨着影響力的提升,電競飯圈化趨勢不可避免。若是俱樂部適當引導,少些短視營銷行爲,粉絲自矜言行,少一些互相貼標籤的行爲,電競與飯圈未必不能和諧相融,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持住電競這個產業的不斷產生新的活力。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本文由 觸樂網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鏈接。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72781.html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