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史故事丨穆彰阿权力有多大?新官不肯拜见他 差事立马告吹

《清史故事》117

在清朝雍乾两代,统治者出于某些个人的政治目的,大兴文狱,极力打压知识分子,使得莫谈国事的风气在文人士大夫阶层萌芽,许多知识分子选择自屏于政治之外,开始纯粹为了学术而学术。这也是那个时期主张注重考据,谈古而不论今的“乾嘉学派”得以兴起的原因。

大批真知识分子都被逼得回家搞学术,研究古文古代史去了,给了许多伪知识分子钻营取巧,窃居高位的机会,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劣币驱逐良币。我们前面提到的道光朝首揆曹振镛,就是这样一个伪知识分子。

这倒不是说曹振镛的文化水平不行,而是他当大清宰相时所起的作用,是阻遏谏官的言路,为了谋求一时的稳定,而妨碍了国家长远的进步和发展。龚自珍笔下的一句“万马齐喑究可哀”,正是对曹振镛当国时期士大夫阶层集体噤声现象的真实写照。

曹振镛之所以能被重用,是因为他的政治理念得到了道光皇帝的高度认同,道光十五年(1835年)曹振镛殁后得谥“文正”,便是很好的证明。

所以也就不奇怪,大家盼走了曹振镛,又迎来了穆彰阿,而穆彰阿将曹振镛这套政治艺术更加发扬光大。曹振镛止于打压新进,排挤同僚,尚未如何党援,穆彰阿则是结党的高手。《清史稿·穆彰阿传》记载:

“自嘉庆以来,典乡试三,典会试五。凡覆试、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无岁不与衡文之役。国史、玉牒、实录诸馆,皆为总裁。门生故吏遍於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曰‘穆党’。”

自古以来君主最忌臣下私自结党,穆彰阿的高明之处在于很会隐藏自己,以致道光根本不知道有“穆党”的存在,所以穆彰阿终朝得以宠眷不衰。由于穆彰阿党羽众多,使得他在掌控朝政方面有着比曹振镛更大的能量。

清人笔记《奴才小史》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有顺德罗惇衍、泾阳张芾、云南何桂清三位年轻人同时登第,考入翰林。其中张芾与何桂清两人很懂官场规矩,立马依附于穆彰阿门下,只有罗惇衍坚持原则,不肯一同趋炎附势。

两年之后翰林院散馆,罗、张、何三人又一同参加考差,并且也一起得到了外放为主考或学政的机会。张、何二人自然是第一时间跑到穆彰阿处拜谢,而罗惇衍却去拜见了另一位大学士潘世恩。

潘世恩见到罗惇衍,第一句便问,你是否有去谢过穆中堂?罗惇衍回答说没有。潘世恩听后大惊失色,说你不拜见穆相,却先来见我,这份学政的差事恐怕要吹了。

罗惇衍那时刚20岁出头,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况且清朝立国以来,从未有过已下令放差又收回成命的,所以他偏不信这个邪,坚决不去拜见穆彰阿。结果第二天就传下谕旨:“罗惇衍年纪太轻,未可胜衡文之任,著毋庸前往,另派某去。”取消了罗惇衍的外放资格。

《清史稿·罗惇衍传》中也提到:“十七年,督四川学政,召对,上以惇衍年少,语多土音,留不遣。”但实际上,张芾与何桂清两人的年龄比罗惇衍还小,所谓年纪太轻,明显是欲加之罪,而语多土音,更是鸡蛋里挑骨头的找茬。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穆彰阿利用职权,对不肯依附他的人进行打击报复,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