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么看来,穆彰阿是个忠臣,还有气度,但是历史是复杂的,穆彰阿善于“逢君之恶”,之前的文章讲,道光皇帝其执政中后期,年过半百,精力无法跟得上清朝专制君主乾坤独断的要求,曹振镛逢君之恶,揣摩上意,说那些直谏的言官是给皇帝“添乱”为功劳,并献计:“皇上几暇, 但抽阅数本, 见有点画谬误者, 用朱笔抹出。道光七年(1827年),穆彰阿入军机处学习行走,次年授军机大臣,清朝承袭明朝,不设立宰相职位,但时人基本认可“军机大臣兼任大学士是真宰相”的看法。

  之前的文章《“磕头宰相”曹振镛:与道光帝完美契合,却加剧了清朝的全面衰败》,我介绍过一位在历史上未见大功,却得以成为道光皇帝宠臣,并死后成为清朝八个得到“文正”谥号之一的曹振镛。此人清廉、谨慎,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但又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办事原则,迎奉皇帝。管中窥豹,可知清朝的衰败。这一次讲述另一个道光皇帝的宠臣——穆彰阿。此人比起前者,更加奸佞。   如果以后人“磕头宰相”的评价来概括曹振镛,那么,评价这位穆彰阿,就是清朝末年的历史地理学家汪士铎在《汪悔翁乙丙日记》的概括最为准确:“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穆彰阿,他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值清朝鼎盛时期,字子朴,号鹤舫,别号云浆山人,出身于满族官僚家庭。这类人往往自御前侍卫入仕途,并不用科举入仕。但是,穆彰阿却能于嘉庆十年(1805年)考中进士,说明其过人之处。随后选庶吉士,先后于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任侍郎。后由于道光帝的信任,平步青云,拜武英殿大学士。   穆彰阿的影视剧形象   道光七年(1827年),穆彰阿入军机处学习行走,次年授军机大臣,清朝承袭明朝,不设立宰相职位,但时人基本认可“军机大臣兼任大学士是真宰相”的看法。道光十七年(1837年),穆彰阿更是被擢升为首席军机大臣。权倾一时,他曾利用主持各种考试的机会,广结党羽。《清史稿》记载他“自嘉庆以来,典乡试三,典会试五。凡复试、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无岁不与衡文之役。国史、玉牒、实录诸馆,皆为总裁。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曰‘穆党’”。   当然,穆彰阿还是有爱才之心的,也有识人之能。例如,所谓“穆党”中有一人,本是殿试三甲四十二名,成绩并不优秀,进不了翰林院。按照当时的一般情况,即便出仕,也很难飞黄腾达。但是,此人策论见解独特,穆彰阿极为欣赏,朝考之时(科举殿试一甲三人立即授职,二、三甲进士授职入官前,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次),穆彰阿给了他不错的评价。之后,穆彰阿亲自指导此人工作,还向皇帝推荐之。帮助此人后来一步登天,做到了兵部侍郎。此人就是在家丁忧期间,凭借侍郎职位练兵,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可见穆彰阿的眼光毒辣。   有趣的是,穆彰阿体现出其风度不凡,似乎有容人之雅量。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穆彰阿曾尽力主张罢黜林则徐,战争后期主张“议和”。这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任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的王鼎,曾在皇帝面前,痛斥穆彰阿的“祸国殃民”,叱穆彰阿为祸国的“秦桧、严嵩”。穆彰阿很“大度”的不与之争辩,之后王鼎效法春秋时卫国史鱼尸谏,自杀来反对穆彰阿(讽刺的是,王鼎的墓志铭竟然是穆彰阿写的)。   曾国藩的画像   这么看来,穆彰阿是个忠臣,还有气度,但是历史是复杂的,穆彰阿善于“逢君之恶”,之前的文章讲,道光皇帝其执政中后期,年过半百,精力无法跟得上清朝专制君主乾坤独断的要求,曹振镛逢君之恶,揣摩上意,说那些直谏的言官是给皇帝“添乱”为功劳,并献计:“皇上几暇, 但抽阅数本, 见有点画谬误者, 用朱笔抹出。发出后, 臣下传观, 知乙览所及, 细微不遗, 自不敢怠忽从事矣。”也就是说曹让皇帝对臣下的奏折吹毛求疵,抓文章的细枝末节,找出谬误之处,就借此机会突出皇帝明察秋毫,让臣下不敢再提意见。之后朝臣们“皆矜矜小节, 无敢稍纵”。   而穆彰阿有过之而无不及,利用道光皇帝爱给别人挑小毛病的特点(就像今天的一些网友一样),带节奏。把别人的奏折中一些小的错误无限的夸大,以达到排除异己结党营私的目的,同时粉饰太平,也迎合了皇帝。《皇朝经世文续编》记载“慨自穆彰阿等当国,政无巨细,托于机密,往往闷而不宣,一以钳言官之口,售其壅蔽之奸。一则不学无术,以为一切兵戈盗贼不祥之事,皆于政体有妨,足令诏令减色,万不得已而宣示,亦必变其文法,饰以美名,相沿日久,视为当然。”   可以说正是曹、穆这两个看似忠良的佞臣交替掌权,最终导致了朝政败坏。穆彰阿一党得势时期,曾有人作诗讽刺曰:“仕途钻营要精工,京信长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八方无事年岁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隆,大家赞襄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封荣,子荫郎中,流芳身后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   这首诗词虽夸张,但也反应当当时因循守旧、冗员、庸吏充斥的官场。就连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曾国藩也曾论述过穆彰阿党羽下的官场“一时人才,循循规矩准绳之中,无有敢才智自矜、锋芒自逞者。……以畏蕙为慎,以柔靡为恭。……十余年间,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缄默。”   道光帝的画像   而穆彰阿所构陷的正直大臣,也有不少,上文提及了林则徐,不在赘述。所以我们讲一下“台湾之狱”,这可谓道光朝第一大冤案,此案冤在不但受害人姚莹等大臣自认冤枉,而且,冤案的制造者道光帝、穆彰阿甚至天下人都切切知晓为冤案,实与南宋秦桧构陷岳飞的“莫须有”冤案如出一辙。   清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姚莹曾和穆彰阿有隙,加上对待侵略者,穆彰阿主和(鸦片战争后也主持签订了一些列不平等条约),姚莹主战。双方矛盾不可调和。姚莹虽主战,但不清谈,他才能出色,政治上治理地方有效,军事上,与搭档达洪阿(总兵)在台湾同舟共济,五次打败英军。   此表出自《穆彰阿与道光朝政治》一文   这也导致了英国人对他的痛恨,鸦片战争后,璞鼎查在厦门发布告示,声称到台湾的英船为商船,遭风破碎,达洪阿、姚莹等冒功,妄杀英人,并讹恫云“达洪阿等,既因假诈陷害我人多命,自应以命抵命……若非如此办理……诚恐难保无致干戈复起。”   穆彰阿抓住机会,联合怡良等党羽大黑为白,道光帝也顺水推舟,以“著无庸议”这类的语言,来了断此案,治了达洪阿、姚莹等人的罪。这和“莫须有”有“异曲同工(讽刺用法,褒义贬用)”之“妙”啊。除了“排斥异己”,穆彰阿还“同恶相济”,丧师失地的奕山、奕经和文蔚等人,愚昧无知的琦善等人都被他暗中保护。   最终,道光驾崩后,平庸而不中庸的穆彰阿被新皇帝革职,咸丰皇帝评价他,妨贤病国。小忠小信,阴柔以售其奸。伪学伪才,揣摩以逢主意。

  而现在网络上很多人就很崇拜这种人,翻案一些历史上典型的奸臣,说起合理性,但毕竟存在即合理,合理不等于应当。我们看历史问题,还是要在理解次要方面的同时,找到问题的关键方面,像穆彰阿这样的平庸之恶,不易被察觉,有时候比和珅这类有才能的大奸大恶更容易被忽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