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麼看來,穆彰阿是個忠臣,還有氣度,但是歷史是複雜的,穆彰阿善於“逢君之惡”,之前的文章講,道光皇帝其執政中後期,年過半百,精力無法跟得上清朝專制君主乾坤獨斷的要求,曹振鏞逢君之惡,揣摩上意,說那些直諫的言官是給皇帝“添亂”爲功勞,並獻計:“皇上幾暇, 但抽閱數本, 見有點畫謬誤者, 用硃筆抹出。道光七年(1827年),穆彰阿入軍機處學習行走,次年授軍機大臣,清朝承襲明朝,不設立宰相職位,但時人基本認可“軍機大臣兼任大學士是真宰相”的看法。

  之前的文章《“磕頭宰相”曹振鏞:與道光帝完美契合,卻加劇了清朝的全面衰敗》,我介紹過一位在歷史上未見大功,卻得以成爲道光皇帝寵臣,並死後成爲清朝八個得到“文正”諡號之一的曹振鏞。此人清廉、謹慎,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但又奉行“多磕頭,少說話”的辦事原則,迎奉皇帝。管中窺豹,可知清朝的衰敗。這一次講述另一個道光皇帝的寵臣——穆彰阿。此人比起前者,更加奸佞。   如果以後人“磕頭宰相”的評價來概括曹振鏞,那麼,評價這位穆彰阿,就是清朝末年的歷史地理學家汪士鐸在《汪悔翁乙丙日記》的概括最爲準確:“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矇蔽爲務。”   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穆彰阿,他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值清朝鼎盛時期,字子樸,號鶴舫,別號雲漿山人,出身於滿族官僚家庭。這類人往往自御前侍衛入仕途,並不用科舉入仕。但是,穆彰阿卻能於嘉慶十年(1805年)考中進士,說明其過人之處。隨後選庶吉士,先後於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戶部任侍郎。後由於道光帝的信任,平步青雲,拜武英殿大學士。   穆彰阿的影視劇形象   道光七年(1827年),穆彰阿入軍機處學習行走,次年授軍機大臣,清朝承襲明朝,不設立宰相職位,但時人基本認可“軍機大臣兼任大學士是真宰相”的看法。道光十七年(1837年),穆彰阿更是被擢升爲首席軍機大臣。權傾一時,他曾利用主持各種考試的機會,廣結黨羽。《清史稿》記載他“自嘉慶以來,典鄉試三,典會試五。凡複試、殿試、朝考、教習庶吉士散館考差、大考翰詹,無歲不與衡文之役。國史、玉牒、實錄諸館,皆爲總裁。門生故吏遍於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時號曰‘穆黨’”。   當然,穆彰阿還是有愛才之心的,也有識人之能。例如,所謂“穆黨”中有一人,本是殿試三甲四十二名,成績並不優秀,進不了翰林院。按照當時的一般情況,即便出仕,也很難飛黃騰達。但是,此人策論見解獨特,穆彰阿極爲欣賞,朝考之時(科舉殿試一甲三人立即授職,二、三甲進士授職入官前,還要在保和殿再經朝考次),穆彰阿給了他不錯的評價。之後,穆彰阿親自指導此人工作,還向皇帝推薦之。幫助此人後來一步登天,做到了兵部侍郎。此人就是在家丁憂期間,憑藉侍郎職位練兵,鎮壓太平天國的曾國藩。可見穆彰阿的眼光毒辣。   有趣的是,穆彰阿體現出其風度不凡,似乎有容人之雅量。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穆彰阿曾盡力主張罷黜林則徐,戰爭後期主張“議和”。這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任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的王鼎,曾在皇帝面前,痛斥穆彰阿的“禍國殃民”,叱穆彰阿爲禍國的“秦檜、嚴嵩”。穆彰阿很“大度”的不與之爭辯,之後王鼎效法春秋時衛國史魚尸諫,自殺來反對穆彰阿(諷刺的是,王鼎的墓誌銘竟然是穆彰阿寫的)。   曾國藩的畫像   這麼看來,穆彰阿是個忠臣,還有氣度,但是歷史是複雜的,穆彰阿善於“逢君之惡”,之前的文章講,道光皇帝其執政中後期,年過半百,精力無法跟得上清朝專制君主乾坤獨斷的要求,曹振鏞逢君之惡,揣摩上意,說那些直諫的言官是給皇帝“添亂”爲功勞,並獻計:“皇上幾暇, 但抽閱數本, 見有點畫謬誤者, 用硃筆抹出。發出後, 臣下傳觀, 知乙覽所及, 細微不遺, 自不敢怠忽從事矣。”也就是說曹讓皇帝對臣下的奏摺吹毛求疵,抓文章的細枝末節,找出謬誤之處,就藉此機會突出皇帝明察秋毫,讓臣下不敢再提意見。之後朝臣們“皆矜矜小節, 無敢稍縱”。   而穆彰阿有過之而無不及,利用道光皇帝愛給別人挑小毛病的特點(就像今天的一些網友一樣),帶節奏。把別人的奏摺中一些小的錯誤無限的誇大,以達到排除異己結黨營私的目的,同時粉飾太平,也迎合了皇帝。《皇朝經世文續編》記載“慨自穆彰阿等當國,政無鉅細,託於機密,往往悶而不宣,一以鉗言官之口,售其壅蔽之奸。一則不學無術,以爲一切兵戈盜賊不祥之事,皆於政體有妨,足令詔令減色,萬不得已而宣示,亦必變其文法,飾以美名,相沿日久,視爲當然。”   可以說正是曹、穆這兩個看似忠良的佞臣交替掌權,最終導致了朝政敗壞。穆彰阿一黨得勢時期,曾有人作詩諷刺曰:“仕途鑽營要精工,京信長通,炭敬常豐,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八方無事年歲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隆,大家贊襄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封榮,子蔭郎中,流芳身後更無窮,不諡文忠,便諡文恭。”   這首詩詞雖誇張,但也反應當當時因循守舊、冗員、庸吏充斥的官場。就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曾國藩也曾論述過穆彰阿黨羽下的官場“一時人才,循循規矩準繩之中,無有敢才智自矜、鋒芒自逞者。……以畏蕙爲慎,以柔靡爲恭。……十餘年間,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   道光帝的畫像   而穆彰阿所構陷的正直大臣,也有不少,上文提及了林則徐,不在贅述。所以我們講一下“臺灣之獄”,這可謂道光朝第一大冤案,此案冤在不但受害人姚瑩等大臣自認冤枉,而且,冤案的製造者道光帝、穆彰阿甚至天下人都切切知曉爲冤案,實與南宋秦檜構陷岳飛的“莫須有”冤案如出一轍。   清代文學家、歷史學家姚瑩曾和穆彰阿有隙,加上對待侵略者,穆彰阿主和(鴉片戰爭後也主持簽訂了一些列不平等條約),姚瑩主戰。雙方矛盾不可調和。姚瑩雖主戰,但不清談,他才能出色,政治上治理地方有效,軍事上,與搭檔達洪阿(總兵)在臺灣同舟共濟,五次打敗英軍。   此表出自《穆彰阿與道光朝政治》一文   這也導致了英國人對他的痛恨,鴉片戰爭後,璞鼎查在廈門發佈告示,聲稱到臺灣的英船爲商船,遭風破碎,達洪阿、姚瑩等冒功,妄殺英人,並訛恫雲“達洪阿等,既因假詐陷害我人多命,自應以命抵命……若非如此辦理……誠恐難保無致干戈復起。”   穆彰阿抓住機會,聯合怡良等黨羽大黑爲白,道光帝也順水推舟,以“著無庸議”這類的語言,來了斷此案,治了達洪阿、姚瑩等人的罪。這和“莫須有”有“異曲同工(諷刺用法,褒義貶用)”之“妙”啊。除了“排斥異己”,穆彰阿還“同惡相濟”,喪師失地的奕山、奕經和文蔚等人,愚昧無知的琦善等人都被他暗中保護。   最終,道光駕崩後,平庸而不中庸的穆彰阿被新皇帝革職,咸豐皇帝評價他,妨賢病國。小忠小信,陰柔以售其奸。僞學僞才,揣摩以逢主意。

  而現在網絡上很多人就很崇拜這種人,翻案一些歷史上典型的奸臣,說起合理性,但畢竟存在即合理,合理不等於應當。我們看歷史問題,還是要在理解次要方面的同時,找到問題的關鍵方面,像穆彰阿這樣的平庸之惡,不易被察覺,有時候比和珅這類有才能的大奸大惡更容易被忽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