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法·思慧·修行

煩惱的自性本來是空的,當清淨心坐下來時,所有的喜怒哀樂、憂悲苦惱,一切都不存在。 

修行,就是把心量打開。

如果背誦了很多佛經,持誦了很多心咒,上了很多佛學班,心量仍然沒有打開,那一樣入不了佛門。只能算了解佛學知識,種了善根。心量的打開,可以證明一個人修行的進步。

爲什麼沒有打開心量?因爲太關注自己、關心自己!

很多人學佛,很關心自己的解脫問題,希望自己能開發智慧、煩惱斷除,然後拜佛唸佛。其實單獨爲了開發智慧去拜佛,是開發不了智慧的。

我們要先發願!

爲了幫助苦難衆生,讓更多人都能去惡從善、能聽聞佛法、能修行、能聽聞佛號。有這個願力,再去拜佛,一定開發智慧。

要幫助別人總要有智慧,那菩薩自然會給你智慧。這是向菩薩求智慧的祕訣,不是念唸經就能開發智慧,一定要有願力。

心量打開煩惱少

爲什麼會有煩惱?因爲太關注、太愛惜自己!如果懷着悲憫衆生、救度衆生的心,把衆生的苦當成自己的苦時,這時就不會煩惱了。

這個很神奇,把自己的苦太當一回事會很煩惱,因爲心量沒有打開。

心量要打開,就要融入。

剛學佛的人不建議一個人閉關、拜佛,而是要融入大衆、服務大衆。

有些人覺得唸經、持咒功德最大。但把自己奉獻出來利益衆生,才能培養智慧福報,最後開悟。

當發心利益衆生而融入大衆時,業障會慢慢消除,再加上唸經、拜佛、持咒,智慧就能開發,這時的心量自然打開。

心量打開的人,眼光、思維、舉止、言行是不一樣的。高僧大德爲什麼可以氣吞山河,因爲心量打開了。

佛法不離世間,不要去深山裏找。有人學佛後工作、家庭都不要了,覺得上班沒意義,煩惱多,不如學佛,悠遊自在。

這個心態來學佛是不對的。如果連世俗的事業無法圓滿,世俗的福報都缺少,想要有出世俗的成就,成就佛果是很難的。

勤勞做事,是在培養福報

沒有學佛時福報小,人緣不好,學佛後如果不從福報和人緣去改善,哪怕出家了也很苦。不管在家出家,沒有福報都很苦。

出家後第一個培養的還是福報,從最底下做起,負責行堂、掃地、廚房燒火,哪裏有累活去哪。

虛雲老和尚剛出家也是如此,一出家都要幹苦力活,而且幹了三年。開悟後建廟宇,挑水、挑土都是自己動手。

我們在生活上,好好上班、孝養父母、愛護妻子,勤勞地做任何事情,都是在培養福報。

不要認爲上班沒意義,上班是奉獻自己,爲社會做貢獻,養家讓家庭安頓,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

更不要覺得拿起經書來纔算修行,其他時候都沒意義。祖師修行,哪有天天拿着經書呢。

祖師修行也要煮飯、掃地、種菜、接待客人、蓋廟、處理各種事情。每天抽出很少時間,做早晚課或者晚上打坐。

像雲門寺,雲居山上,僧人還要種田、種茶,自己養活自己。所以在家人首先要自己養活自己,好好上班、孝養父母、愛護妻子,這是本分。

只有把心量打開,福報纔會進來。道在紅塵。工作、生活、戀愛、婚姻、親情、教育無不是修行。

修行,遠看是佛,近看是愛。只有真正愛一切衆生,對一切衆生有悲憫、包容,才能真正轉煩惱爲“道”用。

安住於此心

如何轉煩惱爲道用?譬如我們學佛一念之間要懺悔,這麼一念清淨心,就是佛的境界,煩惱已經消失。

如果非要想把這個煩惱降伏,那些方法只會徒增心理的擾亂,並不能安住。這是又進一步的道理。

《金剛經》有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是教我們如何住也就無所住,不需要住。

一個學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幾個月,看他很有功夫,功夫也是慢慢累積來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如何才能安住?無所住即是住。心如明鏡、乾乾淨淨,沒有主觀、沒有成見,物來則應,去留無意。

要如一面明鏡,事情一來要像鏡子一樣。今天喜怒哀樂來,就有喜怒哀樂,一切事情過去了就不留。

事如春夢了無痕

宋朝大詩人蘇東坡學佛境界高。他有個名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事情過去像春天的夢一樣,人到了春天愛睡覺,睡多了會夢多,夢醒了、留不住、無痕跡。

人生本如夢,所有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老年人常回憶,想當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尋煩惱,因爲一切事不能回頭,像春夢一樣了無痕。

人生真正體會到“事如春夢了無痕”的境界,就不用再研究《金剛經》。“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個心無所謂降,不需要降。

煩惱的自性本來是空的,當清淨心坐下來時,所有的喜怒哀樂、憂悲苦惱,一切都不存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量大到虛空,一切既來之,則安之,都能如如不動。

END

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這麼好的公衆號

還不趕緊來關注

長按下方二維碼

關注、訂閱、置頂公衆號

長按下方二維碼

即可下載精品佛學APP

聞法、思慧、修行,盡在聞思修

點擊

閱讀原文,下載聞思修APP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