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于庄,分桥南、桥北,自从2014年开始拆迁,至今已经4年了,可能有老西于庄的住户,已经在新房过了好几个新年,不过,如今这里还是有零星的住户。而2018年12月,可能是这个棚户区的deadline了。

西于庄胡同里的最新拆迁通知。

2014年航拍的西于庄。

趁着初冬小阳春,来看看西沽的邻居,西于庄如今是什么样了。

依旧是从公交站-西于庄站这一侧进入西于庄的桥北区域。

从西沽这一侧可以看到原来的西于庄路口,原本右侧应该可以看到一座2层小楼,俗称“小百货”。

一楼卖各种日用品——洗漱用具、锅碗瓢盆、暖瓶水壶、纸墨笔砚;二楼卖布料纺织品、针头线脑、毛线棉花。当年很少有人买成衣,基本上都是买了布料回家自己或找邻居帮忙裁剪——当时有个词,名为“做活儿”,就是特指自家做衣服穿。买布料是一种常态,但布料也不是想买就能买,计划经济时代,即使攒了点儿富余钱,还得有“布票”才能买布。我至今仍记得当时百货公司那种神奇的售货方式——每个柜台上方距地面大约两米处都有一条通往收款台的粗钢丝——售货员站在柜台后面填好售货单据,顾客把钱交给售货员,售货员将单据与钱一起用一块木头夹板夹住,另一端挂到钢丝绳上,用力一推,夹板便顺着钢丝滑到收款台。收款员按单据收钱,再将找回的零钱和回单一起夹在夹板上,推回柜台。这也就完成了一次交易的全过程。

城防里大街(下图)如今平整成空地了。

这条大街原来非常繁华,有人拿着金属探测仪在地里找宝贝。

旧照一张

疑似城房里大街街口旧照

上世纪70年代,有网友住在位于西于庄中心地带的增产里大院。这是一个工厂的家属宿舍区,大院门口西侧是副食店,东侧是菜店,如今这两处平房仍在,房檐下还有“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水泥字。进了大院,迎面是一个长方形的小广场,广场尽头有一个超级大的公共厕所。每到夏天的夜晚,小广场上都会放映露天电影。因为这件事,住在增产里大院里的孩子让附近西于庄平房区的孩子们羡慕嫉妒。大院里东西两侧依次排开一排排平房,一共十几排。每排平房里面从排头到排尾,都住着十几户人家,一般都是一间房住一户人家,居室对面有一个小厨房。人口多的,老少三代五六口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不算什么新鲜事。屋子里的天花板上吊着一盏日光灯,四周的墙壁经常会因为潮湿而发霉掉渣儿起鼓儿,必须用塑料布挡上。水泥地面也经常反潮。冬天屋子里生火炉取暖,要时刻防备着煤气中毒。平房里没有自来水,只是在大院内前后两个地方设立了公用自来水龙头。因为那时候经常会停水停电,每家都用一个大水缸存水,每天早上水龙头前面都会有很多等着提水的人排着长队。

三江里底商的点心店还在。

如今难得一见的修鞋设备。

西沽派出所原址,管着西于庄、西沽两大片的人,据说郭德纲的父亲也曾是一名民警。

很快就到老红桥了。

如今有了地铁指示牌,旁边的大道就是以前的小辛庄大街。

子牙河北路上的商店,原来这里应该是饭馆,大大的招牌写“饭管”,小时候一直以为是“管饭”。这里原来还有个浴池,大筐、萝卜和洗池子。

毛孩子一名。

从子牙河北路看老红桥。

这个理发很讲究。

老红桥,红桥区名字的来源。老桥和旧桥墩共存了多少年,远处是新西站。

老红桥,限高限重了。

如今桥面木板密实多了,以前木条之间的缝隙能到2、3厘米吧,可能是小孩子的恐惧心理夸大了。

老红桥路面也整修了。

原来在桥上就有很多小贩,也肯定看不到远处的西站。

如今桥南边的河边,绿植很茂盛。

想来春夏时节,这里一定景色不错。

过了老红桥,才是“真正意义”的西于庄,以前繁华的大街不见了。

西于庄是泛指,大致包括西于庄、辛庄、孙家菜园、郭家菜园、西开洼等地,从名称来看这里是村庄、菜地,但实际上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和老城厢天津卫连成了一片。

沿着大红桥下桥,往西北方向插入小辛庄大街,便进入了胡同区。狭窄的街道两侧,房靠着房、门挨着门,偶尔被胡同分隔开来,只一步便又迈到了街上的下一户人家。但胡同里面望过去却弯弯曲曲找不到头。与过去老城厢的方方正正相比,西于庄的街道和胡同建得随心所欲,看上去毫无章法。走进胡同里,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片占地面积并不太大的平房居然住着近万户人家了,虽然不能确数,但是看这个区域的多达10+公厕数量,就大概能知道居民数量和居住条件了。

如今这里被分成几个围墙区域。一个是原来红桥文化馆为中心的,如今成了六号线北竹林站的大区域。

如果说桥北基本平成土地了。桥南就还残余这大量空房,以及还有人居住的老平房。

可以看到以前的招牌。

有些地方已经平整。

毛孩子两名。

这只“警长”胖大不怕人,那只狸花少有动静就跑回藏身之处。

当着陌生人就撒娇亮肚皮。

疑似老旱桥的路口

冬日下的野草

路口的两层楼,可以看出原来是有遮阳窗的。

如今只剩空洞洞的房子。

同义庄大街。

沿着同义庄大街可以走到新红桥。

同义庄大街新红桥一侧路口。

有个仿古建筑。

新红桥和高架桥下。

可以看到屹立30、40年的中铁高楼。

向南可以看到通往河北区的立交桥。

西站高架桥下的共享单车坟场。

还有门牌号码的院子,这是西于庄仅剩的一片老平房了。

紧挨着北竹林站A口

c口被网友说很像厕所

远方的高层和塔吊,近处的地铁站,都代表着新时代。

宝平里的路牌。

西沽、西于庄常见的自建两层楼。

紧挨着铁道是桥南最大的特点,如今这趟京沪线还是很繁忙,经常看到拉着60+节的货车呼啸而过。

旱桥的得名,就来源于穿过铁道的地道——逢雨必淹。不过旱桥附近也是小贩们和小孩最喜欢的地方,包括过了旱桥的站前街。

人去屋空的房子。

不知道什么年代的标语。可能是最近拆迁写的。

一条通往铁路的坊巷。

北竹林三条。

一名毛孩子在吃午饭,瞪了我好几眼。

最后是从桥南看的老红桥。

西于庄地区的一些旧照。

这条纸厂大街上有很多棉纺厂的女工。

航拍西于庄。

小辛街。

副食商店。

可能不久后,西于庄将永远消失,往事将无处追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