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是17世紀以前幾百年的事情,藝術家不是突然爆發出來的,追根溯源,回到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他們開創的那些數學傳統被亞里斯多德的光芒蓋過去了,而亞里士多德本人對數學並不是特別的重視。這些平行線在三維空間裏都是平行的,但是拍成照片以後,已經不再平行,不僅不平行,而且所有的平行線都是從中間的某一點延伸出來的,這是19世紀發明的照像技術告訴我們的,但在500年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時候,畫家就非常具有數學觀點。

出品:新浪科技《科學大家》、墨子沙龍

作者:蔡天新 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

春秋戰國時,河南商丘是宋國都城,也是孔子祖籍。跟儒家分庭抗禮的道家有兩個重要人物老子和莊子,其中莊子也是宋國人。還有一位就和數學相關的墨子,他也是宋國商丘人。名家惠施,也被稱爲惠子,我認爲他們是在中國古代那麼多哲學家裏面,科學水準最高的兩位,“名人名家”就是以惠子命名的。

古希臘也是英才輩出,就像我們春秋戰國一樣,哲學家、科學家很多。古羅馬的國力非常強盛,疆域非常廣泛,甚至英格蘭都被它征服了,但是古羅馬留給我們的文明尚且不如古希臘多。

在我眼裏“天才”應該是傑出的意思。按照歷史學家的觀點,17世紀在歷史上是“路易十四世紀”,路易十四是法蘭西的太陽王,在他當政的時候,法國成爲世界的一流強國。但是在哲學家看來,17世紀是科學人才輩出的一個世紀,英國哲學家懷特海稱這段時間爲“天才的世紀”。這個世紀的科學家不一定有18世紀那麼多,但是重量級的人物特別多,而且其中有一半是橫跨文理兩大領域的。

大致上有九個人物,其中後面五個人物,完全是17世紀的科學家。前面四位中第一位是一半的學術生涯在17世紀,一半的學術生涯在16世紀後。從開普勒、伽利略到笛卡爾,這三個人出生在16世紀,但他們的主要學術生涯全部都在17世紀,所以我想他們也代表了17世紀。

懷特海在著作《科學與近代世界》中說,直到1500年,歐洲人瞭解的科學知識尚且不如在公元前212年去世的阿基米德多,但到了1700年,牛頓完成鉅著《自然科學的哲學原理》,整個世界進入了嶄新的現代。

這200年間歐洲發生了突變。現在我們要說的是後100年,因爲前100年其實並沒有多少競爭,16世紀結束的那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布魯諾在羅馬的鮮花廣場被活活燒死,布魯諾並不是一個大科學家,他是一個科學的宣揚者,他宣揚哥白尼的學說,爲什麼哥白尼平安無事,反而布魯諾獲罪?因爲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以後就回到他的老家波蘭,沒引起多少人的關注,在老家終老。波蘭當時是一個遠離科學中心的國家,所以沒人知道在科學上是他提出了日心說,因此他就相對平安的度過了他的餘生。

意大利文藝復興

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是17世紀以前幾百年的事情,藝術家不是突然爆發出來的,追根溯源,回到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他們開創的那些數學傳統被亞里斯多德的光芒蓋過去了,而亞里士多德本人對數學並不是特別的重視。

畢達哥拉斯最有名的一句話,“萬物皆數”。由此可見,他非常重視數學。亞里士多德依賴於生物學,這個生物學跟現在的生物學還是不一樣,那時候還是處於萌芽狀態的生物學。舉個例子,畢達哥拉斯定理,中國叫勾股定理,實際上它是用一句詩歌來表達的,“斜邊的平方,如果我沒有弄錯,等於其他兩邊的平方之和”。

柏拉圖繼承了畢達哥拉斯的衣鉢,其實三句話來概括,就可以看出來他非常鍾情於數學。第一句話他說“數學是善”;第二句話是放在了柏拉圖學院的門口,“不懂幾何學的人請勿入內”,也就是說你不懂數學的話,就不要到我這唸書了;第三句話非常的粗魯,他說“不懂得數學在探求真理方面的重要性的人,就像豬一般”,意思是你必須要用到數學,否則的話你就像豬一樣。這句話出現在柏拉圖最後一本著作《法律篇》。

亞里士多德最有名的是“三段論”,三段論聽起來好像是有點道理,但是仔細看看可能是強詞奪理的。20世紀的時候哲學家羅素評價他,“筆下盡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教科書”,而柏拉圖卻是“寫下了扣人心絃的教科書”。羅素是比較欣賞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的。

到文藝復興的時候,亞里士多德去世都有差不多一千年了,但是他的哲學、思想一直統治着整個歐洲。藝術家們開始覺得不對勁了,因爲在亞里士多德這種哲學體系下,他們藝術創造都受到一點壓制,因此他們要重新從數字結構裏面去尋找。畢達哥拉斯把數學家比喻爲至高無上的上帝,以此表明他們對數學的信賴。

藝術家是如何重視數學的

佛羅倫薩最顯赫最耀眼的一個建築就是佛羅倫薩大教堂,就是500年前伯魯乃列斯基設計的,現在它也是佛羅倫薩的制高點。比他晚一輩的人裏面有個人叫阿爾貝蒂,這個人本身是個雕刻家,但是對數學非常有研究,他就畫了這麼一幅圖,這個方法最初昭示於伯魯乃列斯基時期,但是阿爾貝蒂把它提高到比較通俗易懂的一步。

上圖右邊是畫家的眼睛,左邊的是一個像三潭映月一樣的罈子。他用了一個技巧,就是用玻璃平板放在中間,放個方格紙隔好,然後自己的畫布上也放個方格紙。因爲玻璃平板放在中央,它就有個輪廓出現,就是罈子的投影,他就依樣畫葫蘆的畫下來,這個方法就是阿爾貝蒂和伯魯乃列斯基創造的一個數學投影的方法。

幾十年後,一個叫丟勒的德國畫家,去旅行到意大利的時候,從阿爾貝蒂那裏學到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叫做perspective principle,透視原理。下圖是丟勒的自畫像。

到現在爲止,他依然是德國最偉大的畫家。他畫的另一幅作品叫《憂鬱》,右邊坐着一個穿着裙子的少女,眼神有點迷惘,左邊他用幾何圖案來表達迷惘的主題,我們特別關注的是右上角,右上角有一個窗子一樣的正方形,它寫着16個阿拉伯數字,每行、每列、對角線四個數字加起來都是34,甚至在角落上這四個數字加起來也是34,在四個角,這四個數字16、13、1、4加起來也是34,甚至9、15,加上那邊的2、8,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2加8是10,9加15是24 ,加起來也是34,完美的四個數字加起來都是34。在數學裏這個叫幻方:Magic Square,是丟勒本人發明的。

所以除了繼承了意大利的傳統以外,他還有自己的數字的發現把它放到繪畫裏面去,增加了這幅畫的神祕感,使得這幅畫的流傳到世界各地,進入了繪畫史,而且它最後一行的中間兩個數字15、14,正好是畫這幅畫的年份。實際上那一年他親愛的母親去世了,他爲了表達他的哀悼之情,就畫了這幅畫。這是歐洲藝術史上的一幅傑作,他用了一個數字的概念、數字的奧祕,實現了這個目標。這也是在當時文藝復興對數字的重新召喚,但是有點小遺憾,比如說中間這四個數字加在一起,它只有30不到34。

在印度的一個偏僻的鄉下,離新德里300多公里的克久拉霍寺廟裏面,牆上有這麼一個東西,翻譯成現代的阿拉伯數字。中間剛纔這個位置,2、13、16、3加起來也是34。這個是歷史上全世界唯一一個十全十美的幻方,是印度人發明的,但它不是繪畫,只是一個幻方。前幾年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這個寺廟所在的地方,選入世界文化遺產,跟這個幻方有很大關係。

上面這張照片是法蘭克福機場兩個航站樓之間的通道,看不出有什麼數學的東西,地磚上有很多平行線,頭上天花板上也有很多平行線,兩側的電梯的扶手也是平行線。這些平行線在三維空間裏都是平行的,但是拍成照片以後,已經不再平行,不僅不平行,而且所有的平行線都是從中間的某一點延伸出來的,這是19世紀發明的照像技術告訴我們的,但在500年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時候,畫家就非常具有數學觀點。那時候根本沒有照相機的概念,但是他們已經從自己的眼睛、從他們的數學知識裏面就發現了這一點。

假如油畫裏有傢俱和天花板,肯定有平行線的,比如下圖是個傢俱,裏面有平行線,這個黃色的線條,它畫在畫上以後,一定要讓所有的黃色線條相交於同一點,這樣就完美了。畫成以後要把黃色的線條,包括焦點也擦掉,所以英文裏叫vanishing point,沒影點加上透視原理,是古典油畫裏面非常重要的技巧,就來源於文藝復興的畫家們,來源於那個時候他們對數學、對柏拉圖、對亞里士多德數學重新喚起的熱情而實現的。

這就是文藝復興時期受益於數學的例子,然後又有後來的達芬奇。達芬奇是個私生子,小時候沒有機會接受好的教育,他做學徒工,做到30多歲的時候,經濟條件改善了,纔有機會自學幾何學,同時加以研究。

到四十七八歲的時候,他就畫出了那幅有名的畫——《最後的晚餐》。又過了20年,已經是垂垂老矣,六十七八歲的時候,他畫出了《蒙娜麗莎》。所以從他的經歷可以看出,30多歲的時候他對幾何學的研究,對他後來成爲一個偉大的畫家是很重要的。文藝復興可以說是藝術非常輝煌的時代。

文藝復興的另外一個意義是打通了文理,爲17世紀的科學的大踏步前進奠定了基礎。達芬奇文理雙全,但他的理科水準,按照李約瑟的話講,還是業餘水平。

伽利略提出的自由落體運動,理論基礎就是因爲他的前輩,那些藝術家們已經把亞里士多德權威形象降低了。本來亞里士多德認爲物體都不動的,那麼伽利略敢於否定,提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因爲當時的藝術氛圍爲主,當時藝術家們已經不是那麼崇拜亞里士多德了。

開普勒,他比伽利略小十幾歲,他本來是個文學碩士,在一箇中學裏教書,但是有一天腦子裏突然被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的“數學和諧”的信念所影響,因爲這兩位前輩說世界萬物都是“數學和諧”的,因此他就想行星軌跡也應該以某種數學的圖案出現。在這個信念之下,他在17世紀的前20年提出“三大行星定律”。

三大行星定律,每個定律都是跟數學方程式有關係。在17世紀第一年,中國正好處在明朝萬曆年間,在那個時候明朝的“四大名著”有三部,還有哲學家,還有就是徐光啓和利瑪竇引進了《幾何原本》,但總體來說中國的那個時候,沒有像文藝復興運動做了那麼好的準備。

17世紀的科學

17世紀的科學,它到底好在哪個地方,天才表現在哪個地方?培根是開創先河的哲學家,他著有《學術的進展》,“知識就是力量”就是他提出來的。塞萬提斯的小說《唐吉可德》,也被認爲是最偉大的長篇小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到目前爲止被認爲是最重要的鉅著。哈維的血液循環理論,到現在也是醫學裏面最重要的一個理論。

再來看看笛卡爾——近代哲學之父,除了數學上的解析幾何等發明以外,他的兩部最重要的哲學著作就在1642年前後發表的。懷德海說說“這個世紀可以說是時間不夠,沒法把天才人物的重大事件擺佈開來”。

除了剛纔幾件事情以外,還有吉爾伯特、化學的玻意耳、惠更斯的光學,都是在17世紀取得進展的。墨子擅長的光學和數學有關係,除了光的波動和鐘錶的擺動以外,還有惠更斯原理在數學上,有一個進入中學課本的叫“數學期望”,也是他定義的。

17世紀的數學家我列舉出了五個:笛卡爾、費爾馬、帕斯卡爾、牛頓、萊布尼茲。其中前面三位是法國人,後面兩個分別是英國人和德國人。

費爾馬,業餘數學家之王,利用業餘時間做數學,最後卻成爲大數學家,他的成就有“費爾馬原理”,但因他不愛發表文章,所以解析幾何的發明權就歸笛卡爾了,微分學歸牛頓和萊布尼茨了。但這些成果實際上他自己在筆記本上也做出來了。下圖最重要也最有名的“費爾馬大定理”,十多年前被英國劍橋大學懷爾斯教授解決了。“費爾馬大定理”有兩個非常著名的推廣,到現在還沒證明。

笛卡爾不僅是一位大數學家,同時還是個大哲學家。我們知道a,b,c是已知數,x,y,z是未知數,這就是笛卡爾建議規定的。這個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包括物理學等其他科學裏面,也都是用這個手段,是笛卡爾建議的。

另外,笛卡爾比哥德巴赫早100年前,就已經把“哥德巴赫猜想”寫在筆記本上,只不過他也不太願意出版,所以後來就叫“哥德巴赫猜想”。他主要的數學靈感,就是發現解析幾何,而發現座標系的靈感卻是在睡懶覺的時候產生的。他睡懶覺時看見天花板上蒼蠅在爬,他想:“把蒼蠅的運動軌跡給描繪出來該多棒”,怎麼描繪呢?他就想了一個方法,建立X軸、y軸,每個點有個橫座標和縱座標,不過這個事蹟是傳說的。

他睡懶覺的地點叫烏爾姆,在德國最南部的兩個州,巴登-福騰堡和巴伐利亞中間。200年以後,烏爾姆小鎮上誕生了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笛卡爾的二元論的想法,也是從烏爾姆發明的座標系來的。笛卡爾之前的哲學家,無論是畢達哥拉斯還是其他人,都認爲萬物是由一樣事情組成的。比如有人認爲萬物是由水組成的,有人認爲萬物由空氣、由泥巴組成的。畢達哥拉斯說萬物都是數,但到了笛卡爾,他認爲座標系有兩個,爲什麼萬物只有一樣事情,便提出了著名的二元論。

帕斯卡爾定義了氣壓單位。17世紀的法國,巴黎已經是世界著名的城市,但是交通卻是個問題。那時交通沒有汽車,只有馬車,而馬車只是貴族纔有,普通老百姓要從城東趕到城西,走路太辛苦了,然後帕斯卡爾建議建立公共馬車,他向巴黎市政府建議,成立一個公共馬車服務公司來操作這件事情。這就是我們今天每一座城市公共汽車服務公司、出租車服務公司的雛形。

萊布尼茨是個數學家,同時也是物理學家和哲學家。1673年,他發明了級數,因此英國聘請他爲皇家學會外籍會員。當時英國跟德國一樣,科學水平都不高,遠遠不如法國。而萊布尼茨在法國發明的微積分,結果法國反而不給他外籍院士的頭銜,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法國處在領先的地位。

17世紀的哲學

藉着文藝復興的力量,科學大步前進。但科學要想持久發展,人文方面必須得跟上去,正好17世紀的這幾位科學家就做了傑出的貢獻。最突出的是笛卡爾、帕斯卡爾、萊布尼茨。

“知識就是力量”,“讀詩使人靈秀”等,這些都是培根說過比較有名的話。他提出了歸納法,徹底打敗了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達爾文發明生物學時,歸納法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達爾文並不是個好學生,上課的時候經常打瞌睡,所以在三一學院的塑像羣裏面,他在牛頓前面打瞌睡,所以大家把他塑造成下圖這樣。

霍布斯在這些科學家中知名度不是特別高,他最有名的著作叫《利維坦》,他最有名的一句話“一切推理皆爲計算”,而這句話導致了萊布尼茨發明了乘法計算器。

霍布斯說:“如果物質的東西和它們的所有部分始終處於靜止或永遠作同一運動,那麼世界萬物就不會有所區別。因此,萬物的各不相同必定是由於有多種多樣的運動”。霍布斯、笛卡爾、帕斯卡爾,他們年輕的時候都從事科學研究,但是到了年長以後,他們把經歷轉移到對哲學、對思想的探索上去,出版了這些代表作,對後輩們繼續從事科學事業,作用非常大。

帕斯卡爾除是哲學家、科學家以外,他還是個信徒。他說: “如果上帝不存在,那麼你相信他也不會失去什麼;而上帝如果存在,你相信他就可以獲得永生”。這句話是我比較欣賞的他關於宗教的一句話。帕斯卡爾跟笛卡爾他們兩人之所以到晚年都能夠持續的創造,更多的依賴於他們的懷疑主義,其中帕斯卡爾是比較溫和的懷疑主義者,而笛卡爾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懷疑主義者,對世界萬物他首先要質疑,然後才能進行探究,最後纔能有所發現。我想這也是我們的科學精神。

斯賓諾莎有一個最有名的著作《倫理學》,是按照歐幾里得的幾何方法演繹產生的。洛克的代表作叫《人類理智論》,他認爲人的所有知識都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他曾經說“知識來源於經驗,而宗教和道德像數學一樣可以予以證明”,他很多著作裏面用了好多抽象的,類似於數學概念的東西來表達。這也是受到文藝復興遺風的影響,很多哲學的表達方式就傾向於用數理的方法來表達。

17世紀末,數學作爲一種可以應用到基本物理問題的工具,已達到了成熟,所以在18世紀,數學給物理學家、應用數學家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17世紀的科學和哲學,可以說非常好地完成了使命。

懷特海曾說:“世界歷史的每一個時代,都有富於頭腦的人在孜孜不倦地致力於建立普遍性的原則。大學的主要責任,包括學術,主要責任就是繼承這種傳統,作爲一種文化遺產而廣泛傳播,使之流芳百世。”這句話值得我們去深刻理會。

如果把文藝復興的藝術跟唐朝詩歌相比,它們各有千秋,都很輝煌。唐朝詩歌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高。李白、杜甫有很多的外國詩人粉絲。

那麼它們的差別在哪裏?唐以後的兩宋,有很多技術上的革新,四大文明中的三個是在宋朝以後完成革新的。文藝復興以後的17世紀的歐洲,則是天才輩出,羣星璀璨的世紀。一個是技術上取得很大的進展,另外一個在理論包括人才方面,包括可持續方面,羣星璀璨,天才輩出,還是有差距的。我認爲原因是唐朝只是詩歌的發展,並沒有注意文理交融。而文藝復興時,科技包括數學跟藝術結合得非常好,對後續發展非常重要的。這個差別對今後的發展是值得參考的。

剛剛過去的諾貝爾獎,大家都在感嘆日本人的成就,我想中國需要一個更好的人文環境,但並不是說讓科學家去做人文,我覺得一個好的人文環境可以讓科學家看問題更爲深遠,可以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能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推薦

《科學大家》欄目精彩文章彙總

《科學大家》專欄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稿請註明姓名、單位、職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