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面对突发性电视新闻,电视媒体一般会启动紧急报道特别机制。奔赴事发现场的出镜记者要肩负起四大任务:直播连线、现场报道、现场采访、现场述评。目标任务决定工作特点,工作特点要求人员素质。本文分别从直播、报道、采访、评论四个维度分析突发性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中出镜记者的工作特点,归纳出合格出镜记者应具备的素养和职业技能。

突发性新闻事件是指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社会性突发事件和自然性突发事件。如2003年的SARS事件、2008年的汶川地震事件,以及最近发生的美英法突袭叙利亚的战争事件。 

一、直播维度:

现场连线——出镜记者突显新闻优势

现场直播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多机位拍摄的实时报道,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使观众的知情欲得到了释放。甚至在某些场景中,还可以满足观众等待奇迹和渴望英雄的愿望。

突发新闻报道往往是在记者毫无心理准备和时间准备的情况下,应急出发至第一现场,其不可预测性决定了出镜记者的种种境遇。出镜记者带领观众亲赴现场,在镜头前实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 

直播不同于录播,对记者的要求更高,不可出错、不能弥补。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外,记者还要具有形象画面意识:记者的发型、妆容、着装;说话的语气、语速、轻重缓急、提顿,都要根据具体的现场画面和气氛做出选择并及时进行调整。 

以突发新闻的战地记者为例,对正在交火的双方进行直播时,因事发紧急、时间紧迫,就要用快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时间、方位,描述战争的过程和环境。驻外记者全天候备战,其工作与生活已不分界限,新闻随时发生,观众甚至可以通过记者是否换过衣服、衣服是否整洁、面部神态等更多细节,看到记者在战场的日常生存现状,从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出镜记者现场直播往往还会穿插与演播室的电话连线、交互述评,对于突发性重大新闻,后台的存在也为前方提供了各种背景资料,且能运用新闻大数据为观众进行实时分析。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日益发达,电视新闻直播开始呈现出全景化、互动化、个人化的特征。报道题材和方式的多元化也使新闻时间上的同步性、空间上的接近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 

例如在美英法突袭叙利亚的直播中,央视记者徐德智利用移动小屏直播第一时间扑捉到的导弹爆炸的镜头,并对实时户外场景进行解读,同时,记者本人的备稿和与后台的协调过程也出现在镜头中,直播的亲历性获得了微博观众超过50万次的点赞。 

出镜记者要发动全身的细胞去感触新闻第一现场,眼耳口鼻舌、触觉、肢体等非语言形态的表达同样重要。正如战地记者格言:“如果没法阻止战争,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出镜记者对于现场的呈现力度和广度,直接决定了新闻价值是否能实现。 

二、报道维度:

视角选择——出镜记者身份的转换

对于新闻报道而言,记者出镜增强了过程的可信度,同时也让采访变得更加深入。对于出镜记者而言,意义在于身份的转换:第一,出镜记者本身的符号权 力。不同于新闻当事人,出镜记者是带着任务和角色进入到事发现场,其代表的是媒体,并按照媒体的意图和安排来执行任务、采取行动。第二,非语言的符号表达。出镜记者出现在镜头前,就等于为自己的信用和所代表的媒体做了备案。此时,其既是社会人也是个体人,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第三,共同的被审视对象。被拍摄内容同在一个镜头中,造成报道对象和出镜记者的“虚拟式统一”,同时给予被采访对象“统一战线式”的心理安慰。因此,出镜记者本身也可归于报道对象的一种,其内容是报道过程及与现场的互动。镜头前的一切都成为观众的审视对象。比如战地记者,其本身就是战场中的一员,正在和其他人一样经历着枪林弹雨,从这点来看已没有身份区别。 

出镜记者在报道的过程中要学会身份转换,选择好出镜时机、出镜空间环境,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紧紧抓住时间线、因果线。根据报道内容和题材的要求,报道思路和报道编排可使用以下手法:第一,以记者视角观察为顺序;第 二,以事实本身发展为时序;第三,以事件因果构成为顺序;第四,以核心人物关系的发展为序。 

出镜记者沿循蛛丝马迹,提升对细节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对现场人物心理波动的感知度,与其说他是一个现场观察员,不如说他是一个事发现场的侦查员和调查员。通过报道,或形成于口述文字,或形成于事件评论,亦或只是把现象展现在荧屏前,让观众去自寻答案。 

三、采访维度:

还原现场

——出镜记者与访谈对象的互动

出镜记者是新闻现场的第一把关人,受众跟随出镜记者的眼睛和脚步去追随现场、目击现场,拉近了新闻现场时空和受众所在时空之间的距离,把受众带入到由出镜记者主导的现场时空中。优秀的出镜记者应做到不传达冗余信息、不放大边缘信息、不刻意误导观众,努力还原现场、再现历史。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具备高超的语言艺术和采访技巧。

在突发性新闻现场,与访谈对象的互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把握主旨。避免跑题、偏题,对于非核心问题不要长时间聚焦。第二,提问宜生活化、口语化。有些场合,还需要记者用双语交流。第三,即兴问答。对采访对象要深入挖掘其身上的潜在新闻点。根据对方情绪和反应随时终止或变换采访思路。第四, 采访前充分准备。采访策略根据题材不同各有侧重,问题提纲是必备,防止遗漏重要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了解采访对象。对于现场重要人物,要熟悉其性格、人生经历,做好前期功课。第五,善用开门见山式提问、穷追不舍式追问、加强语气式反问等提问方式,来激发采访对象的感情和立场表达,增强说服力。第六,对特定场景的特定对象,采访要婉转含蓄、藏而不露,避免锋芒毕露、夹带语气的指责。 

出镜记者应懂得倾听、善于表达,要想观众之所想,问观众之所问,做新闻现场的当事人、目击者、被访者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和第三只眼。出镜记者对于现场的还原程度,直接决定了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四、评论维度:

话题引导

——出镜记者对新闻价值的挖掘

出镜记者现场评论的优势在于:比演播室播报、后期解说更真实;补充镜头遗漏内容,消除画面的模糊性;面对镜头对话,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结合现场情形边说边议,更为形象和直观。一名出色的出镜记者,会通过实时动态信息和个人经验来判断和预测事态的发展,且为下一次的追踪报道预留悬念。 

突发性新闻现场时间紧迫,出镜记者现场评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画龙点睛式点评,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切忌镜头前纯理论式的夸夸其谈;结合现场,对采访内容即时评论,保证报道的连续性。 

新闻事件常牵涉到利益相关方,现场如何去平衡同时保证评论的深度并触及事件本质,这是出镜记者要特别锻炼的能力。 

观众需要被引导,出镜记者带给观众的应是看待新闻的新视角。此时,出镜记者更像是引路人,既要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更要激发观众的求知欲,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系列报道中,要牢牢抓住受众的眼球,深入挖掘话题,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从以上四个维度来看,直播是新闻现场的基石,报道和采访是现场的重心,评论是升华,四者互为补充。出镜记者要力求做到直播现场化、报道过程化、采访生动化、评论理性化。 

来源: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公共管理系博士、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 汪瑜:《出镜记者职业技能的四个维度—以突发性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为例》,《当代电视》

文编:陈梅婷

美编:吴梦婷

责编:郑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