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面對突發性電視新聞,電視媒體一般會啓動緊急報道特別機制。奔赴事發現場的出鏡記者要肩負起四大任務:直播連線、現場報道、現場採訪、現場述評。目標任務決定工作特點,工作特點要求人員素質。本文分別從直播、報道、採訪、評論四個維度分析突發性電視新聞直播報道中出鏡記者的工作特點,歸納出合格出鏡記者應具備的素養和職業技能。

突發性新聞事件是指在不可預知的情況下突然發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包括社會性突發事件和自然性突發事件。如2003年的SARS事件、2008年的汶川地震事件,以及最近發生的美英法突襲敘利亞的戰爭事件。 

一、直播維度:

現場連線——出鏡記者突顯新聞優勢

現場直播的“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多機位拍攝的實時報道,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受衆對於新聞的需求,使觀衆的知情慾得到了釋放。甚至在某些場景中,還可以滿足觀衆等待奇蹟和渴望英雄的願望。

突發新聞報道往往是在記者毫無心理準備和時間準備的情況下,應急出發至第一現場,其不可預測性決定了出鏡記者的種種境遇。出鏡記者帶領觀衆親赴現場,在鏡頭前實現了人際傳播和大衆傳播的融合。 

直播不同於錄播,對記者的要求更高,不可出錯、不能彌補。除了要具備基本的職業素質外,記者還要具有形象畫面意識:記者的髮型、妝容、着裝;說話的語氣、語速、輕重緩急、提頓,都要根據具體的現場畫面和氣氛做出選擇並及時進行調整。 

以突發新聞的戰地記者爲例,對正在交火的雙方進行直播時,因事發緊急、時間緊迫,就要用快速、簡潔、準確的語言表達時間、方位,描述戰爭的過程和環境。駐外記者全天候備戰,其工作與生活已不分界限,新聞隨時發生,觀衆甚至可以通過記者是否換過衣服、衣服是否整潔、面部神態等更多細節,看到記者在戰場的日常生存現狀,從而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出鏡記者現場直播往往還會穿插與演播室的電話連線、交互述評,對於突發性重大新聞,後臺的存在也爲前方提供了各種背景資料,且能運用新聞大數據爲觀衆進行實時分析。 

隨着網絡新媒體的日益發達,電視新聞直播開始呈現出全景化、互動化、個人化的特徵。報道題材和方式的多元化也使新聞時間上的同步性、空間上的接近性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拓展。 

例如在美英法突襲敘利亞的直播中,央視記者徐德智利用移動小屏直播第一時間撲捉到的導彈爆炸的鏡頭,並對實時戶外場景進行解讀,同時,記者本人的備稿和與後臺的協調過程也出現在鏡頭中,直播的親歷性獲得了微博觀衆超過50萬次的點贊。 

出鏡記者要發動全身的細胞去感觸新聞第一現場,眼耳口鼻舌、觸覺、肢體等非語言形態的表達同樣重要。正如戰地記者格言:“如果沒法阻止戰爭,就把戰爭的真相告訴世界。”出鏡記者對於現場的呈現力度和廣度,直接決定了新聞價值是否能實現。 

二、報道維度:

視角選擇——出鏡記者身份的轉換

對於新聞報道而言,記者出鏡增強了過程的可信度,同時也讓採訪變得更加深入。對於出鏡記者而言,意義在於身份的轉換:第一,出鏡記者本身的符號權 力。不同於新聞當事人,出鏡記者是帶着任務和角色進入到事發現場,其代表的是媒體,並按照媒體的意圖和安排來執行任務、採取行動。第二,非語言的符號表達。出鏡記者出現在鏡頭前,就等於爲自己的信用和所代表的媒體做了備案。此時,其既是社會人也是個體人,是社會性和個體性的統一。

第三,共同的被審視對象。被拍攝內容同在一個鏡頭中,造成報道對象和出鏡記者的“虛擬式統一”,同時給予被採訪對象“統一戰線式”的心理安慰。因此,出鏡記者本身也可歸於報道對象的一種,其內容是報道過程及與現場的互動。鏡頭前的一切都成爲觀衆的審視對象。比如戰地記者,其本身就是戰場中的一員,正在和其他人一樣經歷着槍林彈雨,從這點來看已沒有身份區別。 

出鏡記者在報道的過程中要學會身份轉換,選擇好出鏡時機、出鏡空間環境,還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緊緊抓住時間線、因果線。根據報道內容和題材的要求,報道思路和報道編排可使用以下手法:第一,以記者視角觀察爲順序;第 二,以事實本身發展爲時序;第三,以事件因果構成爲順序;第四,以核心人物關係的發展爲序。 

出鏡記者沿循蛛絲馬跡,提升對細節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對現場人物心理波動的感知度,與其說他是一個現場觀察員,不如說他是一個事發現場的偵查員和調查員。通過報道,或形成於口述文字,或形成於事件評論,亦或只是把現象展現在熒屏前,讓觀衆去自尋答案。 

三、採訪維度:

還原現場

——出鏡記者與訪談對象的互動

出鏡記者是新聞現場的第一把關人,受衆跟隨出鏡記者的眼睛和腳步去追隨現場、目擊現場,拉近了新聞現場時空和受衆所在時空之間的距離,把受衆帶入到由出鏡記者主導的現場時空中。優秀的出鏡記者應做到不傳達冗餘信息、不放大邊緣信息、不刻意誤導觀衆,努力還原現場、再現歷史。這就要求出鏡記者具備高超的語言藝術和採訪技巧。

在突發性新聞現場,與訪談對象的互動必須遵循以下原則:第一,把握主旨。避免跑題、偏題,對於非核心問題不要長時間聚焦。第二,提問宜生活化、口語化。有些場合,還需要記者用雙語交流。第三,即興問答。對採訪對象要深入挖掘其身上的潛在新聞點。根據對方情緒和反應隨時終止或變換採訪思路。第四, 採訪前充分準備。採訪策略根據題材不同各有側重,問題提綱是必備,防止遺漏重要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瞭解採訪對象。對於現場重要人物,要熟悉其性格、人生經歷,做好前期功課。第五,善用開門見山式提問、窮追不捨式追問、加強語氣式反問等提問方式,來激發採訪對象的感情和立場表達,增強說服力。第六,對特定場景的特定對象,採訪要婉轉含蓄、藏而不露,避免鋒芒畢露、夾帶語氣的指責。 

出鏡記者應懂得傾聽、善於表達,要想觀衆之所想,問觀衆之所問,做新聞現場的當事人、目擊者、被訪者與觀衆之間的橋樑和第三隻眼。出鏡記者對於現場的還原程度,直接決定了新聞價值的實現程度。 

四、評論維度:

話題引導

——出鏡記者對新聞價值的挖掘

出鏡記者現場評論的優勢在於:比演播室播報、後期解說更真實;補充鏡頭遺漏內容,消除畫面的模糊性;面對鏡頭對話,拉近與觀衆的距離;結合現場情形邊說邊議,更爲形象和直觀。一名出色的出鏡記者,會通過實時動態信息和個人經驗來判斷和預測事態的發展,且爲下一次的追蹤報道預留懸念。 

突發性新聞現場時間緊迫,出鏡記者現場評論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要畫龍點睛式點評,留給觀衆更多的思考;切忌鏡頭前純理論式的誇誇其談;結合現場,對採訪內容即時評論,保證報道的連續性。 

新聞事件常牽涉到利益相關方,現場如何去平衡同時保證評論的深度並觸及事件本質,這是出鏡記者要特別鍛鍊的能力。 

觀衆需要被引導,出鏡記者帶給觀衆的應是看待新聞的新視角。此時,出鏡記者更像是引路人,既要滿足觀衆的好奇心,更要激發觀衆的求知慾,尤其是在突發事件的系列報道中,要牢牢抓住受衆的眼球,深入挖掘話題,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

從以上四個維度來看,直播是新聞現場的基石,報道和採訪是現場的重心,評論是昇華,四者互爲補充。出鏡記者要力求做到直播現場化、報道過程化、採訪生動化、評論理性化。 

來源:中國科學與技術大學公共管理系博士、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師 汪瑜:《出鏡記者職業技能的四個維度—以突發性電視新聞直播報道爲例》,《當代電視》

文編:陳梅婷

美編:吳夢婷

責編:鄭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