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臨夏,地域遼闊、山川壯美、民族風情濃郁,有着極其豐富而獨特的藝術資源,長期以來,多彩的自然風景和民族風情滋養着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藝術家們,他們用充滿激情的畫筆,描繪着這片神奇的土地和對美好未來的夢想,創作出了一大批展現秀美河山繪畫民族風情,反映時代精神的優秀藝術作品。

爲此,臨夏州美術家協會推出《臨夏美術家風采》主題欄目,旨在全方位的推出我州有代表性的藝術名家、優秀青年文藝工作者以及他們所創作的優秀藝術作品,搭建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讓大家共同關心關愛我州美術事業的發展,努力爲創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臨夏州美術家協會成於1985年,首任主席爲著名畫家孔德良先生,之後由著名畫家陳龍先生,馮丕烈先生分別擔任主席,現任主席爲王利衛,臨夏美協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一代又代人的努力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壯大,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爲全州美術事業的繁榮與發展發揮着積極作用,會員中既有在州內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也有活躍在畫壇的中堅力量,更不乏許多專業院校畢業的青年才俊,協會現有州級會員266人,其中國家級3人,省級78人。省美協理事1人,省級美展評委3人,獲甘肅省德藝雙馨稱號1人,獲臨夏州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5人。

臨夏州美術家協會於2016年3月換屆之後,在新班子的帶領下,繼續保持與發揚美協優良傳統,開拓進取,大膽工作。近兩年來舉辦了慶祝自治州成立60週年"花兒爲什麼這麼美"全州美術作品展,並出版同名畫冊;舉辦了"山水臨夏"第九屆全州寫生展及出版同名畫冊;舉辦"三地情緣"臨夏定西白銀三地書畫展;舉辦“墨香臨夏"臨夏首屆國畫展;召開臨夏州衝刺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動員會,並請州內專家作輔導報告等一系列活動。協會先後組織會員分在州內縣市進行寫生採風活動十餘次,先後到兄弟地區進行藝術交流、參觀展覽多次,有六名會員先後舉辦個人展覽,十多名會員出版個人畫集,參加國家級、省級展覽50餘人次,其中獲省級美展一等獎3人次,甘肅省敦煌文藝獎1人次。

當前我們正處在重要歷史時期,新的時代需要新的藝術,願我州美術家立足西部放眼未來,勤于思考努力耕耘,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以回饋這個偉大的時代!

(撰文:王利衛 臨夏州美術家協會主席 )

【 臨夏美術家風采 】系列人物:

石廣雲,1956年生於臨夏市,祖籍河南南陽,1980年畢業於張掖師專美術系(現河西學院),臨夏州美術館(臨夏畫院)副研究館員,臨夏州第四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中國郵冊郵品設計藝術顧問,民盟甘肅省書畫院顧問、中國國家書畫院副院長、甘肅省書畫研究院畫師、甘肅省河州紫斑牡丹書畫院院長、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美協會員、原臨夏州美協副主席、民盟甘肅省藝委會副主任、原民盟臨夏市委副主委、臨夏州第十屆政協委員、臨夏市第十、十一、十二屆政協委員。

自幼學畫,擅長花鳥、山水、人物,尤擅牡丹,在繼承先人傳統畫法的同時,敢於摒棄一些繪畫中不必要的程式化部分,創造性地運用寫工結合,力求變化,用筆瀟灑,表現力強,在強烈的視覺衝擊中蘊藏着時代的寓意。而且,還大膽的將現代的審美和中西造型元素融入其中,使其筆下的牡丹畫既有西畫之富彩,又有中國畫之神韻,獨具一格,神態各異,惟妙惟肖,似動非動,似靜非靜,悠然自得,讓人不忍離去。長期從事美術教育,美術編輯,美術創作與研究,成果豐碩。多件美術作品參加全國、全省、金磚五國美術作品展並獲獎。多次在廈門、世界瓷都—德化辦畫展進行書畫交流。出版有水墨丹青《石廣雲國畫作品集》。2015年特邀爲最受歡迎的人民書畫家獻禮全國兩會,牡丹作品20副,被香港天德文化產權交易所收藏。

師 法 自 然

——人文環境與牡丹入畫 石廣雲

人民羣衆所喜愛的就是藝術作品應承載的內容和形式。

牡丹入畫。自古以來,牡丹以國色神韻的高貴品質隱喻情操品格高尚之士,把最具人文精神的士子氣質附麗於牡丹,使牡丹佇立於歷代詩歌畫卷中,搖曳着恣肆盎然的生命情態。"牡丹隨處有,勝絕是河州"。詩中描述臨夏人民對牡丹的獨特情感和愛花賞花的民風更是牡丹入畫的重要原因。

臨夏人民對牡丹是情有獨鍾,西北獨有的"紫斑牡丹"更是臨夏人民的驕傲!每年五月花開時節,牡丹園、公園、校園、機關乃至廠礦、寺廟,還有數不清的城鎮居民和農家庭院中,牡丹五彩繽紛,競相綻放,確有"花開時節傾城歡"之盛。如果在自己的庭院內種植一倆樹牡丹,就被視爲"鎮宅之寶"。牡丹給臨夏人民的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培養培養人民高雅的審美情趣。

不管人們多麼悉心呵護,然而那豔美的花朵終究要在季節的流逝中凋落,給人深深的遺憾。牡丹入畫,掛在牆上,不僅可以彌補花期的短暫,時時欣賞,更能使人們得到藝術的感染和薰陶。正是這良好的人文環境,選擇牡丹作爲繪畫的主要題材,成了我對藝術追求最重要的目標。在衆多的表現形式中,我感覺利用彩墨寫意最能表現出牡丹那種祥和富貴、富麗堂皇的氣質來。

我認爲周邊環境對一個人的事業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輕視甚至否認這種作用,都會使事業發展受到傷害或阻礙,更多導致失敗。所以,作爲一個平凡的畫家,適應人文環境是非常好的。創作實踐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

爲了畫好牡丹,必須先了解牡丹。我觀察牡丹的生長規律,早、中、晚以及風雲變化中牡丹綻放的各種形態。我運用寫生和攝影對牡丹形態進行長期收集,並大量閱讀古人和當代的牡丹作品,分析體會藝術內涵和繪畫風格,做到胸中有花。繼承傳統筆墨和藝術技巧的錘鍊是畫好牡丹作品的前提條件,重視理論的學習與研究,注重作品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內涵,最終達到主題與形式的和諧統一。

自然界中牡丹品種繁多,不能把生活中的牡丹照搬到畫面中,要經過思想的感悟、藝術的提煉才能進入作品創作。我在大量的創作實踐中,運用版畫作品的黑白灰基調,將此意念運用到中國彩墨畫中,並運用油畫的某些觀念和色彩來處理畫面,產生出強烈的厚重感,給人栩栩如生的美感。

藝術的追求任重道遠,師法自然,順應人文環境永遠是我藝術道路上的座右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