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國內主產區流通市場小麥價格重心上移,加之有效供給數量下降,國家臨儲小麥成交量持續攀升,但糧源多以底價成交;政策性糧源拍賣底價、市場糧源庫存成本高企,加之終端需求疲軟,擠壓麪粉企業生存空間。預計後期成本與需求之間的博弈仍將持續,政策將主導國內麥價走勢。

臨儲小麥成交持續攀升

國內主產區流通市場小麥價格重心上移,而且有效供給數量下降,部分區域國家臨儲小麥性價比優勢顯現,提振市場主體參與拍賣的積極性,但糧源多以底價成交,魯冀等地溢價成交相對較爲明顯。

11月14日,國家臨儲小麥市場投放222.5634萬噸,實際成交37.8609萬噸,周度成交量創下自2018年5月上旬以來的新高,同比增加22.1568萬噸;周度成交均價2409元/噸,同比下跌92元/噸。

國家臨儲小麥自9月26日投放市場以來,受投放糧源質量、拍賣底價及區域分佈等因素影響,各年份小麥成交情況分化較爲明顯。據統計,2018年9月26日以來,2014年產小麥累計投放量714.3627萬噸,實際成交量31.1843萬噸,平均成交率4.37%;2015年產小麥累計投放量320.319萬噸,實際成交量35.3526萬噸,平均成交率11.04%;2016年產小麥累計投放量377.7298萬噸,實際成交量71.1852萬噸,平均成交率18.85%;2017年產小麥累計投放量86.6951萬噸,實際成交量5.7275萬噸,平均成交率6.61%。

截至11月中旬,國家臨儲小麥剩餘庫存數量7469萬噸,同比下降597萬噸。其中,2013年產小麥庫存剩餘8萬噸,2014年產小麥1025萬噸,2015年產小麥1272萬噸,2016年產小麥2556萬噸,2017年產小麥2372萬噸,2018年產小麥235萬噸。

質優小麥市場需求旺盛

近期,國內麥價走勢雖整體保持堅挺,但隨着麥價與國家臨儲小麥採購成本接軌,甚至處於之上高位運行,麥價上行阻力明顯加大。部分糧庫等持糧主體陸續加大庫存小麥市場銷售力度,部分麪粉企業因到貨量增加而小幅下調小麥價格。

流通市場小麥質量參差不齊,導致麥價延續寬幅運行態勢,質優小麥與質差小麥之間的價差保持高位,且市場購銷分化較爲明顯。由於國內麥價波動幅度較窄,小麥市場貿易空間不大,制約市場購銷活躍度,魯冀麥價引領國內麥價走勢。

據市場監測,截至11月中旬,江蘇贛榆小麥進廠價2450元/噸,安徽潁東2440~2460元/噸,河南安陽2570元/噸,河北大名2580元/噸,山東單縣2590元/噸。

11月13日,廣東省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羅定直屬庫採購2018年紅麥,底價2690元/噸(散裝、倉庫堆好價),均未成交。11月15日,南方小麥交易市場競價銷售2018年江蘇產紅小麥,起拍價2400~2450元/噸(價格類型:車船板價),最高成交價2505元/噸。

麪粉市場購銷較爲平穩

2018年食品安全、環保壓力、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進一步加快國內小麥加工業整合力度,麪粉加工企業品牌意識提高,生存壓力加大自身轉型升級力度,從以往的重視產量及“價格戰”轉變爲重視品質及“品牌戰”,麪粉企業加工產品下游市場細分度不斷提升。

近期國內下游消費市場持續平穩,麪粉市場走貨並未有明顯改觀,但在麪粉企業糧源加工成本高企的情況下,粉企通過降低開機率或上調麪粉出廠價格來保證利潤,市場競爭激烈制約提價空間;麩皮市場行情則呈現弱勢運行態勢,主產區大部分價格迴歸至1400元/噸以內。

庫存小麥銷售莫失良機

2019年產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比2018年下調3元,下調幅度基本符合市場預期,對國內麥價未來走勢影響有限,但對遠期走勢壓力將明顯加大,或將對近期升溫的麥價走勢降溫。在國內政策持續推進“去庫存”以及“降成本”的背景下,麥價不具備持續上漲的政策及供需基礎。

預計後期國內麥價整體仍將圍繞國家臨儲小麥採購成本波動,但部分區域及質量較好的小麥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建議市場主體理性看待當前國內麥價走勢,切勿盲目持糧看漲,擇機銷售庫存小麥。

來   源丨糧油市場報

總值班丨劉新寰  統籌丨劉超  編輯丨從申

中國糧食行業惟一公開發行的報紙

讓您深入瞭解中國糧食經濟

新媒體業務合作電話:0371-68103765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