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作爲一種有效規避風險的工具,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面對市場上紛繁複雜的保險產品,消費者在買對保險的同時,更要樹立正確的保險購買觀念,除了要知道保險能夠提供哪些保障,還應明白保險在什麼情況下不能賠付,最大程度保全自己的利益。

關鍵點一:保險責任

保險責任應當是越全越好,常見醫療保險包含的一般責任包括:意外醫療費用;住院前後門急診費用(含門診手術費);住院費中所含牀位費、救護車費用、住院津貼;特殊門診費等。

瞭解一款保險產品所覆蓋的責任,僅需要理順保單保險責任下的條款名目即可。但要注意,在保險責任中,對專用名詞會在註釋部分特別說明。比如某百萬醫療保險中,對於住院醫療費用中“住院”做出如下排外解釋:“住院是指被保險人因意外傷害或疾病而入住醫院之正式病房接受全日24小時監護治療的過程,並正式辦理入出院手續。但不包括下列情況:被保險人在醫院(門)急診觀察室、家庭病牀(房)入住;被保險人在特需病房、外賓病房或其他不屬於社會醫療保險範疇的高等級病房入住;被保險人入住康復科、康復病牀或接受康復治療。”

也就是說,如果購買保險只覆蓋一般病房費用,那麼在特需病房的費用並不能通過保險公司報銷,因此要注意住院和治療的合理性。除此之外,關於醫院的定義、初次確診的定義、救護車使用定義等,合同中有類似的註釋標誌,都應該翻看其具體釋義或定義,不能想當然地去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醫療保險發展,保險責任也包含一些拓展責任,作爲產品的賣點和競爭力,如常見的質子重離子治療(一種新式癌症治療)、特定疾病的國際和特需部等的治療費用。在購買醫療險時,需要額外勾選拓展責任才能獲得相應保障。

關鍵點二:免賠額及保額

免賠額是指在保險賠付之前,被保險人治療發生的可保費用當中需要自我承擔的額度。簡單說,就是保險公司在除基本保險金之外,所超過的額度部分才由保險公司賠付。除此之外,商業醫療保險還會約定具體項目的免賠額,比如有重疾免賠額或住院醫療費免賠額等。一般而言,免賠額越小越好。

還應注意的是,醫療險保額並不是越高越好。醫療保險的報銷方式是憑費用發票實報實銷,多屬於費用補償性的保險,需要結合自身實際花費選擇合理的保額區間。曾經出現的“千萬醫療”等,並不代表過高的保額都能報銷,而合理的商業醫療險保額通常在100萬元至200萬元之間。

關鍵點三:增值服務

綠色就醫通道(以下簡稱“就醫綠通”)屬於常見的增值服務,很多醫療險和重疾險都有提供。就醫綠通涵蓋整個就醫服務,包括問診、門診、住院安排、手術安排等一系列流程。許多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有合作,在生病就診時提供更方便的治療手段,比如預約權威專家、安排病房手術等。不同產品的就醫綠通提供的服務項目、觸發條件也存在差異。

醫療墊付和醫療直付是常見的增值服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醫療墊付是保險公司在醫院提前支付,出院後還需要走理賠流程;而醫療直付,屬於保險理賠前置,醫院代替病人與保險公司交涉,醫院方面完成理賠手續。超出保險範圍的費用,保險公司會與病人交涉,補交費用。此外,消費者還需仔細區分“全部疾病醫療”和“個別重大疾病”的醫療墊付或直付服務。

關鍵點四:保證續保

商業醫療保險一般保障期爲一年,屬於短期型產品,需要逐年交費續保。如果不能保證續保,可能會出現年輕時用不上、年老時不能買的情況,所以醫療險的保證續保很有必要。

但需要注意的是,“保證續保”有明確規定:“對於帶有保證續保條款的醫療險,保險公司在約定的最高續保年齡前不能終止合同,必須續保。”所以嚴格講,只要條款中沒有“保證續保”這四個關鍵字,就不屬於保證續保。但目前國內“保證續保”的醫療險數量還比較少,購買前需要仔細甄別。

從上述梳理的醫療保險條款中的“門道”可以看出,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消費者購買保險時,主要是聽保險銷售人員的一面之詞,只想知道“能保障什麼”“受益什麼”,而非仔細研究條款,對理賠時可能面臨的“拒賠”並無太多探究。因此,消費者在購買前還需對保險產品中最基本的等待期、免賠額、賠付比例等仔細看清,做到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

近期本網熱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