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矸石之擾,恰是陽泉人之痛。

當沉睡的煤炭陸續開採,摻雜着近20%的煤矸石也隨之而來。陽泉這座典型工礦城市的“黑金”照亮了萬家燈火的同時,自己卻傷痕累累。地表水下沉、生態破壞等一系列環保欠賬,嚴重影響着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特別是煤矸石治理,一直是當地政府的老大難。

在極其嚴峻的環保壓力下,一堆堆煤矸石更像是一處處難以治癒的舊傷,隱隱作痛。頑疾還得下猛藥。在獲得地方立法權後,《陽泉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呼之欲出,彰顯地方特色的條款就是將煤矸石治理制度入法。用法律手段保衛藍天。

煤矸石:山西“小老大”的煩惱

在“三晉人大代表採風行”陽泉活動啓動儀式上,陽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旭明用山西“小老大”,不乏幽默地介紹陽泉的基本情況。“小”則是面積小,人口少;“老”則是中共創建第一城;而“大”則是煤炭貢獻大。作爲全國最大的無煙煤基地,陽泉貢獻煤炭的歷史已百年之久。

山西五大煤炭集團之一,陽煤集團就坐落在這座小城。最早的煤礦於1906年開始開採,後陸續建設煤礦。該地區一直都在進行高強度的煤炭開採,爲我國的經濟發展默默地做着貢獻。據陽煤集團三礦總經理劉興和介紹,經過50年採掘,僅三礦的煤炭開採量高達2.4億噸。

相應,隨煤炭一起出世的煤矸石也越積越多,因無利用價值,只能堆放在陽泉東西的兩山之上。據不完全統計,陽泉境內的煤矸石至少在3億噸以上,佔地面積1.6萬畝,大大小小矸石山高達149座,位於兩山之間的陽泉城無情地被矸石山“圍城”。

煤矸石“圍城”猶如重兵壓境,破壞力極強,除佔用土地外,空氣、土壤、地下水、植被生態都會受到惡劣影響。煤矸石中夾雜硫磷成分,夏季常溫下便會自燃。嗆鼻難聞的硫磺氣體瀰漫在山下的陽泉城區,難以消散。由於矸石山處於上風向位置,即使有風也無濟於事。這嚴重影響市區空氣質量,長期困擾着生活在這裏的人們。

直到現在,該地區煤礦新產生的煤矸石,每年以1700萬噸的速度遞增。而現有的煤矸石再利用生產企業,年消化率不到30%。矸石山治理的難度不斷加大,城市僅有的生活空間和環境容量被侵蝕和擠壓。

歷史賬:一處處難愈的舊傷

從上個世紀末,陽泉各級政府及煤炭企業向煤矸石宣戰的動作,從未停息。可惜,“圍城”現狀終難改變 。

矸石山“圍城”屬於歷史環保欠賬,主要是因長期粗放式和高強度的煤炭開採而造成。起初,全社會的環保意識淡薄,一味地追求經濟發展,卻忽略了環境破壞的嚴重性。煤炭資源大省山西,被煤矸石困擾的不僅是陽泉地區,各地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

隨着人們的環保法律意識不斷增強,國家關於環境保護政策不斷出臺,煤矸石治理一步步上升到政治層面。雖然政府部門一直號召‘誰污染、誰治理’的基本思路,其實效果不太明顯,尤其是煤炭基地,無法擺脫這一大污染源。據資料顯示,影響陽泉空氣質量的顆粒物成份中,煤矸石是最大的污染源。

“矸石山治理在摸索中前行,一是引進新技術,發展新型產業,讓煤矸石再利用。二是用相對科學的方式進行分層碾壓,黃土覆蓋,最終整體綠化,恢復生態。”陽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永忠說。

近年來,陽泉市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充分讓煤矸石等廢物資源循環利用,全市建成3家矸石電廠和5家較大的矸石磚廠,但這些企業對煤矸石的年利用不到300萬噸,僅佔到該市年新增煤矸石的近1/6。

而大部分企業只能採取“邊污染邊治理”的路子,從2006年開始,上級政府給予陽泉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試點的政策支持,利用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科學規劃,整體推進,全面掀起了煤矸石山綜合治理攻堅戰。在此階段,該市累計投資金近3億元完成了26座、4300畝退役矸山治理任務。

昔日的“火焰山”披上綠裝,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但從2013年8月起,省政府暫停提取煤炭企業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和煤礦轉產發展資金,資金鍊斷裂,矸石山治理進度整體放緩。

頑疾無法根治,“圍城”之痛,痛徹心扉。新舊矸石山在陽泉的高海拔處交替成堆,煙霧橫空,整個城市顯得“黯然失色”。

地方法:一劑專治雜症的良藥

十八大以來,國家層面提出生態文明發展新理念,“青山綠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植入人心。大氣污染治理上升到國家政治高度。醞釀成熟、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於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環保指標考覈成爲各級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資源型地區的地方政府,環保壓力更大。今年5月份,陽泉市政府因環保不達標,被生態環境部約談。

其實,近年來,陽泉市委市政府開展了一系列的環保整治工作,效果也很明顯。特別是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強採煤沉陷區治理和固廢堆積治理問題的戰略機遇,年初確定了20個礦山生態恢復治理示範工程,也是市政府確定的10件民生實事之一。

11月8日,在陽煤集團三礦的矸石山治理現場,記者看到,大面積裸露的煤矸石已被黃土覆蓋,治理後的坡梯型山體將植樹造林,恢復生態。“矸石山治理項目年底確保完工。將來這裏要打造成生態遊園,成爲當地老百姓的休閒場所。”劉興和向記者透露。

2016年5月,陽泉市人大獲得地方立法權。首部出臺實施的《陽泉市城市綠化條例》,就是針對環保方面,爲全市實現“五城聯創”保駕護航。

“地方立法要突出特色,要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張永忠強調,用法律條款引導與促進環境改善,纔是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礎。

爲此,在陽泉市人大“三點三同”和“14710三聯繫制度”的引領下,多次組織專題調研矸石山治理情況,組織法律界專家進行討論論證,爲地方立法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即將出臺的《陽泉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中,第三章第一節第十八條的內容引人注目。“煤炭企業應當按照環保標準綜合利用和處置煤矸石,優先和積極推廣煤矸石井下充填開採技術,有效控制地面沉陷、損毀耕地,減少煤矸石排放量。煤礦、洗煤等企業應當全部利用或者安全處置當年產生的煤矸石,對長年堆存的煤矸石採取安全環保措施,進行無害化處置,並按照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規範等要求進行煤矸石堆場的生態保護與修復,防治煤矸石自燃對大氣及周邊環境的污染。”

“鼓勵單位和個人利用煤矸石進行井下充填、發電、生產建築材料、回收礦產品、製取化工產品、築路、土地復墾等活動,實行就近利用、分類利用、大宗利用、高附加值利用,加強全過程管理,提高煤矸石利用量和利用率。煤矸石綜合利用應當符合國家環境保護相關規定,達標排放。”

“該條款正是突出地方立法特色,通過反覆推敲而制定的,既抓住了污染防治的“牛鼻子”,又爲破解矸山圍城之困提供了法律武器。”陽泉市人大常委會城環委主任王玉明告訴記者。

日前,該條例已經陽泉市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正在報請省人大常委會批准。(本報記者 燕中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