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时间上,孙吴开国比曹魏早14年、比蜀汉早20年,曹操直到公元213年封魏公才算是魏国始建,刘备于公元219年夺得汉中才算奠定蜀汉版图、完成开国动作。所以长江之北仍是四分五裂,曹操正忙着与大把的对手肉搏,刘备的事业更是远远没有开张,三国中只有孙吴完成了独霸一方的开国动作,得以早早地开张大吉。

01 孙吴开国的“早”

孙吴在江东基业的真正开启者当属孙策,其父孙坚虽然是吴郡富春人,但他一生的心力主要用在了掺和中原事务,并因此丧命于公元192年。随后其子孙策统领余众,但孙策并未承继父亲的志业,而是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将开创基业的方向调回到江东故土。

公元199年,孙策相继攻占豫章、庐陵、庐江等江南诸郡,江东之地自此尽归孙氏治下,也就是说孙吴在此时已经实质上完成了在江东开国的动作。而反观此时的曹操和刘备,他们的建国事业都还处在八字没有一撇的状态。

孙策剧照

当时的曹操,刚从李傕、郭汜手中抢回汉献帝没多久,还处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初期。在他四周的徐州是吕布的,江淮是袁术的,荆州是刘表的,凉州是马腾、韩遂的,他与河北大块头袁绍的官渡之战还没有开打,至于“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极致待遇,则要等十几年后才能享受到。

而刘备的境况就更差了,他当时刚刚在徐州经历一次彻底的失败,连老婆孩子都弄丢了,正寄居许都生活在被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淫威之下,前途看上去相当艰难和渺茫,时来运转的“隆中对”的发生还要等到近十年之后。

所以长江之北仍是四分五裂,曹操正忙着与大把的对手肉搏,刘备的事业更是远远没有开张,三国中只有孙吴完成了独霸一方的开国动作,得以早早地开张大吉。在时间上,孙吴开国比曹魏早14年、比蜀汉早20年,曹操直到公元213年封魏公才算是魏国始建,刘备于公元219年夺得汉中才算奠定蜀汉版图、完成开国动作。

孙氏能在江东迅速开国,表面上看是占了地利之便,本质上则是没有掺和正统之争,走了竞争最小的捷径。在皇权时代,有心称王称帝者最想要获取的政治资源当属正统名号,法统上的名正言顺意味着民心的归附和人气的集聚。所以,曹操宁肯忍受无休止的阴谋暗杀,也要赖在汉献帝身边,吸引他的就是“正统”两个字。刘备四处张扬大汉皇叔的名号,所求也是这两个字。

东汉末年割据势力地图

实际上孙氏也并非没有争过,孙家第一人孙坚掺和中原事务,即便不能说是直接为自己争,也肯定是在帮别人争正统。但是争正统的竞争太过激烈,董卓、袁绍、曹操、袁术等家世实力俱属顶级的人物都在争,所以正统所在的中原地区迟迟得不到统一,曹魏要一个一个干掉竞争对手,开国自然晚了许多。

而刘备开国的情况还要更艰辛了,他一开始也是要在中原争正统,但最后胜出的是曹操,那么刘备就只能挪窝换地方,重起炉灶另开张。所以等他遇到诸葛亮,跑到蜀地去开国时,比曹魏还晚了好多年。02 孙吴立国的“稳”

继孙策之后统管江东的孙权,有着比他父兄更为务实和稳重的心态,孙吴的江东政权可谓是蒸蒸日上。但孙氏兄弟所开创的东吴,并不唯独在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奇观,与此后数百年间的坐拥江南者相比都更胜在一个“稳”字。

孙吴的“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立国时间比同时期的曹魏、蜀汉更长,曹魏立国52年,蜀汉仅有42年,唯独孙吴超过了80年。公元280年末帝孙皓投降西晋的时候,蜀汉早在公元263年被曹魏所灭,曹魏则在公元265年被司马炎篡夺,魏蜀的灭亡比吴提前了十多年。

孙吴“稳”的另一方面体现在纵向对比上,孙吴割据江南所享受到的近百年安宁,在其后700年间的多个南方政权中皆未重现。比如,继其后坐拥江南103年的东晋,先后有王敦作乱、恒温擅权、孙卢之乱、桓玄之乱和刘裕篡国,都城建康数次成为战场。

紧随东晋之后的南朝在短短169年间,挤进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每个朝代平均只能分到40余年,内部的争斗相当剧烈,宗室内讧、军将反叛也都多次把国都建业变成战场。而五代时期的南方则直接成为一盘散沙,林立着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等九国,局面之混乱不必多说。

唯独孙氏坐统江南一直保持对内部的有力掌控,个中原因一方面是吴国军将表现出色,打赢了一系列关键的战役。联合刘备打赢了对曹操的赤壁之战,打赢了荆州争夺战,打赢了对刘备的夷陵之战,打赢了与曹魏争夺江淮的石亭之战,这一系列的胜仗大大缓解了东吴的外部压力,所以其内部政治氛围不至于因外部压力而出现撕裂。

赤壁之战剧照

而说到东吴的内部政治氛围,其内部江东集团和江北集团两大势力利益的平衡,则是孙吴立国稳的又一个原因。东吴的江东世族作为本土集团,主要的政治诉求是保障他们在太湖流域的既有利益不受侵害,那么就适合用这个集团掌管内政。而自北方南下的江北集团在客乡江东没有根基,他们为了立足有着开疆拓土的内在动力,所以在夺荆州、争岭南等事件中,江北集团是主力。

这就使得孙吴内部的两大政治势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相安无事。而相比之下,曹魏内部汝颍集团和谯沛集团的争斗,最后让司马懿成为最大的获利者。蜀汉内部的争斗虽并未掀起大的风浪,但其国内也有一直有着路线和派系之争,魏延与杨仪之争就是其中的代表。

除此之外,经济因素也对孙吴的“稳”有极大助力。孙吴时期的江南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农业屯垦和手工业都呈现出显著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正是在此时拉开了南移的序幕。此种情况下,各方势力在经济上的需求都能得到很好地满足,内部的利益之争总体上是很缓和的。03 孙吴称帝的“晚”

孙吴政权的奇特性,不仅是开国早和立国稳,更令人好奇的是称帝晚。比如,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始建魏国,而其子曹丕在七年后的公元220年便代汉称帝,偏居西南、开国仅两年的刘备也紧跟着在次年称帝

而东吴孙权的称帝则一直拖到了公元229年,比曹丕晚9年,比刘备晚8年,是三国中最晚使用帝号的一国。为什么起了一个大早的吴国,反倒赶了一个晚集呢?前面已经讲过,孙氏兄弟之所以能够避开纷争偏居一隅迅速开国,很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参与中原地区的正统之争。

三国地图

孙氏兄弟安心于江东一隅之地,不掺和北上的正统之争,实际上是自觉退出了那个时代的主流竞争之列。按照当时的逻辑来说,你孙家兄弟既然选择了窝在江东,那就别想当皇帝了,等我们争完了皇帝再去安排你(曹丕称帝后,孙权也的确相当务实地上表称藩,受封吴王,在名义上做了曹魏之臣)。

孙氏对其中的利害自是心知肚明的,凡事都有利弊两面性,放在孙吴身上来说,就是有一“早”,必有一“晚”,之所以在最后环节的称帝问题上徘徊了很久,一个重要的症结就是东吴的皇权合法性难以解释。

曹丕坐拥中原大地代汉称帝,顺理成章地以土德代火德这种正统理论来解释汉魏关系。刘备则借着曹丕废汉献帝之便,打着恢复汉室的名号登基称帝,同样名正言顺。

那么除了曹魏的“禅让”名分、蜀汉的“绍汉”大义外,孙权还有什么名义能用来称帝呢?还有什么好理由去否定曹魏和蜀汉的正统呢?几乎是没有的。

孙权剧照

所以孙权一直磨蹭到公元229年发布《告天文书》,以“孽曹丕遂夺神器”否定曹魏,以“汉氏已绝祀于天”否定蜀汉,以“休征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宣称自己乃是天命所归,以鼓吹祥瑞和功德的空口白话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称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