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朝初步建立了三公九卿这一中枢官制,隋朝则进一步发展出更完备的三省六部制,为朝廷直管天下郡县提供了相匹配的官僚体系。但是隋朝恢复“秦式”郡县两级行政的道路并不顺畅,因为自魏晋以来的行政区划已经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再加上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大小政权此起彼伏,它们相继所划设的各级行政区数量多到惊人。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昨日重现的经典时刻,隋朝便是时隔800年后对秦朝的经典重现。秦、隋这两个极具献身精神的王朝,都是大踏步推动历史前进的填坑勇士。

比如,秦续修战国长城填了北部地形防御的坑,隋则沟通历朝以来的众多小运河,填了南北交流缺乏大通道的坑。于是辽阔的中国版图上便显现一个大大的“人”字,秦朝的长城写下那雄健的一撇,隋朝大运河则添上最深沉的一捺。

同样,秦、隋两朝对“郡县制”的力推也显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它们一前一后开创与拯救“郡县制”的三大原因简直如出一辙,堪称是跨越八百年时空的默契。

秦始皇画像

在秦始皇开创郡县制大一统王朝的先例之前,周朝行政区中王畿以外的部分是以诸侯国形态存在的,这是一种以宗法血亲、姻亲纽带所维系的分封制模式。但在这种模式下,周朝只维系了西周阶段两百多年的相对稳固统治。其后东周阶段虽然长达五百余年,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们才是那个分裂动荡时代的真正主人。

于是,秦始皇以周朝覆辙为鉴,“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力排众议建立了第一个普遍实行郡县制的大一统王朝。

在秦朝之后、隋朝之前的八百年间,任何企图恢复分封制的行为都招致了大麻烦。

西汉初年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国,结果因诸侯王与皇权之间的权力冲突,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西晋夺曹魏之国后,认为只有分封宗室子弟、广设诸侯国才能免蹈覆辙,结果宗室内讧引发八王之乱,成为五胡乱华的垫脚石。

当历史来到杨家父子的时代,隋朝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以郡县制建国的“秦式”道路。

但是隋朝恢复“秦式”郡县两级行政的道路并不顺畅,因为自魏晋以来的行政区划已经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再加上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大小政权此起彼伏,它们相继所划设的各级行政区数量多到惊人。

根据《隋书·地理志》的记载,隋朝初年全国范围内共有253个州、698个郡、1562个县。所以,隋朝调整行政区划来更好地推行郡县制的工作,不仅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体力活。

隋文帝画像

隋文帝采用的第一办法是消除中间层级,下令“罢天下诸郡”,把郡级行政区全部撤销。例如,隋初同州(州治在今渭南市大荔县)下辖武乡郡、澄城郡和白水郡,这三个郡在开皇三年全被撤销,各郡下属各县都改由同州直管。

第二个办法则是裁减州、县数量,隋文帝在开皇年间撤销了25个州级行政区、328县级行政区。这个办法后来又被隋炀帝沿用,隋炀帝上台后进一步撤销了121个州级行政区、216个县级行政区,父子二人合计撤销掉1388个行政区。

随后,隋炀帝又下令改州为郡,标志着隋朝用二十余年时间完成了郡县两级制的行政区划调整。这时的隋朝经过大量的裁撤和少量的增设之后共有190个郡、1255个县,行政区数量由开国之初的2513个减少为1445个,由此精简掉的官吏职数编制应在10万人以上。

这其中,在隋朝与秦朝都对郡县制“钟情”的背后,有三个颇具“默契”的相似之处。

一是相似的历史背景。无论是秦朝以郡县制建国的开创,还是隋朝对郡县制的拯救式改造,都是在结束数百年乱世之后做出的选择。

春秋战国的五百年大乱,是周朝实行分封制之后王室式微、诸侯做大的结果。秦国作为周朝分封制的最终受益者,自然对分封制这种诸侯分权治国模式的弊端有深刻的体会。这就好比朱棣作为手握兵权的藩王时抗拒削藩,而一旦成为执掌天下的君王后又推行削藩,道理是一样的。

春秋初期诸侯分布图

而隋朝之前三百年大动荡的根本原因也是西晋分封后,诸侯王内战严重削弱国力而最终招致灭国,随后五胡十六国的中原逐鹿、南朝与北朝的百年对峙,都是大大被分散的权力迟迟得不到集中的结果。

所以,比秦朝又多了八百年历史见识的隋朝,更能领悟实行郡县制对于向上集权和维护统一的重要意义。

二是相匹配的官僚体系。秦朝初步建立了三公九卿这一中枢官制,隋朝则进一步发展出更完备的三省六部制,为朝廷直管天下郡县提供了相匹配的官僚体系。

先秦时期的官僚体系是由王族亲贵所垄断的,所谓的分封制实际上就是统治阶层内部广泛分享权力,以此来达到权力的均衡与国家的稳定状态。在这种权力分于四方的状态下,并不要求朝廷中枢和地方建立多么复杂、严密的官制机构。

但是到了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出于对抗与征战的需要,便开始有意识地将分散的权力集中起来,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新的官职与机构,这为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初步建立创造了条件。

要实行旨在向上集权的郡县制,就必须建立起严密周全的各级官制,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在集权的过程中做好分权与制衡。

所以秦朝在中枢设立“三公”以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别掌管政务、军务和监察,再以“九卿”为代表的众多中枢行政机构分别掌管各类专项事务,做到了政务与军务的分离、执行与监管的分离。

秦朝官制图

同样,秦朝在郡、县一级的地方行政安排中,也充分体现了在集权的过程中做好分权与制衡的思路。比如,郡的长官为郡守,统管全郡事务,以郡丞或长史为副手。而在郡守之外,另有郡尉系统和监御史系统,他们各有一套班子分别掌管治安缉盗、监察郡治。郡尉、监御史与郡守三者之间不相隶属,直接受命于王朝。

而隋朝以郡县制为核心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也同样创新出一套制度极为齐整的官职机构与之相匹配。

隋朝在中枢设三省六部,内史省是决策制令机关、门下省是决策审议机关、尚书省是决策执行机关,六部二十四司则分管各专项政务。而在地方上,不仅有同级之间的职权分割,又先后设行台尚书令、总管、刺史分片管理和巡察天下郡县。

三是国家整合的相同需要。秦朝所统合的诸侯国旧地经历了长达500年的割据,隋朝所统合的南朝与北朝也经历了近300年的割裂。所以,秦隋两代在完成大一统之后,都有着同样的需要——国家的整合。

秦始皇整合国家的办法看上去是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度同制,但郡县制才是达成目的有效载体。

在秦朝所设的四十八郡中,有三十六郡设在关东六国的旧地上,并且对这三十六郡的命名一概避免出现六国的国号。例如,在齐地设琅琊、博阳、临菑、胶东、胶西、济北、城阳等七个郡,在楚地设九江、长沙、南郡、泗水、东海、薛郡、黔中、陈郡等八个郡。

秦朝郡县图

秦朝通过这种分设郡县的方式,借助郡县制向上集权的有力管制,来摧毁六国旧的政治中心,瓦解旧势力复国梦的精神寄托。应该说,秦朝对大分裂后国家的整合是成功的,秦末起义反抗的是暴政而并不是为了六国的复国,西楚霸王项羽期望做诸侯王上王的梦想,最终被刘邦一统天下的大志所击碎。

由北向南完成大一统的隋朝,对南朝旧地的整合也采用了与秦朝相近的办法。例如,隋文帝将南朝都城金陵改名为蒋州,后来隋炀帝又将之改为丹阳郡,并有意识地扶持江都郡江阳县作为淮南江表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隋朝对行政区划的调整,改变了魏晋以来州、郡、县设置的滥觞。杨氏父子两代皇帝共计精简了一千余个各级地方行政区,改变了国家行政层级中郡县泛滥、官吏冗沉的臃肿面貌,增强了经历大分裂之后国家的凝聚力和行政效率。

不得不说,在强汉盛唐的辉煌中,无论是官制上的沿用,还是郡县框架的继承,乃至是国家整合上的成功,都有秦、隋这两位填坑勇士的一份功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