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40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抉擇,開啓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新時期。4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州歷屆州委、州政府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全州各族人民,高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始終堅持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改革開放爲動力,以念好山字經、打好特色牌、奮力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經濟創新示範區爲目標,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砥礪前行、銳意進取,開創了全州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發展新局面,譜寫了民族地區趕超跨越發展新篇章。

  靚麗一新的桔山新區

  40年來 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這40年,是我州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總量持續攀升的40年,是經濟實力由弱變強的40年。經濟總量快速提升。全州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2.94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067.7億元,增長了360倍,年均增長12.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穩步增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45元增加到2017年的37900元,增長了260倍,超過小康標準(31400元),年均增長12.2%。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0.1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14.38億元,增長了480倍,年均增長22.9%。投資力度越來越大。固定資產投資由1978年的0.16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981.8億元,增長了6100倍,年均增長24.4%。位次逐年提升。經濟總量由1978年的全省末位上升爲第7位,公共財政收入由建州時的全省末位上升到第6位,在全國30個自治州中由建州時的末位上升到第6位。

  40年來 經濟結構明顯優化

  這40年,是我州對三次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化的40年,也是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增加的40年。三次產業不斷調優。我州經濟結構以農業爲主,1981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爲66.7:10.8:22.5。隨着工業與服務業的快速發展,2017年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爲16:38.8:45.2。與1981年相比,2017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50.7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比重分別上升28、22.7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實現以工農業爲主向一、二、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轉變。工業結構調整加快。工業結構逐步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門類齊全的發展格局轉變,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冶金、能源、化工等傳統工業在改造中實現結構不斷調整升級。2017年,建成安龍大秦光伏等一批新能源發電項目,全州電力總裝機達928.8萬千瓦,地方電網覆蓋興興安貞義主要工業園區;興義清水河煤電冶一體化循環經濟、興仁登高煤電鋁、安龍金源鐵合金(一期)、義龍振華新材料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產。與此同時,電子信息製造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等高技術工業從無到有。2017年,大數據關聯產業收入完成2.99億元。非公經濟快速發展。基本實現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轉變。2017年,全州非公有制經濟同比增長29.2%,增加值佔生產總值比重爲55%,比2016年增長1.47%。

  馬岒河峽谷大橋

  40年來 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

  這40年,是我州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不斷緩解交通、通信等瓶頸制約的40年,也是逐步構建佈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完備、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的40年。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發展。2017年,全州公路通車裏程達17423公里,是1978年3291公里的5.3倍,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縣縣通高速,形成了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管道爲一體的交通基礎設施體系。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農田水利灌溉、城鄉羣衆生產生活用水、工程性用水等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水庫總庫容達6.29億立方米,農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積達0.95畝。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州市共建”興義市成效明顯,創造和刷新了“興義速度”,興義市城市建設提速10年。各縣城路網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展現了縣城的新形象,城鎮化率達43%,比1978年的7.2%提高了35.8個百分點。能源設施不斷加強。能源設施從無到有。2017年,中電普安電廠(一期)、冊亨大頂柱風電項目加快建設,建成光伏電站8座,新增新能源裝機43.5萬千瓦,建成充電站7座,充電樁1100個。興義、興仁、普安天然氣管道工程加快推進。信息保障不斷增強,信息保障由弱變強。2017年,建成通信光纜6.3萬公里,建制村通光纖率達100%;建成出口帶寬10G的教育雲大數據專線,全州1943所學校接通寬帶。

  40年來 生態文明建設明顯突破

  這40年,是我州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紮實推進的40年,也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成效明顯的40年。推進環境治理力度越來越大。建成興義滴水、萬峯新區、興仁縣城三期、普安青山等20座污水處理廠。興義市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通過省級評估並不斷鞏固提升。全州共創建省級生態鄉鎮4個、生態村12個,州級生態鄉鎮20個、生態村52個,創建綠色學校14所。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截污工程取得積極進展,“兩江一河”流域污染綜合整治全面鋪開,“十大污染源”和飲用水源“雙源”整治順利完成。青山蓄財、碧水納財、藍天添財、淨土生財四大生態建設工程有效推進。水資源“三條紅線”管理制度有效推進,410條河流湖庫落實了河長制,萬峯湖“四清行動”等綜合治理成效明顯。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反饋的25個問題已整改完成22個,96個環境信訪投訴案件,按照辦結標準已全部辦結。生態建設成效越來越明顯。實施“以樹爲綱·綠色小康”行動計劃,完成營造林315.67萬畝、治理石漠化518.4平方公里。2017年,全州森林覆蓋率達57%;溼地保護面積38.87萬畝,保護率達68.89%。全州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2017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100%。水環境質量連續多年穩定保持100%達標,重點河流16個國控、省控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優良率100%,16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穩定保持全省第一。

  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的幸福生活

  40年來 各項社會事業明顯進步

  這40年,是我州各項社會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40年,也是公共服務水平鞏固提升、人民羣衆獲得感不斷增強的40年。教育事業成效顯著。2017年,在校學生740629人,比1978年增加51萬人;學校專任教師44500人,比1978年增加2.1萬人;本科錄取11752人,比1978年增加1.1萬人。“兩基”順利通過“國檢”,興義一中、興義八中升爲省級一類示範性高中,並躋身全國百強中學,黔西南民族師專成功升格爲興義民族師範學院,建立黔西南州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廣播和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95.5%、94.5%;文化事業日益繁榮,建成州民族文化中心,在黔西南州成功拍攝的電視連續劇《黑山漢子》《布依人家》《雄關漫道》《絕地逢生》《二十四道拐》和電影《倖存日》《雲下的日子》在全國熱播後引起強烈反響,其中《雄關漫道》《絕地逢生》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公共衛生事業全面發展。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州人民醫院、市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三甲”醫院,全州衛生機構牀位數、千人擁有執業醫生數分別達到3.9張、1.4人。科技、體育等工作取得新成績。社會治理更加紮實。“三維一體”新機制和“1+N”大數據警務模式覆蓋城鄉,“打黑除惡”、嚴打整治等專項行動成效明顯,“平安黔西南”建設紮實推進,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不斷下降,人民羣衆安全感不斷提升。“和諧四區”(礦區、工區、庫區、社區)建設尤其是“和諧礦區”建設取得實效,成爲全省先進典型。

  40年來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這40年,是我州人民羣衆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40年,也是人民生活實現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全面邁進的40年。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05元,是1981年492元的56倍,年均增長11.5%;農民人均純收入8557元,是1981年119元的71倍,年均增長12.2%。城鄉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注: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顯著下降,城鎮恩格爾係數和農村恩格爾係數分別由1981年的58.1%、70.4%下降到2017年的40.2%、51.5%,分別下降18個百分點、18.9個百分點。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就。2017年實現8.01萬貧困人口脫貧,154個貧困村出列,4個貧困鄉(鎮)退出,興仁整縣減貧摘帽,全州貧困人口從2000年的74.8萬人減少到現在的23.22萬人。

  晴隆縣蘇家屯風電場

  40年來 改革開放水平明顯提升

  這40年,是我州改革縱深推進、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合作愈發密切的40年,也是發展動能持續釋放的40年。重點領域改革成效顯著。全州政府機構、事業單位管理體制、財稅體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國有企業、文化和醫藥衛生體制等改革取得新進展。制度“廢、改、立”工作得到了習近平同志的充分肯定,並作出重要批示;打破區域界限,設立義龍新區和興義萬峯林現代服務業開發區等6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最大限度將州級審批事項下放到縣市區,建立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黔西南州滇黔桂煤炭交易中心、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州金融辦和6個開發投資集團公司;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公車改革、養老醫療社會三保險改革基本完成,土地、礦產資源收購儲備制度基本建立;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石漠化治理與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探索形成了“四大模式”,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共同協調發展;推進環境保護“網格化”管理,對主要河流聯合防污實行“河長制”,設立環保法庭;推行工商註冊資本認繳制。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統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全州市場主體總量達169871戶,兩年半累計新增市場主體21236戶。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州、縣兩級行政許可事項,承接省級下放審批事項15項,州級下放基層41項,確認州級現有行政許可項目184項,縣級現有行政許可項目295項;取消州級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32項,審批流程實現“網上申報、集中受理、統一甄別、一次告之、並聯辦理、限時辦結、實時查詢”,審批時限壓縮爲原來的一半。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雙隨機一公開”抽查監管實現權力事項和隨機抽查全覆蓋,州縣兩級250個行政執法部門累計開展抽查3379次,隨機抽查監管對象34067戶,公開抽查結果24020條。優化政務服務中心的運行機制,採取“前臺綜合受理、後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服務模式,推進“集成套餐服務”。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確權登記工作有序推進。實施興仁、安龍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紮實推進安龍縣“三變”工作省級試點、晴隆縣和冊亨縣“三變”工作州級試點工作,棲鳳街道、灑雨鎮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啓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全面開展城市和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對外開放程度提高。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先後成功舉辦四屆中國美麗鄉村萬峯林峯會和國際山地旅遊暨戶外運動大會,成立州招商引資中心,興義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掛牌運行,大大提升了對外開放活躍度。外向型經濟發展不斷取得突破,2017年全州進出口總額達到5835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達到20060萬美元,引進了大唐、中電國際、維維集團等一批國內500強、民營500強企業到我州投資,2017年引進省外資金達到838.91億元。消費市場形成了多層次、多門類的商品市場體系和多種經濟成份、多種市場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並存的商品市場格局。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3.92億元,是1978年的121倍。創新黔西南建設取得新成效。全州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的關鍵技術從無到有,科技成果轉化率、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率和資源利用率不斷提高,科技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顯著。2017年,全州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爲0.7萬人,同比增長17%;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佔生產總值比重達0.7%,同比增長0.1%;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4.5%,同比增長7.5%。

  40年來 法治法規建設明顯推進

  這40年,是我州民族自治法規建設推進、民族團結和睦顯著的40年,也是不斷創新法治工作的40年。民族自治法規建設明顯推進。先後制定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教育條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使全州民族內部事務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軌道。2006年3月26日,州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修改通過了1988年頒佈實施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條例》,並經貴州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批准於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有力助推了我州經濟社會發展。法治黔西南建設取得新進展。出臺《黔西南州法治政府建設五年實施方案》,明確了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的工作任務及推進措施。編制《黔西南州鄉鎮人民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標準模版)》,確認鄉鎮政府共有行政權力86項,對應行政責任417項。修訂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出臺《州人民政府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暫行辦法》,規範了決策流程,強化了決策法定程序的剛性約束。出臺《黔西南州人民政府關於制定州政府規章程序的暫行規定》。制定出臺《黔西南州關於建立健全“誰執法誰普法”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深入開展“平安黔西南”建設,創新“三維一體”新機制,推行“1+N”大數據警務模式。(文/黔西南日報特約記者 尤立憲 圖/黔西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邢貴龍)

  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衆號

  責任編輯:江江 彤彤 姝姝

  本期審稿:然然

  值班總編:許新曉

  

  黔西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微博:@中國黔西南

  郵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