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 知古通今 | 週二 · 牧夫專欄

週三 · 太空探索 | 週四 · 觀測指南

週五 · 深空探測 | 週六 · 茶餘星話 | 週日 · 天文周曆

國際科學家團隊在格陵蘭進行科考,一個幾千年乃至幾十萬年的古老遺蹟就沉睡在北極冰層下。通過美國宇航局冰橋行動獲取的數據,他們發現了這個超級隕石坑,這個隕石坑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最大的25個隕石坑之一。古氣象辯論隨之戰火重燃。

位於格陵蘭的超級隕石坑

Credit: 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這個隕石坑大約在冰層下1km,最早是由科學家團隊分析冰橋行動公開的數據發現的。而冰橋行動是美國宇航局正在進行的一個研究極地冰層的項目。隕石坑位於格陵蘭西北方的海華沙冰川下,平均深度300米,直徑大約30.5km。(目前發現的最大隕坑是佛裏德堡隕石坑(南非),直徑160km)

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15年,哥本哈根大學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地質遺傳學中心的科學家一直在持續研究,3年來不斷夯實了這一發現,並在2018年11月14日將科研成果發佈在《科學進步》雜誌上。

以上動圖直觀的展示了隕石坑和冰川覆蓋的情況。

這一重大科學發現離不開美國宇航局的冰橋行動,正是因爲冰橋行動獲取並公開的大量測繪數據,丹麥科學家纔會發現並證實這一個巨大的隕坑。起初,丹麥科學家通過冰橋行動穿透冰層的雷達數據發現了這個巨大的圓形凹陷。之後,通過美國宇航局Terra和Aqua衛星影像進一步確認了這個圓形凹陷。

但以上的數據也不足以證明這就是隕石坑,冰橋行動是研究格陵蘭地區冰層變遷的長期任務,並不是爲研究隕石坑而設計的,因此科學家還缺少必要的細節,比如:圓形凹陷的邊緣、中央隆起、基地碎片以及穩定和不穩定覆冰。2016年5月,一架搭載最先進冰層穿透雷達的飛機細緻的勘測了這一地區,獲取了更多細節。

隕石坑示意圖,距冰層表面約1km

Credit: NASA/Cindy Starr

研究估計,一個直徑約800米的鐵隕石在300萬年前撞擊了地球,撞擊坑深藏在北極冰層下,幸運的保存了下來。研究小組的Kurt Kjær教授表示:“通常冰川的侵蝕作用很強,它會比較容易的抹去撞擊痕跡。但這個隕石坑確實被保留下來了。”

現在最大爭議是隕石坑的年齡,Kurt Kjær猜測它可以追溯到冰河時代末期,它很可能是地球上最年輕的巨型隕坑。

科學家們的爭議是在新仙女木期。在12800年前,一個持續1000年的氣候強變冷期導致了很多生物滅絕,目前多地區科考印證了這一全球性氣候變化,但它的成因是爭論的焦點。大約在10年前,一個科研團體宣佈了在12900年前的小行星撞擊事件造成了新仙女木強變冷和大型生物滅絕。之後,有很多論文爭辯並不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的,而是有這樣那樣的原因。

格陵蘭巨型隕石坑的發現再次引爆了之前的爭論。比如這次撞擊,產生的巨大能量可以融化大量的冰層,使大量寒冷的冰水注入洋流,引發大範圍的強變冷。我們知道小行星撞擊地球對於生物來說是災難,比如造成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墨西哥)的小行星撞擊就很可能是恐龍滅絕的原因。現在還無法證實新仙女木事件與這個格陵蘭的隕石坑有關,但這可能是通往真理大門的鑰匙…

www.universetoday.com,作者:Evan Gough

翻譯:毛明遠 | 校對:周寅軍、趙琨

編排:毛明遠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專欄打賞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微信號:astronomycn

格陵蘭的夜空

謝謝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