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聲小,乘坐舒適,還能用手機支付車費、查看到站情況……在如今的長沙街頭,新能源空調公交車成了一道亮麗風景。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老式鉸接公交車是長沙市民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這種架構有點像兩節火車車廂的笨重公交車,載着乘客搖搖晃晃地行駛在長沙街頭。

1

故事

1991年5月,一輛鉸接公交車駛過袁家嶺立交橋。資料圖片

由兩節車體連接而成 在路上宛如龐然大物

據資料記載,1934年長沙出現了最早的公交車,僅兩輛公共汽車行駛於中山路、環城路兩條線路。1952年,長沙市公共汽車公司成立後,公交線路纔不斷增加延長,公交車發車間隔也逐漸加密。

到1978年,長沙市公交線路達到15條。當時,大多數人出行除了步行就是騎自行車,坐公交車成了他們解放雙腳的唯一選擇。因此,容量大、載客量高的老式鉸接公交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公交行業的主流之一。

“我開的第一輛車就是這樣的老式鉸接公交車,由兩節相同型號的車體連接而成。”龍驤巴士7路線公交車駕駛員吳曉紅告訴記者,老式鉸接公交車有前、中、後三扇車門,前門位於前節車體中部,中門和後門位於後節車體。兩節車體間有圓形的鉸接盤,連接處有圓弧形護欄和深色的活動褶篷。

當時,長沙的鉸接公交車有長江、金峯等不同品牌,塗有紅色、藍色、綠色等車漆,一輛鉸接公交車交通高峯期最多可擠進200人。

“鉸接公交車車身很長,轉彎極不方便,遇到難通過的路口,老師傅總是在確保百分之百安全的情況下才通過。”吳曉紅說,鉸接公交車有15米至18米長,當鉸接公交車轉彎時,鉸接盤也會跟着相對轉動,行駛在當時並不寬敞的公路上,宛如龐然大物。因爲車身太長,駕駛員在轉彎、倒車時視野盲區較大。

駕駛員售票員多達4人 “人工廣播”提醒乘客

1997年,202路公交線開通,成爲長沙第一條空調車線路。而沒有空調的公交車在夏天宛如蒸籠。

“老式公交車司機座位旁邊就是發動機引擎蓋,夏天大概有40至50攝氏度,開一圈下來,駕駛員右腿會被烘得通紅。”吳曉紅說,在1999年前,她駕駛的都是這種鉸接公交車。當時車況並不好,她上班第一天開出的三輛鉸接公交車都拋錨在路上了。

另一方面,“駕駛員+售票員”是當時長沙公交車的標配。在吳曉紅駕駛的鉸接公交車上,駕駛員+售票員最多時達到了4人。

“我剛開始工作時,7路線票價是0.3元。當時前、中、後三扇車門都配有1名售票員,後來才由3名售票員精簡至2名。”吳曉紅說,當時並沒有電子廣播,到站都是依靠駕駛員和售票員的“人工廣播”來提醒乘客。在乘車高峯期,售票員還得擔負安全員的作用,不停吆喝着讓乘客往車廂裏面走,維持車內秩序。

2000年,長沙開始推行無人售票乘車制度,售票員逐步退出乘客視野。當年,7路線開始有了空調公交車。2003年,吳曉紅首次開上了空調公交車。

2

變化

多種交通方式無縫對接

市民公交出行更加便捷

從鉸接車到空調車,從汽油車、柴油車到天然氣車,再到如今的新能源車,吳曉紅駕駛的車型不斷更新換代,這正是長沙公交車發展的一個縮影。

如今,長沙有常規公交車7000多輛,公交線路200餘條,綠色公共交通車輛比例達100%,城區範圍內公交化運營比例達到100%。同時,公交車票價統一至2元及以下,並實行“刷卡七折、學生五折”的優惠政策,公共交通乘客滿意度達到85%,公共交通服務質量和水平顯著提升。此外,長沙還開通了社區巴士、地鐵接駁公交、園區定製公交等特色公交線路,投入使用了公交電子站牌、手機APP刷卡乘車等信息化系統,滿足了市民多樣化需求。

不僅如此,如今長沙已形成了公交、地鐵、磁浮、城鐵無縫對接的公共交通網絡,並有出租車、網約車、共享單車等多種出行方式作爲補充,市民公交出行更加快捷方便。

3

感言

吳曉紅在7路線開了25年車,換過6次全新公交車,車輛一次比一次好。長沙晚報記者 黃啓晴 攝

吳曉紅:城市變大了,公交車車況越來越好了,但我作爲一線駕駛員的責任並沒有改變,只有繼續專注公交駕駛員技能和服務的提升,才能爲市民出行提供更安全、舒適、文明、溫馨的服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